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丹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一 通史

第一章 东丹国政权的建立

一 东丹国的前身渤海国概说

东丹国是辽朝在灭掉渤海国的基础上新建立的一个藩属国,所以要谈东丹国的历史就必须从渤海国说起。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朝出兵一举灭掉了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政权。同年,在原高句丽的都城(今朝鲜半岛北部的平壤市)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以统辖高句丽遗民。后来被征服的高句丽遗民时有反叛,唐朝统治者则采取了“徙其民以分其势”的做法,将高句丽遗民中的上层分子及其家属和富户分批迁往中原内地或辽西地区。在高句丽政权强大之时,东北的许多少数民族、部族也臣附于高句丽。唐朝迁徙高句丽遗民,也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及其家族,渤海国的建立者大祚荣家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唐朝政府迁到辽西的。

大祚荣家族出自东北土著的粟末靺鞨部落,其父乞乞仲像在高句丽政权统治时期臣附于高句丽,他们的故乡在今北流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域。高句丽灭亡后,乞乞仲像一家与其他靺鞨上层分子的家族一起被迁到了唐朝在辽西设置的政治和军事重镇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附近居住。这些被征服的靺鞨贵族总是想寻找机会摆脱唐政权的直接控制,回到故地东山再起,而契丹李尽忠发动的反唐叛乱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李尽忠是唐朝松漠都督契丹人窟哥之孙,为契丹大贺氏家族的成员。窟哥死,唐朝封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当时辽西营州附近民族关系十分复杂,那里居住着内附的突厥人、契丹人、库莫奚人,还有唐朝灭高句丽后,强行迁徙来的高句丽和靺鞨人,也有一定数量的汉族人。这样的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常常发生民族间的矛盾和纠纷,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乱。李尽忠之乱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地点和背景下发生的。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营州都督赵文翙由于没有处理好营州附近复杂的民族关系,引发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妻兄孙万荣领导的契丹人反唐事件。孙万荣是契丹首领孙敖曹的曾孙,时为唐归诚州刺史。引发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赵文翙刚愎自用,契丹发生饥荒,他不放粮赈济,待李尽忠等契丹首领如奴仆,故积怨而造反。叛军杀赵文翙,占领营州,导致辽西大乱。当时契丹松漠都督府虽设在黄龙城(即今朝阳市)之北二百里,但李尽忠、孙万荣等豪酋却“皆居于营州城侧”。

武则天得知李尽忠等反叛的消息后,立即遣左鹰扬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位将领统兵讨逆。李尽忠等的反叛活动得到了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的积极响应,“不二旬,众数万”[1]。叛军声势很大。李尽忠占领营州之后,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先锋,四处略地,所向披靡。八月,曹仁师、张玄遇等与契丹叛军大战于硖石谷(在今河北省境内),官军大败,几乎全部覆没。消息传到长安,举朝震惊。武则天又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并下诏发天下囚徒、募士庶家奴充军以讨契丹。

十月,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遣契丹骁将骆务整、何阿小率兵陷冀州,威胁河北。突厥的默啜可汗趁火打劫,袭松漠都督府,俘李尽忠、孙万荣妻子。神功元年(697)三月,唐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率兵17万,与契丹叛军大战于东硖石谷,官军大败,王孝杰战死。武攸宜闻王孝杰等惨败,驻军渔阳不敢进,孙万荣乘胜攻幽州,陷城略地,官军不敌。四月,武则天又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将军何迦密统兵再讨契丹。五月,又以娄师德、沙陀忠义为帅,将兵20万助武懿宗击契丹。

孙万荣破王孝杰,在柳城西北400里的地方依险筑有一座新城,将契丹老弱妇女及武器物资都集中在城中,命其妹夫乙冤羽守之,而自引精锐攻幽州。不料却被突厥默啜可汗抄了后路,围新城三日,陷之,俘其老弱妇女。消息传到前线,人心惶惶,军无斗志。奚人叛之,唐将杨玄基攻其前,奚人袭其后,万荣大败,率数千残兵东逃,又遭唐将张九节的邀击。万荣逃到潞水之东,于六月三十日被其家奴杀死,献首级于朝廷,其部众绝大多数都降了突厥。至此,持续一年多的契丹反唐叛乱终于被平定了下去。

这次契丹人领导的反唐叛乱,持续时间虽不算太长,但它对唐王朝的冲击却是很厉害的,对辽宁及河北地区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特别是使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化。这次叛乱活动在辽宁、华北及整个东北地区引起了恶性连锁反应,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库莫奚、突厥都趁机造反,导致了北方地区的长期动乱。鏖战连年,地方深受其害。其次,导致了营州靺鞨人的叛逃。孙万荣攻陷营州,辽西大乱。在营州附近已居住二十多年的靺鞨酋长舍利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见时机已到,乃各率其所部向东逃去,回到他们的故乡牡丹江流域。武则天当时考虑到辽西的形势,官军一时还鞭长莫及,于是就采取招抚政策,遣使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奉诏。孙万荣败,契丹骁将李楷固、骆务整降唐,被封为左玉钤卫将军和右武威卫将军。武后命李楷固和中部将军索仇统兵东讨靺鞨,斩乞四比羽。时乞乞仲象已死,由其子大祚荣代领其众。“楷固穷蹑,度天门岭,祚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2]大祚荣击退官军之后,自称震国王,在牡丹江流域建立了一个政权。朝廷无奈,只好承认既成事实。至中宗时,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遣子入侍,表示臣附。睿宗先天元年(712),唐遣使正式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勿汗州都督。此后,大祚荣建立的“震国”就成为唐朝东北地区一个合法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渤海国。

渤海名义上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一个都督府,即忽汗州都督府,辖于平卢节度使(“安史之乱”以后,辖于淄青平卢节度使)。其国王的实职是忽汗州都督,封爵为渤海郡王。唐宪宗元和年间,又册封渤海大仁秀为渤海国王。但实际上,渤海已经具备了一个封建国家的规制。渤海国仿照中原传统的“五京制”,建有自己的首都上京龙泉府,还有四个陪都,分别是中京显德府、南京南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地方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县。渤海国强盛时期的疆域:东濒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南以鸭绿江下游的大蒲石河口和泥河(今朝鲜境内的龙兴江)与新罗为界;北以海州(其旧址在今黑龙江中下游的阿纽依河口)与黑水靺鞨部为邻;西部的扶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与契丹相接。国土广袤,人口众多。“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3]又模仿唐朝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中央设三省,即宣诏省、中台省、政堂省。政堂省下置十二部,左司三部为忠、仁、义。支司有爵、仓、膳部;右司三部是礼、智、信。支司有戎、计、水部。另外,还设有中正台(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殿中寺、宗属寺、太常寺、大农寺、胄子监、文籍院等。地方府、州、县的官制也与中原相似。渤海国有自己的军队,“胜兵数万人”,时称“海东盛国”。

渤海的文化属于盛唐文化的一部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渤海国通用的是汉语汉字,其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皆受大唐影响。唐代诗人温庭筠“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的诗句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渤海国境内流行的是中原的汉文典籍,渤海学子平时所学的也是传统的汉文化。渤海国还经常派贵族子弟到唐都长安的太学学习,“习识古今制度”[4]。学子们学成后大部分回到渤海国内担任重要职务,也有的学成后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留在中原做官。

渤海的国王即位必须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才算合法。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是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渤海国有着相当大的自治权,对外可以一个国家的名义派遣使臣,如向日本、新罗及后来的中原五代十国政权等。渤海与唐朝,除唐玄宗开元年间因唐朝置黑水军问题而发生过一次战争外,其余200多年间始终是友好相处,每年或间一年向唐朝朝贡一次。有学者统计过,渤海存续200多年间,共向唐朝进贡130余次,双方长期保持藩属国与宗主国的正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