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

1986年3月,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业局党川林场的职工在放马滩护林站修建房舍时发现古墓葬群,当即上报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和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遣岳邦湖、何双全前往了解古墓群情况,拟订了钻探、发掘计划。钻探、发掘于6月开始,9月结束。

放马滩又名牧马滩,属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东去40 余公里与陕西宝鸡、凤县交界,西距麦积山石窟20 公里,距北道区40 公里。党(川)利(桥)公路从此穿过,交通较为便利。放马滩地处秦岭山脉中部,海拔1400—2200 米,是渭河与党川河的分水岭。岭北有麦积河、永川河、东柯河汇入渭水,岭南由诸溪汇成党川河,流经花庙子、永宁河入嘉陵江,属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地区(图1)。墓葬分布在山前扇形草地中,地表无坟堆,保存较好,没有被盗迹象。

经过钻探,墓地总面积为11000多平方米。墓葬100余座,均分布在秦岭山前平地,依东西向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墓间距离近者1米,远者10 余米。这次共发掘墓葬14 座,编号为86TBDFM1—14 (图2)。其中秦墓13座,汉墓1座。这些墓均在墓地西部,由于地下水丰富,加之芦苇丛生,起到了渗透作用,所以墓中积水很多,随葬品大都保存不好。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和西汉初期纸绘制地图等重要文物。

图1 放马滩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2 放马滩墓葬分布示意图

一 秦墓

共13座(M1—4、M6—14)。墓室均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内填白膏泥和五花土。墓向除M8、M10 向西外,余皆向东。葬具有单棺和一棺一椁两种,棺椁均为长方形。均系单人葬,因尸体腐朽,葬式不明。部分墓从遗留的牙齿可判断墓主的大概年龄。

(一)墓葬情况

单棺墓:6座(M2、M6—9、M12)。以M2为例。

M2位于M1东侧,相距1米,墓向285°。墓坑长2.9米、宽1.8米、深2米,墓口距地表0.8米。柏木为棺,长2.2米、宽0.55米、残高0.25米。棺系用一根较大的圆木经修整,中间挖凹槽而成,结构简单,无随葬品(图3)。

图3 M2平面

一棺一椁墓:7 座(M1、M3、M4、M10、M11、M13、M14)。以M1、M14、M4为例。

M1西与M7接近,墓向280°。墓坑长5米、宽3米、深3米,墓口距地表1米。坑内填白膏泥,将棺椁封闭其中,并经夯打。棺椁用柏木制作,用材较大。除椁盖较粗糙外,其余部分较为工细。椁盖用15根方木并排铺就,方木长2.15 米、宽0.15—0.5 米、厚0.05—0.5米。椁长3.3米、宽1.5米、高1.5米。椁挡、壁、底分别用4根、5根、6根方木卯合构成。南椁壁外加一层,呈双层(图4)。棺位于椁内中间偏北,长2.2米、宽0.85米、高0.7米。棺盖、壁、挡、底均由3块木板卯合而成,板宽度不一,厚0.25 米。棺盖、壁均用两根木条加固。棺底铺竹席,下用方木垫起(图5)。随葬器物33件,除毛笔、竹简等放在棺内,大部分器物置于棺与椁之间。棺内有一块木板,是入葬时有意压在尸体上的(图6)。

图4 M1椁室未开前平剖面图1—15、椁盖板

图5 M1棺结构

注明:1.棺盖 2.棺身 3.棺壁 4.棺挡

图6 M1平面

说明:1、16.漆耳杯 2.Ⅱ式陶壶 3.Ⅴ式陶罐 4、10.Ⅳ式陶罐 5.陶瓮6.Ⅱ式陶罐 7—9、11、12、21.地图 13.木锤 14.竹简 15.竹席17、25—27.粮食 18、19、22、23.木棒 20.木匕 24.木尺 28.木屑29.漆盘 30.毛笔及笔套 31.木板 32.陶鍪 33.算筹

M14 北靠山根,墓向270 °。结构与 M1 相似,尺寸稍小。墓坑长4.6 米、宽2.7 米、深3 米。椁盖用10 根方木并排铺就,方木长1.8—2 米、宽 0.22—0.36 米、厚 0.15—0.2 米。盖上有 7块形状不一的木板,秩序凌乱(图7)。椁长2.9 米、宽1.4 米、高0.8 米。椁前后挡与侧壁、底分别用3、4、7 块木板卯合而成,底板已朽。棺位于椁内中部,长2.2 米、宽0.82 米、高0.75 米。棺盖、挡分别用4 块木板,棺壁、底分别用3 块木板卯合而成,板厚0.08 米,底板已朽。棺盖长于棺体,两端向下收缩成斜面。棺底铺竹席。随葬器物15 件,置于棺内。从牙齿看,死者年龄在45 岁左右(图8)。

图7 M14椁盖平面

图8 M14平面

说明:1.漆耳杯 2.陶釜 3、4.木棒 5.铜带钩 6.木枕 7.毛笔套 8.人牙 9.木版画 10—13.人骨 14.竹席

M4墓向285°。结构同M14,尺寸较小。墓坑长2.8 米、宽1.7米、深1.7米、墓口距地表0.6 米。保存不好,椁盖已朽。椁长2.1米、宽1 米、高0.6 米。棺置椁内中间靠西端,长1.4 米、宽0.52米、高0.5米。棺底铺竹席。随葬品除木枕、半两钱置棺内,其他均在椁内。从牙齿看死者为10岁左右的少年(图9)。

图9 M4平面

说明:1.陶瓮 2、4.漆耳杯 3.Ⅰ式陶罐 5.木枕 6.半两钱 7.牙齿8.竹席残片

图10 陶器

说明:1、2、6、8.瓮(M5:2、M6:1、M1:5、M8:2) 3.壶(M5:3) 4.釜(M14:1) 5.Ⅰ式罐(M4:3) 7.Ⅰ式壶(M11:3) 9、10.Ⅱ式壶(M13:5、M1:2) 11.Ⅲ式壶(M12:3) 12.Ⅲ式罐(M1:5) 13.Ⅴ式罐(M1:3) 14.Ⅱ式罐(M12:7) 15、16.鍪(M7:32、M3:2) 17.Ⅳ式罐(M1:4)(1、2、6、8、13、15为1/8,4、7、12、17为1/10,余为1/6)

(二)随葬器物

出土器物共400 余件。多数墓有随葬品,最多的如M1 达30 余件,少的如M7仅1件,一般为5—13 件。也有无任何随葬品的,如M2。有陶、漆、木、铜器以及半两钱、木版画、木板地图、文具、竹简、算筹等。其中木板地图7幅和竹简460枚,详见本论文集中《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和《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本文从略。其他器物介绍如下。

1.陶器

共28件。均为泥质灰陶,有釜、瓮、壶、罐、鍪。

釜1件(M14:1)。敞口,短颈,广肩,斜腹,平底。素面,灰褐色陶衣,火候较高。口径15厘米、肩宽29厘米、底径11厘米、通高20.5厘米(图1:1;图10:4)。

瓮3件。Ml:5敞口,短颈,圆唇外折,溜肩,腹下部内斜收,平底。腹部施压印凹凸纹。口径9.6 厘米、腹径26.4 厘米、底径10.8厘米、通高24厘米(图版1:2;图10:6)。M6:1直口,短颈,鼓腹,平底。器形瘦高,素面,火候较高。口径8.8 厘米、底径11.6 厘米、通高23.2 厘米(图10:2;图11)。M8:2 敞口,束颈,圆肩,腹、底部残。素面。口径 11.2 厘米、肩宽 22 厘米(图10:8)。

壶4件,分3式。

I式1件(M11:3)。敞口,直唇,长颈,圆肩,茧形腹,圈足。通体施刻划纹,以三条直线为一组,绕腹一周。胎厚,火候高。口径10.5厘米、腹长径33.5 厘米、短径22.5 厘米、足径16 厘米、通高28厘米(图版1:3;图10:7)。

Ⅱ式2件。敞口,圆唇,束颈,广折肩,斜腹,平底。素面。M1:2口径8 厘米、底径7.5 厘米、通高12.3 厘米(图10:10;图12)。M13:5口径7.5厘米、底径6.9厘米、通高10.5厘米(图10:9)。

Ⅲ式1件(M12:3)。敞口,尖唇,长束颈,圆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4厘米、底径3.8厘米、高7.4厘米(图版1:4;图10:11)。

罐19件,分5式。

Ⅰ式6 件。敞口,束颈,圆肩,口至肩连接单耳,斜腹,凹底。素面,火候较低。M4:3口径7厘米、底径5.6厘米、高8厘米(图版1:5;图10:5)。

Ⅱ式1件(M12:7)。器形矮而扁,口残,圆肩,鼓腹,平底。素面。底径9.3厘米、残高13.8厘米(图10:14)。

Ⅲ式1件(M1:5)。器形较高,口残,圆肩,鼓腹,平底。肩部饰双线刻划纹。腹径22.5 厘米、底径12.5 厘米、残高21 厘米(图10:12)。

Ⅳ式12件。器形瘦高,敞口,唇外折,鼓腹,平底。素面。Ml:4口径10.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25厘米(图10:17)。

Ⅴ式1 件(M1:3)。口残,圆肩,斜腹内收,底外平内凹。素面。腹径20厘米、底径12厘米、高21.6厘米(图10:13)。

鍪2件。敞口,尖唇,颈部有单耳,鼓腹,平底。素面。M3:2口径10.2厘米,底径7.2厘米、高11厘米(图10:16)。M7:32口径9.2厘米、高11.6厘米(图版1:6;图10:15)。

2.漆器

共11件。有盘、耳杯和锤、樽、奁等。其中5 件保存较好,余均朽坏。

盘1件(M1:29)。圆碟形。木胎,髹黑漆,盘内饰凸线。直径12、胎厚1厘米(图13:5)。

耳杯3 件。椭圆形,敞口,双耳,平底。木胎,髹黑漆,有光泽,无纹饰。M14:1口长径18厘米、短径10.6厘米、高4.5厘米、胎厚0.5厘米(图13:4)。M4:2 底部刻有“田贷”字样。口长径18.5厘米、短径9.5厘米(图14:1)。

锤1件(M1:13)。木质,髹黑漆,由头、柄以榫卯构成。头呈长方形,长10.8厘米、宽3厘米、厚1.6厘米。柄呈长条扁圆形,长45.8厘米(图14:2;图15)。

3.木器

共13件。有枕、棒、尺、匕。

枕2件。长条木块,两端上翘,中间凹平。M4:5长31.5厘米、宽7.5厘米、高3.5厘米(图13:1;图16)。

棒6件。两头小中间大。长15厘米、直径1.6厘米。

图11 陶瓮(M6:1)

图12 Ⅱ式陶壶(M1:2)

图13

说明:1.木枕(M4:5) 2、4.漆耳杯(M5:1、M14:1) 3.木梳(M5:4) 5.漆盘(M1:29)(1、4为1/6,2为1/4,3为1/2,5为1/8)

图14 漆器

注明:1.耳杯(M4:2)(1/3) 2.锤(M1:13)(1/12)

图15 漆锤(M1:13)

图16 木枕(M4:5)

尺1 件(M1:24)。用一根长条方木制成,长90.5厘米、宽3.2 厘米、厚2 厘米。一端呈圆形,另一端为柄,柄端削成圆角。正反两面有相同间距的刻度,共26 条刻度线,间距2.4 厘米,每5 条为一组,用“×”标示。刻度部分长60 厘米,为当时二尺半,每尺合今近24厘米。从形状看当是民间木工用尺(图17)。

另有匕4件,均朽。

图17 木尺(M1:24)(1/6)

4.铜器

共7件。均为小件器物,有镜、带钩和饰件。

镜1件(M13:9)。镜面光泽无锈,可以照影。背面有桥形纽,饰三道凸弦纹。直径7.3厘米、厚0.2厘米、纽高0.5厘米(图18:1)。

带钩1件(M14:5)。有锈,素面。长7.4厘米。

饰件5件。桥形,拱部有一圆形穿孔。2 件素面无纹。M13:10长7.6 厘米、宽 2.6 厘米(图 18:3;图 19:上)。3 件有纹饰。M13:11正面纹饰由单线方框、菱形纹、云纹组合而成。青铜铸造,表面有锈,质脆易碎。长7 厘米、宽2.2 厘米、厚0.2 厘米(图18:2;图19:下)。

图18 铜器

说明:1.镜(M13:9)2、3.饰件(M13:11、10)(均为1/2)

5.其他

半两钱3 枚。方穿无廓,肉薄。M4:6 钱径2.3 厘米、穿边长0.8厘米、厚0.2厘米(图20)。

图20 半两钱(M4:6)

图19 铜饰件(上:M13:10 下:M13:11)

毛笔及笔套共4件。出于M1、M14,保存不好,有残缺,现存毛笔2件,笔套1 件。M1:30 笔套用两根竹管粘连而成,呈双筒套,每根竹管中间开口镂空,同时可插入两支笔。表面髹黑漆。长29 厘米、宽2厘米。毛笔插入套内,杆用竹制,一端削成坡面,另一端镂空成毛腔。锋长2.5厘米、入腔0.7厘米、杆长23厘米(图版2:3;图21)。

图21 毛笔及笔套(M1:30)(1/4)

算筹21枚(M1:33)。与竹简同出。用竹条削成圆棒状。长20厘米、直径0.3厘米。

木版画2 幅(M14:9)。绘在同一木板的两面。木板长12.7 厘米、宽5.8厘米、厚0.3厘米。正面用墨线绘一虎拴在一树上,虎前肢伸,后肢屈,回首翘尾,作咆哮挣脱状。用笔简练,线条娴熟。背面画六博图(图版2:1、2;图22)。

图22 木版画摹本(M14:9)

二 汉墓

1座(M5)。墓葬结构与秦墓基本相同,但随葬器物特点接近于陕西、湖北云梦等地早期汉墓的同类器物。所以此墓的时代当在西汉文景时期。

墓室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长3.7米、宽1.8米、深1.5 米,墓口距地表0.5 米。内填充白膏泥和五花土。墓向280°。一棺一椁,均为长方形,保存不好,椁盖已朽。椁长2.5 米、宽1 米、高0.7米。棺长1.9米、宽0.6米、高0.58 米。随葬器物6 件,其中3件置于棺内,3 件放在棺头端与椁之间。骨架无存,葬式、性别不明(图23)。

图23 M5平面

说明:1.漆耳杯 2.陶瓮 3.陶壶 4.木梳 5.木篦 6.纸地图

随葬器物中有纸质地图1 幅(M5:5),位于棺内死者胸部。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褪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有污点。纸面平整光滑,用细黑线条绘制山、河流、道路等图形,绘法接近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彩色插页:1;图24)。

图24 纸质地图摹本(M5:6)(原大)

其他器物介绍如下。

陶瓮1件(M5:2)。敞口,圆唇外折,溜肩鼓腹,平底。腹部施细绳纹。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口径12厘米、腹径25.6厘米、底径12厘米、高25.6厘米(图10:1;图25)。

陶壶1件(M5:3)。敞口,束颈,圆腹,平底。素面。泥质灰陶。口径7.5厘米、腹径13.8厘米、底径6厘米、高13.5厘米(图10:3;图26)。

图25 陶瓮(M5:2)

图26 陶壶(M5:3)

漆耳杯1件(M5:1)。椭圆敞口,双耳,平底,假圈足。木胎,髹红漆。口沿内一周用黑色双线组成纹饰,双耳表面绘波浪曲线加圆点图案。口长径15厘米、短径9.2厘米、高4.5厘米、胎厚0.6厘米(图13:2)。

木梳1件(M5:4)。舌形,残存14齿。通长8厘米、宽5.2厘米、厚1厘米(图13:3;图27)。

另有木蓖1件,已朽。

图27 木梳(M5:4)

三 结语

(一)墓地分析

现已发掘的14座墓,位于墓地西部边缘及接近中心的区域,所占面积为墓地总面积的1/3。这个区域经钻探有墓葬20余座,由于地面有现代房屋、院落及菜地,未能全部发掘。从发掘的墓看均为中小型,最大的为M1,最小的为M7。这仅反映墓地的部分情况。据调查了解,有人在20 世纪30年代曾见过此地有高大的坟堆,后来被平去。经钻探,在现代房屋周围均有白膏泥,面积100平方米,推测这个墓地的中心可能有大型墓葬。

(二)墓葬时代

综观14座墓,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是结构上的相同,差异表现在陶器类型的不同。此墓地时代上限在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以前;下限为西汉初文景时期。早期墓为秦墓,晚期墓为汉墓。

秦墓的断代主要依据有二:一是M1 出土的纪年竹简《墓主记》和《日书》,二是陶器和铜器的特征。

《墓主记》第1枚简记载:“八年八月己巳,邽丞赤敢谒御史,九嵏人王里、樊野曰丹 [于] 邽守:七年,丹矢伤人垣离里,中面,自刺矣。弃之于市,三日。”第3、4枚简曰:“三年……与司命史公孙强北出赵氏之北。”八年,简文未注明是谁的八年,但从下文“邽丞”“邽守”“三年……北出赵氏之北”等记载看,当为秦始皇八年。邽,即邽县(今天水)。《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又:“武公时,伐邽戎,取其地,以邽县名之。”秦统一后改称上邽县。从此可见,简文所说邽显然是指统一前的邽县。邽丞,邽县令丞。《汉书·百官表》:“县令长皆秦官,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邽守,即邽县之守。县设守,史籍少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三十六郡,置郡守,即太守,掌一郡之事。简文所曰县有守,显然是秦始皇统一前的行政建置,与统一后县的级别根本不同。秦统一前县的级别相当于统一后的郡。《战国策·秦策》:“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又《左传》载:“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从这些记载推知邽县是大县之一,置守。竹简官方文书的行文程序也反映出了县与国君的关系。如“邽丞赤敢谒御史”,就是说县府的令丞可以直接给中央三公之位的御史大夫呈文,说明战国时县的级别是很高的。所以简文从行政建置上明确地表示了它是秦统一前的文书。“三年……北出赵氏之北”中的赵氏,指秦造父的封地赵城。《史记·秦本纪》曰:“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始皇三年没有“出赵氏”的记载。查其父庄襄王三年初,“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简文所曰“三年”很可能就指庄襄王三年。由此可证,M1的下葬年份即在秦始皇八年冬或九年初。

从出土器物看,带有早期的特征。如陶釜、瓮、壶、鍪与陕西西安大白杨[1]、清涧李家崖[2]、凤翔高庄[3]、临潼上焦村[4]、湖北云梦睡虎地[5]战国秦墓的同类器物非常相像。半两钱与陕西长安张堡秦钱窖藏所出中样半两相同。铜镜、铜饰件、铜带钩、毛笔及笔套与云梦睡虎地M3、M4、M5、M9、M11 号墓[6]所出完全相同。因此可以断定放马滩墓地的秦墓,主要是秦统一前的墓葬,即战国晚期的秦人墓。

M5号汉墓,没有文字可为断代依据;主要从陶器、漆器的特点看,不同于秦墓,而与陕西、湖北云梦的早期汉墓很接近,因此确定为西汉初期墓葬。

(三)墓地性质及M1号墓墓主

墓地墓葬从坡地边缘开始东西向横排至山根下,排列很整齐,是一处公共墓地。从葬制看有等级差别。M1 号墓规模最大,随葬品也多。特别是此墓出土竹简的内容,说明墓主生前是一个军人,曾参加过战役,是官府知晓的人物,后因杀人犯罪而受刑,很可能正因此被流放于放马滩。墓中随葬那么多地图,墓主对邽县了如指掌,他很可能原来是邽县的一个基层官吏。

(四)文化特征

综观墓地,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墓葬排列整齐,多为东西向,墓皆用柏木为棺并以白膏泥封闭。葬制上有显明的等级,单棺墓保存不好,结构简单,用材也小;一棺一椁墓保存较好,结构复杂,用材大,制作较为工细,随葬品也多。均为单人葬,无合葬墓,葬式不明。M1号墓在死者身上压木板,M14号墓在死者胸前置绘虎的木板,似是特殊的葬俗。随葬品有组合规律,较大的墓有陶釜1 件、陶瓮2件、陶壶2件、陶罐2件、陶鍪1件、漆耳杯2件、漆盘1件、漆樽1件、漆奁1件,小型墓仅陶瓮1件、陶壶1件、陶罐1件、漆耳杯1件,也有无任何随葬品的。器物以陶器为主,漆器次之,木器又次之。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漆器均为木胎髹黑漆,无彩绘;铜器无大型器物,都为服饰和生活小用品。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楚人所居的南方相距甚远,显得很贫穷。

(五)出土文物的重大意义

甘肃战国秦墓发现较少,这次是数量最多的一次发掘,为今后甘肃战国、秦、西汉墓的断代和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7幅木板地图是目前全国考古所见时代最早的地图,不仅对研究战国秦邽县的行政区划、建置及其历史有重大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古地图学的珍贵资料。

竹简《日书》,是继湖北云梦睡虎地之后的第二批秦《日书》,时代或比睡虎地秦简稍早。它不仅是研究战国、秦《日书》的形成和内涵的新材料,也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生活及思想文化的好文献。

5号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残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它有力证实了我国在西汉初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用于绘写的纸,对重新认识纸的起源、制造技术、用料及用途有特别重大的价值。

这次发掘工作得到了天水市文化局、北道区委、区政府、区文化局、区公安局、麦积派出所、党川乡政府、小陇山林业局、党川林场、邮电部二公司等单位的大力协助,谨此致谢。

发掘:田建 何双全 毛慧民

整理:田建 何双全

执笔:何双全

绘图:田建 何双全 赵吾成

摄影:岳邦湖

(原刊于《文物》1989年第2期)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大白杨秦汉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2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北考古工作队:《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3期。

[3]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4]秦俑考古队:《临潼上焦村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5]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6]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