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诗学思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均注意到了查慎行诗学中“宗宋”的一面。如周劭所言:“(查慎行诗)完全呈露出他宋派诗人面目。”[17]聂世美说:“在挟唐持宋,各立门户以相矜诩的清初诗坛,他不赞成唐宋之争,亦未饮沈拾唾,走貌袭神离、一味拟古的老路,而主张专取众长,大力提倡功力学问。”[18]此说不仅注意到了他宗宋的一面,也看到了其“不赞成唐宋之争”的一面。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中针对查慎行的诗学思想,提出查慎行与钱谦益一脉相承的关系,以及查慎行对钱氏的超越,颇有新见。[19]
90年代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查慎行不仅学习宋诗,同时也取法唐诗。王英志《查慎行山水诗》提道:“查慎行的诗学观偏重宋诗,但并不排斥唐诗,还是主张博采众长的。”[20]李世英在《熟处求生开新境——论查慎行对清代诗歌的贡献》提出:“查慎行论诗,主张兼取唐宋,不以门户自锢,广泛取法前人的艺术经验,诗人的‘至性学问’是诗歌创作的根本。”[21]
查慎行的诗学思想大多蕴含在其对前人诗作的评点中,并且有他在文字校勘、注释方面做的大量工作,不容忽视,特别是许多还没有得到整理的手批本,具有文献抢救意义。目前对查慎行的评点研究也不充分,王友胜《查慎行的苏诗选评》总结了查慎行评点苏诗的特征及贡献。[22]我们也要看到,查慎行的评点范围不仅限于苏轼,他对杜甫、陶渊明、韩愈、《瀛奎律髓》等都有精到评点,此外还涉及一些历史、笔记著作,而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查慎行诗学思想的渊源,有詹福瑞、王新芳的《论查慎行的诗学思想渊源》,文章系统分析了查慎行的诗学思想渊源,指出:查慎行早年学诗时以陆嘉淑、钱澄之。此外黄宗羲与吕留良、吴之振等人宗尚宋诗的理论主张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查慎行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但查慎行对朱彝尊崇唐薄宋之论颇有取舍。[23]李圣华《查慎行与禅宗》[24]一文则从查慎行所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切入,指出查慎行与高僧往还,晚年有一段参禅礼佛的经历,这是他诗境一变而趋“寂寥”的重要契机。
王新芳的博士论文《查慎行诗歌批评研究》,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5],该书通过对《初白庵诗评》的详细剖析,最大限度地还原查慎行诗歌批评理论的原貌,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查慎行现存文章亦不多,一方面由于查慎行“不自收拾”,散佚很多;另一方面其文多为应酬之作,精华较少。本书对《查慎行文集》进行了辑补。并从往来书信、序跋之中挖掘查慎行看似不成系统的文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