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组:《龙说》与《谪龙说》
韩愈和柳宗元皆有说龙之作,韩为《杂说四首之一》即《龙说》:
龙噓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上,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此篇是韩文中极有魅力之作,云与龙之所指即引来诸多的猜测。龙为主,云为宾,此毫无疑问。曾国藩曰:“龙以自喻其身,云以喻其文章,凭依乃其所自为,犹曰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17]多数古代学者认为龙以喻君,云以喻臣。如汪份所言:“此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言贤臣为圣君所自举,而即为其所凭依。要之既是圣君,自必举贤臣而凭依之也,一则见贤臣之重,一则见圣君之尤重。”[18]李光地思路开阔,曰:“此篇寄托至深,取类至广。精而言之,则如道义之生气,德行之发为事业文章;大而言之,即为君臣之遇合,朋友之应求,圣人之兴起于百世之下,皆是也。”[19]李氏未受君臣之喻的局限,无疑是正确的。韩愈是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大师,上天入地,纵情驰骋,思接万里,神游古今,如以君臣之说排斥其他见解,势必将本文所蕴含的义理缩限于极小的范围,大大减弱了韩文那无穷的艺术魅力。韩文在极小的篇幅里,仍转折不穷,变幻莫测,其笔力之雄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柳之《谪龙说》亦短而有味:
扶风马孺子言:年十五六时,在泽州,与群儿戏郊亭上。顷然,有奇女坠地,有光晔然,被裘白纹之裹,首步摇之冠。贵游少年骇且悦之,稍狎焉。奇女頩尔怒曰:“不可。吾故居钧天帝宫,下上星辰,呼嘘阴阳,薄蓬莱,羞昆仑,而不即者。帝以吾心侈大,怒而谪来,七日当复。今吾虽辱尘土中,非若俪也。吾复,且害若。”众恐而退。遂入居佛寺讲室焉。及期,进取杯水饮之,嘘成云气,五色翛翛也。因取裘反之,化为白龙,徊翔登天,莫知其所终。亦怪甚矣。
呜呼,非其类而狎其谪,不可哉。孺子不妄人也,故记其说。
柳宗元此龙非韩愈之龙,为寓言中的谪龙,乃其为自己量身定制。林纾评曰:“重要在‘非其类而狎其谪’句。想公在永州,必有为人所侵辱者。”[20]柳氏在自己所创作的寓言中,往往有篇末点出主旨之笔,如《捕蛇者说》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罴说》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等。故一看便知是因遭贬谪之辱而发。“奇女坠地”真切地道出了显赫的京朝官被贬至蛮荒之地一落千丈的感受。故遇到有人“稍狎焉”的侵犯时,即予以怒斥,亮出自己“居钧天帝宫,下上星辰,呼嘘阴阳”的不同凡俗的身份,严正声明“今吾虽辱尘土中,非若俪也。吾复,且害若”。后奇女果然“化为白龙,徊翔登天”,这其实是柳氏对自己量移有日、重返京都的殷切期待和暗示。落难之际盼望着有洗刷屈辱的明天,被压之时仍显出心有不甘的倔强之姿,在诉诸寓言的敛蓄中,作者仍通过对奇女形象的精心刻画和篇末点题,显露出幽峭的文风而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