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东北小说多元化研究
21世纪以来,东北文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学界开始对东北文学的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形成了东北文学多元化的研究状态。如高翔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刘晓丽的《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宋海燕的《封建性与近代性的杂糅——论〈盛京时报〉中的近代小说之主题》、蒋蕾的《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李长虹的《萨满文化精神与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等。其中,高翔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从全新的角度阐释地域文学,显示出学术视野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刘晓丽的著作在宏观视角下观照了特殊时空下东北作家生存和文学生产的状况,挖掘出大量被遮蔽的史料,开拓了东北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些成果因研究视角、模式和方法的不同,展现出东北文学丰富多彩的状态,使东北小说研究更加丰满,同时为东北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日本学术界对这个特定时空发生的文学也应格外关注。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沦陷时期的文学研究著作,如尾崎秀树的《旧殖民地文学的研究》及《昭和文学研究》、冈田英树的《伪满洲国文学》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身份出发,以另类的视角观照了伪满洲国的文学,为本土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和独特的思路。
综观东北文学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包括东北小说在内的东北文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同时,东北小说的研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研究内容有待丰富。受主流文学史评价标准的影响,东北小说的研究仍偏于为文学史所公认的、比较知名的作家和作品。东北地区的大量的报章小说被人为地遗漏和遮蔽,造成东北小说研究视野的缺失,难以真正把握东北小说发展的独特规律。
其二,研究方法有待革新。随着研究的深入,东北小说研究的视角越加多元化,然其研究多是将小说从其生发的报章中抽离出来,作为研究的支撑材料。这种剥离了小说存活的历史、文学生态的研究方式,势必影响对小说作家创作心态的把握以及对小说作品价值的挖掘。
在东北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满洲报》小说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从《满洲报》文艺史料的钩沉入手,以《满洲报》十五年所刊载的小说作品为对象,整理编制了《〈满洲报〉小说刊载目录》,挖掘作家百余位,著录小说千余篇。同时,梳理出《满洲报》文艺版面的发展与《满洲报》主要小说作家的创作情况,将小说作品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境中研究,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一时期小说的历史原貌和价值,形成报章小说研究的独特视角。
本书除“绪论”“余论”外,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满洲报》及其小说刊载的整体情况。鉴于当前学界尚无对《满洲报》作整体研究的现状,本书根据《满洲报》的历史发展和不同阶段办报特色,将《满洲报》划分为前身、草创、发展、衰落四个阶段加以考察,还原《满洲报》小说存活的历史生态,以利于更好地了解《满洲报》小说刊载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心态。《满洲报》小说主要刊载在其文艺版面上,通过梳理《满洲报》文艺版面的发展情况,对众多文艺版面刊载的小说逐一考察,力求还原《满洲报》小说存活的文学生态。
第二部分:《满洲报》小说作家及作品。《满洲报》曾活跃着一大批东北作家,刊载了大量的小说作品。《满洲报》的小说家新老并存,有受传统白话小说创作影响的旧式文人,如李逊梅、蔗农、竹侬、张善亭等;有受新思潮熏陶的新派作家,如文泉、秋萤、黄旭等。通过对《满洲报》小说作家生平创作的考据和梳理,呈现出特殊时代下东北小说家的创作心路和新旧小说的更迭发展。
第三部分:《满洲报》小说的文学、社会价值。从《满洲报》小说与其文艺版面的关联以及小说作家的整体创作风貌等方面,呈现《满洲报》小说刊载的基本面貌。同时,挖掘其刊载小说的文学史料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
第四部分:附录部分。包括:《文中插图索引》《文中表格索引》《〈满洲报〉小说目录初编》等。
首先,本书以《满洲报》的第一手资料为起点,通过对现存全部一百一十五卷微缩胶片的阅读整理,对诸多良莠不齐的小说作品进行梳理与筛选,以翔实的资料支撑本书的框架。其次,本书着重关注小说所处报纸、文艺版面的文学生态。在研究中,尽量摆脱“经典”文学的价值预设,将小说还原回其生发的报章中,客观、真实地再现《满洲报》小说的本来面目和存活生态,为东北小说研究提供一种“返回现场”的可能。最后,量化分析与评论相结合。本书对《满洲报》的小说史料进行了多维度的量化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文艺评论加以分析,做到分析、评论有理有据,坚持“论从史出”的写作原则。
通过对《满洲报》小说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考察,可以发现,《满洲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东北小说研究的珍贵资料,其文学、美学价值有待进一步开掘。与此同时,《满洲报》刊载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融会了社会新旧观念的变化消长,塑造了具有当时社会观念和意蕴的文学形象,从中能窥见时代的变迁和东北民众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从而勾勒出特殊历史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图景。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借助吉林省图书馆馆藏一百一十五卷的《满洲报》缩微胶片,本书中摘录的作品原文,采用简体字录排的方式。若遇到报纸或缩微胶片模糊、字迹不清的现象以及暂时无法考证的情况,均用□来代表空缺的字,以备日后核实、补缺。
[1] 也丽:《大连文艺界的今昔》,刘慧娟主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作品与史料编年集成》(总第四十四卷),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49页。
[2] 孙海鹏:《青泥诗文补》,张本义《白云论坛》(第3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3] 姚远:《东北十四年来的小说与小说人》,刘慧娟主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作品与史料编年集成》(总第四十五卷),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153页。
[4] 也丽:《大连文艺界的今昔》,刘慧娟主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作品与史料编年集成》(总第四十四年卷),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49页。
[5] 也丽:《大连文艺界的今昔》,刘慧娟主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作品与史料编年集成》(总第四十四年卷),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49页。
[6] 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大系》,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7] 孙中田:《历史的解读和审美取向》,《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