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馆之东北抗战馆群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之耻

——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感悟

我曾多次到沈阳市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距上一次参观已经过去多年,但当时思想深处受到的冲击和震撼可以说是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心情仍然特别压抑、沉重、悲怆和亢奋,相信这种感受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参观后都会同样存在。

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本人虽然没能亲历过那场战争,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用我的笔去写点有关纪念抗战的文章。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对抗日战争和在这场战争中死难同胞和先烈们作一深切的怀念;二是激励警醒下一代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景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柳条湖立交桥的北侧,原名为沈阳“九·一八”事变陈列馆,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1997年9月开始扩建,1999年9月18日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同时更名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后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共设8个展厅。核心区域“九·一八”历史陈列包括“‘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血腥统治”“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全国抗战的爆发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以史为鉴、企盼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六个部分。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资料、大小场景、雕塑、油画、国画、大屏幕投影、电脑触摸屏等进行展示宣传。博物馆1996年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2004年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集体,并被命名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

残历碑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因碑体造型酷似一本巨大而残缺的台历而得名。它是由鲁迅美术学院著名的雕塑家贺中令教授设计,由沈阳市政府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在此建立。残历碑高18米,面阔30米,进深11米,碑体全部为花岗岩石贴面。碑的右侧是1931年9月18日的日历,醒目地刻着“1931、9月小、18、星期五、农历辛未年、七、十三秋分”等文字。其中的“七”字本应为“初七”,而“初”字所在的位置被设计为一圆型的弹坑。碑的左侧,刻有一段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杨仁恺先生题写的碑文:“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残历碑的内部为三层楼的建筑格局,这也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最早的展厅。从残历碑正面中间的拱形门进入一楼,迎面黑色大理石贴面的墙上刻着“勿忘国耻”四个颜体大字,在字的上方刻有一残缺的圆钟,钟的指针永远指向10时20分。

从残历碑展厅出来,广场的西南角悬挂着一幢高2.38米,直径1.6米,重达4.2吨的铜铸警世钟,钟的正面铸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碑的铭文则记述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钟裙上是呐喊的人体群雕,寓意着抗争和奋斗。每年的9月18日,有关部门都要在此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活动”。广场的西侧,陈列着两块当年日本人建造的石碑,其中较大一块叫作“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系当年日本关东军所建,原立于“九·一八”事变柳条湖铁路爆破地。该碑高7米,下窄上宽,至顶部分为三叉,造型酷似炸弹的尾翼,原立于一个2—3米高的石砌基座之上,基座正面刻有“爆破地点”四个大字。1991年迁至残历碑广场的西侧展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实证。

作者在残历碑和“勿忘国耻”警世钟前留影

另一块是奉天忠灵祠石碑,该石碑高275厘米,宽136—145厘米不等,厚44厘米,是一块日式石碑。碑的左侧刻有三个日本人名字,右面刻有“昭和七年七月”。碑石正面,上为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题写的“表忠”两个大字,下为一段日文书写的碑文。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奉天忠灵祠是日本靖国神社的一个分祀场所,供奉着从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期间所有在东北战死的日军将士所谓的“英灵”。奉天忠灵祠原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附近,也就是今天沈阳联营公司的所在地。

奉天忠灵祠石碑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的警世钟和柳条沟爆炸遗址罪证

绕过残历碑是一个大型活动广场,广场的西侧是一面墙,墙上刻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捐赠名录和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从广场向北望去,一组巨大的主题为“国难”的雕塑镶嵌在陈列馆入口的墙体上。这组用46吨青铜制成的雕塑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霍伯杨先生主持创作,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形似一张被撕裂的地图。雕塑上半部分主要表现的是东北的大好河山,松花江、长白山、长白山天池、长城烽火台等景观依稀可见。下半部分则突出体现了东北沦陷后的劫难与抗争:成堆的尸体、累累的白骨、塌方的矿井、流浪的人群、在寒风中手拉小孩沿街乞讨的老妇人、被五花大绑即将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士兵……这一切,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无法抹去的国难之耻。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的雕塑

作者在博物馆入门口处留影

博物馆的序厅是一个不等边的方形,有350平方米。四周的墙壁全部装饰花岗岩石板,并镶嵌有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白色山脉浮雕。在灯光的映射下,白色山脉倒映在黑色大理石地面上,墙面、地面浑然一体,营造出白山黑水的壮美景象,象征着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好河山。地面的中央有一座金字塔形的铜铸卧碑。碑的顶部是一块红色的宝石,在寓意14年抗战的14盏灯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象征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民族英烈浩气永存。碑的四面,分别用中、英、俄、日四国文字刻着这样的一段碑文:

这是一个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日子,这一天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此后14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种种战争罪行。几千万中国生灵涂炭,无数物质财富被疯狂掠夺,中华民族的尊严被肆意践踏。从这一天起,14个春夏秋冬,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烈火燃遍华夏大地。无数中国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感天动地的抗日之歌。1931年“九·一八”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却……

博物馆序厅

我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序厅一侧的楼梯拾级而下,来到了博物馆的核心部分——地下展厅。从上到下,楼梯通道上面屋顶的采光窗由大变小,光线也渐渐由明变暗。楼梯旁的地坪上铺满了石砾,石砾中又分布着14盏紫灯,象征着14年的苦难与抗争。整个地下展厅由六个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