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女兵风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陈碧秋

1928年12月生,四川自贡人。1949年12月在重庆入伍,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入朝参战,在第12 军34师101团宣传股任宣传队队员。

1951年陈碧秋在朝鲜留影

战斗在金城前沿

1951年10月,我和陈烈英同志两人下到101团4连蹲点,做宣传鼓动工作。当时连队没有女兵。我们去后,连部专门为我们俩在山坡上挖了一个两米多的猫耳洞,用木板搭起一张床,睡觉时只能各睡床的一头。进门就是床,床就是我们的住宿地。

当时连队的任务是为“金城防御” 修筑工事。原来部队是用木料修建的“掘开式” 掩体工事,这种工事目标大,易被摧毁。连队干部辛辛苦苦,花费了很大力气修好的工事,可能个把小时就被摧毁了。朝鲜战场很艰苦,阵地经常受到美军飞机、大炮及坦克的轰炸和炮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大。当时连队认为修建牢固工事,是一个大难题。我们的尤太忠师长亲临部队视察,根据实际情况,号召大家想办法出主意。以成冲霄团长为首的团党委,号召全体官兵献计献策,群策群力。最后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决定停止修建原来用木材建的“掘开式” 工事,想出往山里深处打山洞的办法,把青石山挖通成为有两个出口的隧道。4连决定成立以肖贵强同志为主的掘进小组,进行打洞试验。

开始没有经验,使用大锤打洞、十字镐挖的手工作业,进度很慢,一天就几厘米。后来改用打眼放药、点火爆破方法,速度有了明显提高,一天能掘进一米到两米。在战地施工期间,许多战士的手被磨破,出血溃烂直至化脓,仍然坚持作业,尤其是肖贵强同志当时患了夜盲症,坚持不下火线。因为要夜以继日地修建工事,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得不到及时的营养补充,吃的是祖国运去的炒面、罐头和咸鱼干等食物,基本没有蔬菜。尽管条件很差,但掘进小组的同志们没有怨言,努力工作,经过二十八个昼夜奋战,终于在丁山阵地上,打出我军第一条二十四米长的坚实隧道(后改成坑道)。团长成冲霄听到隧道打通的消息后,立即把喜讯向尤太忠师长做了报告。师长听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为肖贵强请功,后经上级党委批准,为肖贵强同志记一等功,并授予“穿山英雄” 称号。志愿军陈赓副司令员把四连修筑的阵地作为全军的示范点。

肖贵强同志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教育着我,在连队工作时,我用他们的这种精神激励鼓舞自己,深入连队,及时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由于我工作表现出色,在朝鲜战场上,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亲临朝鲜前线以及入党,是我一生难忘的往事。

陈碧秋(左)与陈烈英在朝鲜东海岸驻地老百姓家前合影

1951年在朝鲜师部合影,左起:陈碧秋、曾参碧、曾峻

被分配到101团的四名女兵在朝鲜东海岸陵前里团部合影,左起:刘忠敏、陈碧秋、陈烈英、胡坤芳

1953年,陈碧秋(右)与左三星结婚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