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散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王禹偁生平及作品概述

第一节 王禹偁生平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1],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终年四十八岁。王禹偁有嘉佑、嘉言两个儿子,嘉佑仕途不顺,嘉言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孙王汾举进士甲科,官至工部侍郎。

一 少年苦寒,崭露头角

王禹偁郡望太原[2],“家本素寒,宅于澶渊。梁季乱离,举族分散。叔父没于兵而葬雷夏,伯父没于客而葬博关,太夫人又旅葬于济。当时未名,以乞丐自给,无立锥之地以息幼累。”[3]可见王禹偁身世漂泊,家境贫寒,故其自幼用功读书,九岁能文,十五岁秉笔为赋,十八岁结识济州团练推官毕士安。

结识毕士安是王禹偁人生的一大机遇,因为毕士安颇有美名,曾官至宰相,在朝廷内外有很高的声誉。“毕文简[4]为郡从事,闻其家以磨面为主,因令作磨诗,元之不思即对曰:‘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文简大奇之,留于子弟间讲学。一日,太守席上出诗句:‘鹦鹉能言争似凤。’坐客皆未有对,文简写之屏间,元之书其下:‘蜘蛛虽巧不如蚕。’文简叹息曰:‘经纶之才也。’遂加以衣冠,呼为小友。”[5]王禹偁由此寖有声。

二 初入仕途,恩宠荣耀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二十七岁的王禹偁省试登甲科,以一篇《三杰佐汉孰优论》获首荐。同年三月,覆试殿廷,不中上旨,遭黜落。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月复试礼部,以《四科取士何先论》获首荐。同年三月覆试殿廷,中进士乙科及第。四月宋太宗赐宴新及第进士于琼林苑,这对王禹偁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因为从他这一批进士开始,皇帝赐宴琼林苑成为朝廷奖赏新科进士的一项惯例。七月,王禹偁被任命为成武县主簿,成武“庭有顽吏,士无秀民,或通刺而来皆腐儒也”(《送鞠仲谋序》),人文环境极差,是故王禹偁除“供吏职、奉晨羞外,经旬浃未尝与人语”,在此度过了一年艰苦的时光。雍熙元年(984年)十一月,授大理评事、知长洲县,在长洲度过了他仕途中最顺心的一段时光。王禹偁“为长洲县令,侍亲而行。姑苏名邦,号为繁富,鱼酒甚美,俸禄甚优。”(《与李宗谔书》)又与知吴县的同年进士罗处约“每日私试五题,约以应制,必取两制官。”(《哭罗三》)两人唱酬之作在苏杭间广为传诵,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这段佳话也传到皇帝耳朵里,雍熙四年(987年)八月,太宗闻二人之名,召赴阙。端拱初(988年)正月,王禹偁、罗处约应中书试《诏臣僚和御制雪诗序》,甚得太宗意,擢禹偁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太宗特意下诏赐给王禹偁文犀带。按照旧例,赐绯的人得到一条涂金银带就足够荣耀了,更何况是文犀带?这种宠遇是前所未有的,以至王禹偁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念念不忘太宗对自己的眷顾。作为对这种宠遇的投桃报李,王禹偁响应宋太宗三月发出的求直言之命,上《端拱箴》一篇。箴中提出了自己的忠告:“勿侈乘舆,无奢宫宇,当念贫民室无环堵。无崇台榭,无广陂池,当念流民地无立锥。御服煌煌,有采有章,一裘之费,百家衣裳;御膳郁郁,有粱有肉,一食之用,千人口腹。勿谓丰财,经费不节,须知府库聚民膏血。勿谓强兵,征伐不息,须知干戈害民稼穑。”这种民生观念其实早在王禹偁担任成武县主簿和长洲县令时就已经萌生,在长洲他目睹了赋税给人民造成的沉重负担,曾经撰《上许殿丞论榷酒书》请求减轻百姓赋税,甚至连主簿这样卑微的官职他也颇为重视,认为“苟能曲尽规正、裨合于道,则一邑之政有由主簿而化者,得轻其所任乎……为主簿者,始能公于心而执乎道,足下千里,毫末合拱,其为难哉?又何卑冗之有焉?”(《单州成武县主簿庭记》)

正是在这种在其位谋其政的理念支配下,担任谏官的王禹偁坚持直言进谏。端拱二年(989年)正月,宋太宗下诏名文武群臣上书言备边御戎之策。王禹偁上《御戎十策》[6],洋洋洒洒数千言,系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十策分外任五、内修五,外任五为: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侦逻边事,罢用小臣;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以夷狄攻夷狄,中国之利也;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内修五为:并省官吏,惜经费;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也;信用大臣,参觉机务;不贵虚名,戒无益也;禁止游惰,厚民力也。从后来宋朝兴衰演变来看,王禹偁这些论断可谓是切中时弊,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和政治洞察力。

端拱二年三月,宋太宗“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踰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7]同年冬,京城大旱,王禹偁上书自减俸禄。淳化元年(990年)正月,王禹偁摄中书侍郎、捧玉册玉宝,不久又加封柱国,谢恩当日,太宗又面赐金紫,至此王禹偁的仕途可谓是春风得意、荣耀无比。

三 八年三黜,饱尝冷暖

为报君王知遇之恩,屡受宋太宗提拔重用的王禹偁更是尽忠尽责,更是以直道自任,喜谈时事,臧否人物,口无遮拦,锋芒毕露,“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遇事难缄默,平居嫉喔吚”(《谪居感事》,下同),又加上王禹偁“在阁下草词,多不虚饰,以此亦为人所怨”,这就为他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祸根,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道安诬陷左散骑常侍徐铉与妻甥姜氏通奸,王禹偁执法为徐铉雪冤,抗疏论道安告奸不实之罪,“厚诬凌近侍,内乱疾妖尼。丹笔当无赦,金科了不疑。拜章期悟主,引法更防谁。萋斐终无已,雷霆遂赫斯。……众铄金须化,群排柱不支。佞权回北斗,谗舌簸南箕……道姑贻众怒。责薄赖宸慈,西掖除三字。”在触怒龙颜和群起攻击之下,九月王禹偁被解除朝中职务、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从此开始了贬谪之路。

淳化四年(993年)正月,朝廷举行南郊祭祀,大赦天下,又加以自己以家父年迈无以奉养为由不断请求移任别处,四月王禹偁得以携全家改任解州团练副使。不久被召回朝廷,拜为右正言。但宋太宗让宰相以“刚直不容于物”诫之,由此可见王禹偁不容于人的亢直性格,这恐怕也是王禹偁被一贬再贬的主要原因。其后王禹偁又值昭文馆,上表请求外任以便奉养。淳化五年(994年),王禹偁就知单州军州事,赐钱三十万,但仅仅到任十五日即被召还任礼部侍郎,再知制诰。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召拜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和封驳司。王禹偁的仕途一如过去辉煌荣耀,让他似乎忘了前车之鉴,皇帝敕书、朝廷诏令一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就加以论奏。四月,“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8]从王禹偁《滁州谢上表》中“三日一到私家,归来已是薄暮。先臣灵筵在寝,骨肉衰绖在身。纵有交朋,无暇接见,不知谤议自何而兴”等语来看,这种传闻显然纯属子虚乌有,但终因其犯了太宗忌讳而导致自己再次被贬。五月九日,王禹偁坐轻肆之名,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军州事。

至道二年(996年)十一月,南郊大赦,王禹偁移知扬州。至道三年(997年)正月,太宗下诏授王禹偁尚书工部郎中、知扬州军州事。三月,太宗崩,真宗即位。四月,大赦天下,特授王禹偁尚书刑部郎中,散官勋赐如故。五月,真宗下诏求直言,王禹偁上书言事:“一曰谨边防、通盟好,使辇运之民有所休息;二曰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饶,稍流于下;三曰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四曰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五曰亲大臣,远小人,使忠良蹇谔之士知进而不疑、奸险倾巧之徒知退而有惧。”[9]政治理念与宋太宗时所上《御戎十策》一脉相承。疏上,深得真宗赏识,旋即被召回,再掌制诰。

咸平元年(998年),王禹偁参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相互排斥,拉拢同党,王禹偁两不攀附,且以直言自任,对时事多有议论,因此遭到忌恨,遂于十二月二十九日被罢免知制诰,出知黄州。咸平二年(999年)三月到黄州任上,开始了第三次贬谪历程。被贬黄州对文学意义上的王禹偁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为“王黄州”。到任之初,王禹偁即作《三黜赋》总结了自己八年三黜的经历,表达了“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的平生志趣,给其后的宋代文人的处世立身矗立了一座高峰。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文名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亦诞生在黄州期间。此外,王禹偁在黄州期间还着手编次平生为文,编成三十卷,名为《小畜集》。因此我们可以说黄州成就了一个文学上的王禹偁,这一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咸平二年(999年)六月,真宗因王禹偁曾预修《太祖实录》特授其朝请大夫。十一月授王禹偁上柱国之勋官。咸平四年(1001年),黄州境内发生了两虎相斗事件,一只老虎被吞食大半。无独有偶,州内又发生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和冬雷阵阵等不正常现象,这些在当时都被视为不祥之兆,日官认为太守王禹偁难辞其咎,但真宗惜其才,命徙蕲州。王禹偁到任不到一个月,即卒于任上,终年四十八岁。一代名臣再也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朝廷,中国文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文苑之星未来得及大放光芒就已然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