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诵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余论

崔徽事迹所促成的浪漫想象折射了文人生活的独特景观及其文化身份的表达,而文人群体也分享着崔徽故事所构筑的浪漫抒情的文化空间。唐宋文人对崔徽形象的塑造凸显了她主动追寻恋人的忠情和大胆。这种表现方式主要是将之置于伎乐文化中,因而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社交性。这一时期崔徽故事主要以歌词、画像、诗歌酬唱等方式在文人社交圈广泛流传、对文人社交生活及诗歌交流具有特别的意义。不过,唐、宋文人在构建浪漫文化和表达文人情怀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区别,我们看到一种从悲剧式的激情向游戏化的情趣转变的迹象。但是到明代,随着崔徽“自写真容”情节的出现,对崔徽故事的表现则存在着一种内在化的趋向。崔徽对镜写真时内在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这与明代中后期探求个体的内在真实、张扬感性自我的文化立场和风尚是一致的,但同时也与作家个人的境遇和创造力有关,因此出现了一些对“崔徽写真”场景极具创造性的呈现。在这个向内转的过程中,女性视角的出现和女作家的参与丰富和深化了崔徽形象及其事迹的文学呈现。对于内在自我的建构和主体性的确认通过女性视角、生命情境的呈现得以阐发,而女性的自我塑造也得益于这个内在化的过程。女性之作分享了同一个浪漫文化,与男性文人同处于时代与文化的潮流之中,但同时也创造出了对自身经验(特别是女性经验)的个性化表达,因而二者是既同构又异质的对话关系。对崔徽事迹的文学再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崔徽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士风和文化环境中的接受和创变向我们展示了文学形象的构造与迁移的轨迹,也是考察文学传统与个性化的表达、自我/性别身份与浪漫话语之间关系的生动案例。在此意义上,崔徽故事的文学呈现是一次跨越时间、文类和性别边界的文本之旅。

(原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15年第5期,有删改)


[1] 邹颖,女,北京大学中文系2001届硕士毕业,2010年斯坦福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2] 《全唐诗》卷143,中华书局1960年标点本,第4652页。

[3] 《丽情集》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目前可见保存其内容较多的是南宋曾慥所编类书《类说》。《类说》所载较《崔徽歌》序略有不同,写崔徽请白行简托人画像,并转交裴敬中。敬中密友东川白知退至蒲,有丘夏善写真,知退为徽致意于夏,果得绝笔。徽持画谓知退曰:“为妾谢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见《类说》卷2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73册,第488页。)皇都风月主人所编《绿窗新话》也节录了一部分《丽情集》的内容,包括《崔徽私会裴敬中》一篇,情节与《类说》载基本相同,文字稍有改动(见《绿窗新话》上卷,周楞伽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4] 关于是否另有一篇传奇《崔徽传》以及其作者是白行简还是元稹的争议,参见苏兴、苏铁戈《以白居易、元稹为核心的中唐小说集团述论》,《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5] 参见陈寅恪《读莺莺传》,《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吴伟斌《三论张生非元稹自寓——兼答尹占华、程国斌两位先生的商榷》,《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6] 苏轼撰,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15,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731页。

[7] 陈师道撰,任渊注,冒广生补笺:《后山诗注补笺》卷12,中华书局1995年标点本,第453页。

[8] 《苏轼诗集》卷16,第798页。

[9] 章质夫寄送崔徽画像与苏轼,可能是因苏轼为其作《思堂记》而表达谢意。一说此诗作于元祐年间,王文诰已作考辨,仍编在徐州卷。参见《苏轼诗集》卷16,第798页。

[10] 顾复:《平生壮观》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标点本,第262页。

[11] 秦观撰,周义敢等编注:《秦观集编年校注》卷37,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5页。

[12]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50,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第342页。

[13] 曾季狸:《艇斋诗话》,《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58册,第19页。

[14] 参见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论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8页;张鸣《宋代“转踏”歌舞与歌词》,《立雪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7—553页。

[15] 秦观:《调笑令》,《宋代歌舞剧曲论要》,第90页。

[16] 毛滂:《调笑令》,《宋代歌舞剧曲论要》,第99页。

[17] 参见《秦观集编年校注》卷38,第821页,注(一)。

[18] 史达祖:《梅溪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标点本,第40页。

[19]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标点本,第241页。

[20] 吴文英:《梦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标点本,第156页。

[21] 王沂:《伊滨集》卷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8册,第484页。

[22] 杨维桢:《复古诗集》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2册,第141—142页。

[23] 唐寅:《唐伯虎先生集》外编卷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4册,第642页。

[24] 唐寅:《唐伯虎先生集》外编续刻卷5,《续修四库全书》,第1335册,第22页。

[25] 唐寅:《唐伯虎先生集》外编续刻卷9,《续修四库全书》,第1335册,第43页。

[26] 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4,明万历刻本。

[27] 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第602页。

[28] 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第686页。

[29] 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注:《牧斋初学集》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89页。

[30] 关于柳如是的创作、歌妓文化与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心路历程,参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孙康宜《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李奭学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克敌《从〈柳如是别传〉看明清易代之际江南文人风貌》,《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1] 曹贞吉:《珂雪词》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8册,第702页。

[32] 汤显祖撰,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标点本,第十四出,第78页。

[33] 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第76页。

[34] 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第78页。

[35] 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第111页。

[36] 吴炳:《疗妒羹记》(上),《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15页。

[37] 吴炳:《画中人》(上),《古本戏曲丛刊三集》,第3页。

[38] 范文若:《梦花酣》(上),《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1页。

[39] “真真”故事见李昉《太平广记》卷28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5册,第151—152页。关于这一“画中人”故事传统,参见张静二《“画中人”故事系列中的“画”与“情”——从美人画说起》,华玮、王瑷玲编《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年版,第487—512页。

[40]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第152页。

[41] 徐乃昌:《小檀栾室闺秀词钞》卷14,宣统元年刻本。

[42] 徐乃昌:《小檀栾室闺秀词钞》卷14,宣统元年刻本。

[43]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1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册,第2717页。

[44] 陈端生:《再生缘》(上),第151页。

[45] 陈端生:《再生缘》(上),第135页。

[46] 对《乔影》的讨论,参见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第119—127页。《乔影》也很可能受到尤侗杂剧《读离骚》(邹式金辑:《杂剧三集》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765册,第316—327页)的影响,但《乔影》加入了画像情节,且二者创作的背景和动机因性别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差别。关于《读离骚》的创作背景,参见《曲海总目提要》卷20,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48—954页。

[47] 《乔影》,《续修四库全书》,第1768册,第135页。

[48] 《乔影》,《续修四库全书》,第1768册,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