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论(2018年第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苔藓作为象征:一个美学传统的生成

彭佳[1]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都,646000)

摘要苔藓是中国文学与艺术中的独特象征,其命名就是描述性的、具有美学意味的;而作为文学象征,它的意义更是多维的,不仅自身有着独立的符号意义,更是和其他具有美学和伦理意涵之物共构为图景,从而进行持续的意义生产,形成了独立的美学传统。这种传统在山水画以“点苔”提喻山色植被之手法中可得见,在园林盆景艺术的“养苔法”中也有表现。苔藓作为象征,不仅营造了丰富的文学和艺术意义,还对文化作用下的、实际的生态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苔藓;意义;象征;共构意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与艺术中,苔藓作为独特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和伦理意义。在中国和日本的园林、盆景艺术中,有专门的“养苔法”,以营造青苔满地的苍翠古静之视觉效果。在山水画中,“点苔法”已然成为专门的笔法,笔触达到十数种之多,倪瓒、赵孟頫、王蒙、石涛等名家,或是对点苔的笔法有所创新贡献,或是有相关专论,而“点苔”本身亦是山水画中用以指代山木林立之景象的重要象征方式。关于苔藓的诗词文赋,以及小说戏曲中对苔藓这一文学意象的建构,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在当代的学术研究中,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化这一独有的美学意象,却鲜有人加以考察。尽管不少研究中国园林艺术的学者,对园林设计中以苔造景的手法有所提及,却只是一带而过,未能有专论,[2]更遑论将苔藓作为中国文学和艺术整体系统中的独特意象来加以深入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清代汪宪编撰《苔谱》六卷,此书是以文化角度考察苔藓这一事物的集大成者,从苔藓的数十种别名,至古代医学、文学作品及山水画中对苔藓的各种描述,都进行了详细的罗列,但也仅限于现象罗列,缺乏有深度的分析或评点。

在苔藓的文学性研究方面独具慧眼的是李剑锋,他的“苔藓三论”别开生面,系统地考察了古典诗歌、辞赋和小说对苔藓的描写,较为全面地列举了苔藓作为文学描写对象被呈现出来的样态。[3]然而,稍显不足的是,这一系列论著只是对苔藓的文学意象进行了介绍和分类,却没有从这一美学象征的生成过程入手,去深层次地透视它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的生态观,或者说在生态符号体系中起到的作用。笔者在《文化周围世界建构的符号:以中国文化中的苔藓为例》(Signs Constructed by Cultural Umwelt:Taking Moss in Chinese Culture as an Example)一文中,从生态符号学的角度,对自然物如何在文化的模塑(Modelling)中被建构为符号的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以苔藓这一象征的生成过程为例,对此加以说明。[4]在生态符号学视角对苔藓的研究中,此文应当是首开先河。本文是对此文的进一步研究,将从符号的命名(naming)与符号—物的性质、文学再现和图像生成之多重维度出发,来讨论苔藓作为一个象征是如何被建构,并持续地被建构为中国美学中的重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