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学(第七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续世说》看宋代文人孔平仲的儒学情怀[1]

从《续世说》看宋代文人孔平仲的儒学情怀[1]

齐慧源 侯家旭

摘要:孔平仲是北宋江西临江的著名文人,他仿照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体例,结合南北朝至五代时期的正史,编撰而成了一部志人小说《续世说》。在北宋理学盛行的情况下,小说在编撰中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作品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的记载,对人物道德风度与才能的品评标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民生、政治的关注,表现了作者浓厚的忠孝思想、民本思想、寄托名君贤臣的政治理想,有着鲜明的痛恨封建社会黑暗与丑恶的是非观。

关键词:孔平仲;《续世说》;儒学

孔平仲,字毅父,又作毅甫、毅夫、义父、义甫,宋代有名的文学家,江西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生卒年不详。与其兄长孔文仲、孔武仲并称“三孔”,在北宋的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孔平仲仿照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体例,结合南北朝至五代时期的正史编撰了《续世说》。从作品的立意、选材和编撰风格,都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思想倾向。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儒学便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平仲生活的北宋,儒学依然盛行,孔平仲的思想无疑有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烙印。”

一 修身为本,崇尚“忠孝节义”的儒家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内圣外王”即“修身为本,为政以德”,德的最高标准和境界是“仁”,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宋代的儒学不同于汉代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周孔之道”,它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也被称为“宋学”。但是宋学在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的同时,更加要求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只有搞好内心的修养,才能够精通国家各项制度,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北宋理学盛行的情况下,孔平仲作为一个有儒学情怀的文人、官吏,自然也重视道德的修养,在《续世说》里,将“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放在卷首,而四门类中记载的基本是标榜儒家忠、孝、节、义、仁爱的思想内容,如臣忠君、子孝亲、明君善纳、朋友义举、良吏仁爱、清官不贪等,这充分体现了孔平仲的尊儒、崇儒思想。

在儒家伦理思想结构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平仲也认为孝道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性的重要方面。他选择了许多有孝道的人事来颂扬,《续世说》中很多篇章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描写,为我们讲述了一幕幕孝感天下的动人故事,如《德行》第二十六篇,柳公绰侍奉继母三十年的“孝”。又如梁庾域孝母:

梁庾域母,好鹤唳,域孜孜营求。一旦,双鹤来下,人以为孝感。子子舆亦有孝行,父卒于蜀,子舆奉丧归。至巴东滟滪石、瞿塘大滩,秋水犹壮,子舆抚心长号,其夜五更,水忽退减,安流南下。及度,水壮如旧。时人为之语曰:“滟滪如幞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续世说·德行》[2]

庾域的母亲喜好鹤唳的声音,庾域为孝顺母亲孜孜营求。最终感动了天,一日,双鹤下凡。其子也深得庾域教诲,为人至孝。送父归葬时,途遇大水,抚心长号,上天为之感动,当夜五更水退,直到他们安然渡过,水又再次漫涨。《续世说》中的“孝”并没有局限于男子,如在《贤媛》第一篇中也记述了女子至孝的故事:宋萧的妻子在夜中为母亲祈福祛病,引仙人下凡,得到仙人的指引,母亲的疾病不日而愈。

“忠”在《续世说》中多有体现,孔平仲认为忠于国家是最值得赞扬的,书中记载了一些以身殉国的人,如隋许善心的母亲以身殉国的感人情景:

隋许善心,不肯从宇文化及,被害。母范氏,年九十三,临丧不哭,抚柩曰:“能死国难,我有儿矣。”因卧不食,后十余日亦终。——《续世说·贤媛》[3]

其哀恸之情感天动地,令人闻之不禁落泪,为其忠烈所感动。而她以死表忠的决心给人以震撼,刚烈的性格也令不少男儿逊色三分。

对君王和国家的忠心还表现在敢于给皇帝提意见,作品在《直谏》一门里主要记叙贤臣们直言进谏、明君纳谏的事例,意在称扬贤臣对君王的“忠心”。有些臣子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敢于斥责君主,也是出于对君主的忠诚。如《直谏》第九篇,魏徵的直言进谏就是“忠”。如《续世说·言语》的一篇:

魏徵谓太宗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皋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长世,福禄无疆;忠臣身陷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续世说·言语》[4]

魏徵明确指出龙逢、比干的“忠”是愚忠,他们的忠诚便是对君王的绝对效忠,当遇上夏桀、纣王这样的昏君时虽有美名传世,却难逃一死。魏徵敢于向传统“忠”的概念挑战,大胆地对龙逢、比干的忠义提出质疑,可贵的是,魏徵说的良臣在明君盛世才有,忠臣是昏君奸臣所逼,言外之意是提醒皇帝要做明君,自己才能做良臣。魏徵敢于对唐太宗提出要求,希望其广纳谏言。皇帝几次欲杀他,都未能的原因就在于皇帝明白他是绝对忠诚的。

“义”也是《续世说》主要表现的内容之一。《德行》第三十篇,王义方只身一人护送朋友张亮的亲人回到家乡是为可赞叹的“义”:

王义方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儋州吉安丞。贞观二十三年,改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流配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徒步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归家,乃之洹水。——《续世说·德行》[5]

王义方与张亮结为好友,凭着他的一腔义气,护送张亮的侄子张皎一家回到家乡,极大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的关系。其义气可嘉可叹,为人敬仰,也从侧面体现了孔平仲对忠义的褒赞。这一“义”在《续世说》许多门类中都有所涉及,可见孔平仲对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是极为推崇的。

此外《续世说》中还表现了君子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如:

宋郭世通,于山阴市物货,误得一千钱。当时不觉,分背方悟,追还本主。钱主惊叹,以半与之。世通委之而去。——《续世说·德行》[6]

郭世通没有贪污偶得的一千钱,而且更没有收取主人作为谢礼的五百钱。可见郭世通是个严格要求自我的人。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即便是当今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短短五十个字,郭世通拾金不昧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这种不贪不义之财的例子在文中并不鲜见,如梁时明山宾卖牛却不欺瞒买者等等。书中还有对守信的赞扬:

杜暹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续世说·德行》[7]

杜暹少年时便发誓不受亲友的馈赠,文中虽没有记述他遵守誓言的艰难,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誓言的实行将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麻烦。但是杜暹却坚持了一生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下一代。孔平仲只运用了寥寥数语却生动地刻画了杜暹的守信精神。

不仅如此,《续世说》中也记载了很多正直的人物。这类人物大多编辑在《方正》这一门中。他们或位极人臣,或为平民百姓,但都正直不阿,不谄媚,不奸邪,敢于向权贵挑战。如“李元纮断碾”一章中,李元纮不惧太平公主,直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8]称颂了李元纮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又如:

中宗时,韦月将告武三思与韦后通,三思讽有司论月将大逆不道,帝诏杀之。宋璟请付狱,帝怒,岸帻出侧门,谓璟曰:“朕谓已诛之矣,更何请也!”璟曰:“人言三思乱宫掖,陛下不问,即斩之,臣恐有窃议者,故请按罪,方行刑。”帝愈怒,璟曰:“请先诛臣,不然终不奉诏。”帝乃免月将死,流之岭南。张嘉贞后为相,阅堂案,见璟危言切议,未尝不失声叹息。——《续世说·方正》[9]

文中,宋璟为了坚持正义,敢于直面中宗的怒火,断然说出“请先诛臣,不然终不奉诏”,突出表现了宋璟的正直形象。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作者尤其关注官吏们的道德。孔平仲认为“修身为本,为政以德”是官员的起码要求,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不仅指士人、普通人,还指统治者。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为政以德:统治者以身作则,用道德治理国家。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3]

风度与道德品质紧密联系,作品中更是肯定了文人名士的疏放、豁达风度。《续世说·雅量》也有对人物风度的赞美,对阮籍、嵇康之辈的真名士予以赞美,对沽名钓誉之徒的假名士进行了嘲讽。如:

太宗与群臣谓王珪曰:“卿识鉴清通,尤善谈论,自房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济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至如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诸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续世说·品藻》[14]

唐太宗称赞王珪识鉴清通,善于言谈。而王珪更是称赞房玄龄有治国之才,李靖的文武兼备,温彦博的精于财政,戴胄的协理政务,魏微的直言进谏。可见当时人物的风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品德。

总之,孔平仲在《续世说》中对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高尚的品德和行为都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二 惜民爱民 秉承“以民为本”的儒家为政理念

民本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治国理论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治国安邦大业。民本思想在西周时期萌芽,在春秋时期基本成型,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思想,要求君主实行德政礼治,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并阐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5]的理论,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国家君主存在的根本,而国家社稷是国家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位在其次,君主则只是国家的统治者,必须为民谋利,末之。这标志着封建民本思想的成熟。

孔平仲仕宦的前二十年曾任分宁县主簿、密州教授、虔州通判等,其间生活较为平淡。多年的中下层官员经历,使他能够更多地了解民生疾苦,关心民生民计,在这个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为政观念。他在《长芦咏蝗》一诗里就描述了飞蝗之害,颗粒不收,加上征赋多如牛毛,农民困顿无奈的情景:“忍见深冬瘦如蜡,征赋繁兴蓄积缺。”对此,诗人只有哀叹:“有生所往随有累,不及饮啄波中鸥。”当得到一场喜雨时,他欢呼雀跃:“但愿吾民得饱饭,年年岁岁是丰年。”(《题赣州嘉济庙祈雨感应》)因此在他的《续世说》里也多有民本思想的内容,如:

唐太宗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刻血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续世说·言语》[16]

通过君主之口,表达了作者的民本思想。又《言语》14条讲太宗对侍臣说:“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语,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17]

高宗向大臣们询问养民的良策,来济以齐桓公的事情为例子,说明国君养民的关键在于减少征用民力:

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曰:“愿赐一国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廪府,安足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曰:“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余食矣;君不夺蚕妾,则国人皆有余衣矣。”——《续世说·言语》

因此“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来济进谏“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太劳,取庸则人太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余悉免之”[18]

爱民不只是停止在口头上,还要体现在实际的执政中,如:

颜游秦为廉州刺史,抚恤境内,敬让大行。邑里歌曰:“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高祖玺书劳勉之。——《续世说·政事》[19]

颜游秦爱护百姓,自然受到百姓的爱戴。

三 明君贤臣 追求“内圣外王”的儒家治国理想

相对于法家以力服人的“霸道”而言,以德服人便是儒家的“王道”,而“内圣外王”是儒家修身治国的原则,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外王,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就是要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如果说儒家的“内圣”是针对“人人”所讲,那么,“外王”则是专指封建统治者,特别是封建皇帝。由于儒家学者已经意识到没有监督的政权是危险的,因此儒家的王道不仅包括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也包括封建朝廷要接受监督,选用贤能和听取臣民的批评。

作为北宋有些名气的文人和官员,孔平仲忧国忧民,负荷担道,有志于通过修身齐家实现治天下的宏大抱负,面对奸佞当道的现实,一个下层官吏能做到的就是用手中的笔来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用历史警示当下。孔平仲不仅自己直言敢谏,而在《续世说》中更是寄托了臣子敢于直言,而君主宽容纳谏的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他将自己增添的《直谏》一门单独归于第十卷中,其中所举有关直谏的史实多达八十余条,记叙了历代贤臣敢于直言进谏、明君善于纳谏的故事,寄托了他对明君贤臣理想朝堂模式的向往。

唐太宗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直谏》门中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达18条之多,虽然都是粗笔勾勒,却写得性格鲜明,富有生活情趣,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会需杀此田舍翁”条,写了皇帝曾被魏徵的当面直谏所激怒,想杀掉魏徵,幸好经长孙皇后巧妙的劝解才明白过来。由此可见,孔平仲对劝诫的态度由纸质的文书转变为直接的行动,由理论走向了行动。

太宗即位,务止奸吏,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吏,受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裴矩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不应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道德、齐礼之义。”太宗从之,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庭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续世说·直谏》[20]

又“柳范犯颜谏唐太宗”条:

柳范为侍御史,吴王恪好田猎,损居人,范奏弹之。太宗因谓侍臣曰:“权万纪不能匡正我儿,罪当死。”范进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田猎,岂可独罪万纪?”太宗大怒,拂衣而起。久之,引范谓曰:“何得逆折我?”范曰:“臣闻主圣臣直,陛下仁明,臣敢不尽愚直?”太宗乃解。——《续世说·直谏》[21]

唐代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有这样“主圣臣直”的政治气氛。除《直谏》门外,其他门类中也有涉及直谏的内容。如:

文宗召赵宗儒,问以理道,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而勿失。”上嘉纳之。——《续世说·言语》[22]

短短数语便渲染了君臣和睦的氛围。其中,唐文宗勇于纳谏,当听到赵宗儒的谏言后,并没有大声斥责,而是“嘉纳之”,可见其喜于纳谏。

在《汰侈》第十二篇中,唐太宗与萧后观灯烛,太宗欲比之隋炀帝,问于萧后,而萧后的回答更是滴水不漏。先是点名隋炀帝为亡国之君,而太宗为开国之君。在面对太宗追问隋炀帝如何的情形下,又极度地夸耀隋炀帝时夜观烛火的壮美景象,表面上看是夸耀当时的胜景,实则是贬斥隋炀帝的奢侈浪费,也有劝谏太宗一切从简的含义。

孔平仲前十年的仕途还是较为顺利的,后来却坎坷起伏。尽管这样,孔平仲也未辞官归乡,而是至死都在追寻他的仕宦之梦。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看出他的从政之心。而这种强烈的入世心理与现实的碰撞,使得作者在《续世说》的编撰过程中,明显地凸显朝堂政事。

孔平仲设计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孔平仲所期望的群臣敢于直谏,而贤君则喜于纳谏的政治理想。那便是臣子及时指出君主的错误行为,而君主也能虚心接纳臣子的劝诫,认识自己本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更正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好地治理国家。他乐观地认为,如此国家便能长盛不衰,和谐发展。孔平仲还认为,贤臣不仅敢于进谏,还要会治理社会,如:

宋交州刺史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家吏,民畏而爱之。城门夜开,道不拾遗。——《续世说·政事》[23]

有对贤相的期望,就会有对奸佞小人的痛斥。《孔平仲评传》中记述:孔平仲所处的时代是北宋党派斗争的激烈期。新、旧党派之争与旧党内部的派系斗争,都给孔平仲的仕途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也使得孔平仲更深刻地体会到官场的黑暗与腐败。而作者不仅保留了《世说新语》的《假谲》《谗险》这两个门类,还觉得不够,又新增了《邪谄》《奸佞》两门,这四大门类无不体现了当时官场的丑恶,其中的奸邪谄媚之人读之令人扼腕。

如《假谲》中有陈少游为保自身甘愿秘密送款给李希烈并暗表归顺之意,为民族之耻[24];《邪谄》中有朱前疑为了取悦武后,竟上书曰“梦陛下发白再黑,齿落再生”,为了官位不惜颠倒黑白[25];《谗险》中更有李林甫口蜜腹剑,陷害忠良[26];《奸佞》中的苏味道的模棱两可更为他赢得了“苏模棱”的称号[27]。作者从细处着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官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这些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作者采用白描、对比、遗形取神等文学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南北朝至五代时期官员的美丑面目。由此可见,孔平仲比之刘义庆更加赞扬直言纳谏的君臣关系,贬斥奸诈、谄媚的政客。这也契合了孔平仲突出朝堂政事、寄托政治理想的编撰目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8]孔平仲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可谓少年得志。他始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坚定一个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满怀报国志愿:“匣中有神剑,夜夜鸣不休,欲污四夷血,思戮佞臣头。”(《谕志》)然而,北宋激烈的党派斗争使得他一直裹挟在党争的旋涡之中,郁郁不得志。但忧国忧民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几十年的仕宦生涯起伏跌宕,几次被贬官,不能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有寄情文学,在文字中寄托他的政治理想。作者长于史学,诗歌怨而不怒,强烈的入世心理以及与现实的碰撞,迫使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通过编撰《续世说》“发史氏之英华,便学者之观览”[29](《续世说·秦果序》),抒发他的幽愤之情,寄托他无由实现的抱负。

【作者简介】齐慧源,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徐州工程学院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理事;侯家旭,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副教授。


[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说新语续仿作品研究”(10JYA75105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说体小说体例演变研究”(14BZW023)。

[2]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4]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5]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6]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7]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8]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9]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10]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9页。

[11]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页。

[12]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页。

[13]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页。

[14]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15] 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8页。

[16]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7]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18]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19]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20]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21]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22]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23]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4]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25]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13页。

[26]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27]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28]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0页。

[29] (宋)孔平仲:《续世说》,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五),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