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研究对象及意义
本书将结合清初康熙、雍正时期的历史文化视野,承传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掌握的新材料,对查慎行的世系、生平、交游、著述、诗学理论、诗歌艺术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切入点,再现康雍时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查慎行诗歌创作,并进一步确立其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
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他山,又号查田,后更名为慎行,字悔余。晚筑初白庵以居,时称初白先生。有《敬业堂诗集》《周易玩辞集解》《苏诗补注》等著作传世。
在清代诗坛,查慎行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与地位的作家。他前承渔洋,下启性灵,无论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俱臻上乘。他于“南施北宋”、“南朱北王”之后,与赵秋谷(执信)并称,六人并称“清诗六大家”[1]。他的诗风逼视苏轼、陆游,是清初宋诗派的中坚力量。黄宗炎说他“翱翔于百鸟鸡群中,可谓横绝一时矣”(《敬业堂诗集·序》);郑方坤称他“继长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禛)后而称诗伯,一时坛坫于斯为盛”(《国朝名家诗钞小传》);赵翼对他更推崇备至,在其著作《瓯北诗话》中评论李白、杜甫以下历朝十位大诗人,于清代只取吴伟业和查慎行两家,认为查慎行“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2]。民国徐世昌编撰的《晚晴簃诗汇》中提出:“(查慎行)祧唐祖宋,大畅厥词,为诗派一大转关。”[3]强调查慎行于诗风转变中的关键地位。四库馆臣也称赞他“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来,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4]。查慎行的诗歌地位之高,成就之大,可见一斑,称其为继王士禛之后,康雍诗坛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当之无愧。
对查慎行进行深入探究有重要意义,探讨清代诗史的“宋风”现象,查慎行是认识、研究的重要聚焦点之一。清代对宋诗的接受和认同,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兼学唐宋,开清代诗坛学宋之先声,遗民诗人如黄宗羲亦甚重宋诗。稍后的顺康诗坛之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虽不同程度学习宋诗,但仍以学唐音为主。真正扭转宗唐诗风,以成功的创作实践树立宋诗地位的,莫如查慎行。查慎行交游广泛,望重士林,其身世交游、文章艺事,均可反映康雍时期知识分子之生活及学术情况。他留给世人的思想片段和精神财富,能够让我们反思清代士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