双向度的文学与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已经给我的多位博士以博士论文为主的专著写序,但为学术随笔写序,这是第一次。

在细读全书的35篇随笔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向读者乃至学界推荐的随笔集,行文中不断有生活智慧与学术灵性的闪光。

在生活的智慧之光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母亲的爱好与达观,父亲的忠告,失父后的痛彻心扉,看到了作者与丈夫恋爱结婚的过程,乃至女儿长大后因她而发生的对生命之爱的深切感悟,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掩映在对外国文学旁征博引的绿荫下。在学术灵性的闪光中,我们看到很多篇章直接从讨论西方文学入手,于是从希腊神话到当代西方文学,无一不在审视的范围之内,然而又不是刻板的论述,而是悟性珍珠的串联。从法国当代作家莫里亚克讲到剧作家易卜生,而家庭就是这篇随笔的串联线,因而所有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讨论又都被生活化。可以说,这部随笔集就像是大海退潮后作者为我们捧来的一堆闪闪发光的贝壳,并且每只贝壳上都有生活之海与外国文学之海的双重印记,这也使得这部随笔集处于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交汇点上。

接近30年前,山东省社科联学会部的杨录年部长来到我当时任教的山东大学(我为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的事务经常与社科联学会部联系而认识杨部长),为考入微生物系的女儿转入中文系而忙碌。当时重理轻文的风气已经很盛,有人诧异其女儿反潮流的专业选择。六七年后杨部长的女儿也就是本书的作者考取了我的博士生,在此之前她还尝试过文学创作。我叙述这段历史是想表明,本书作者并非是为稻粱谋而是以生命的全部投入喜欢文学的。这也是她将生活文学化、文学生活化的动因。当然,我如此推荐这些随笔,并不等于我完全认同这些随笔的观点,譬如对丁玲与陈明爱情的分析、“烂剧才是人生”等,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

当下学科越分越细,很多人硬着头皮去学专业,其实这很容易导致厌学。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没有学不好的专业与知识。因此,这部随笔集是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外国文学专业学子的福音:在“润物细无声”的有趣的阅读中,就畅游了外国文学的海洋。

高旭东

2018年3月31日于北京天问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