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天人一气

庄子讲“通天下一气耳”,人就是气聚合而成的,因此,与万物没有什么不同,与天也是一致的。王充讲,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16],“用气为性,性成命定”[17]。人的“性”是由天的“气”决定的。人性与天性就有了一致性的,或者说天与人在“性”上是有一致性的。也就是说,天与人在“性”上可以合二为一。“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人禀天气而生,也一样不会改变。张载提出,天是太虚,“由太虚,有天之名”[18]。又认为太虚充满着气,“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人与万物都是气聚合成的客形,人死以后,又回到气的本来状态。万物也是这样,毁坏以后,回到气的本体。“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19]“客感客形”是指天地万物与人这些看得见的形体。“无感无形”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形体的气。这两者怎么能统一起来呢?张载认为只有能够“尽性者”,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张载认为看不见的太虚(即天)充满着气,看得见的万物和人都是气聚合成的,那么,天与人在气这一材料方面就是一致的。“天人合一”[20],这个“一”就是气。他在《乾称篇》中还说“天人一物”“一天人”“万物本一”等,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不同表达。二程讲天人合一,合于“性”;张载讲天人合一,合于“气”。所合不同,能合则一。在这里,所谓“天人合一”,不是两种东西的相加,是两种现象统一于一个本质。如果没有中国哲学这种思维方式,或者不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对此感到费解,或者根本无法接受。张载合天人于气,明确提出全宇宙只有气,万物的本质就是气,人与万物也都是气聚合而成的,一旦消亡,再回到气。如果用公式来表示,那就是:

非常清楚地表达了“气一元论”的思想。气是物质性的东西,因此,张载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的。他又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唯物论与他的辩证法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哲学体系,因此,我们可以称他的哲学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综上所述,天是复杂的,多义的,人也是复杂多义的,天人合一,也有多种不同形式。主要是讲天人的一致性、统一性,天人可以统一于气,也可以统一于理,统一于道,统一于高尚的道德。天人合一,也讲天人感应,讲天与人能够进行精神方面的相互感应。因此,天人合一,既包含神秘的神学目的论的内容,也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思,其中也有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养身之道。如果只讲一个方面,或者不讲某一个方面,显然都是片面的。

现在,神灵的天与皇帝精神感应的“天人合一”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了。自然界与人类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正是现代所需要的,应该加以新的解释,用于现实,解决现代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正如季羡林先生在首届北大论坛(2001年11月2日)上发言所说的:西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也造成严重的问题,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动植物种灭绝等;西方以自然界为征服对象,征服的结果,是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挽救人类。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印度也讲人与宇宙的统一。走遍几大洲几十个国家而又学贯东西的世纪老人,能讲出这些话,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现在有些人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受到当前的事实所局限,羡慕暴发户,对于自己没有信心,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信心,难道不能向季老先生学习一点什么吗?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就在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东西方文化有互补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我们不必那样自卑。最近,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200年以后,全世界学习汉语,也像现在学英语那样,一方面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文化的长处。“他说200年以后很可能大家都学习中文,有如今天大家都学习英文一样。这种预感的根据可能是由于中国语言的形象性。……他不知不觉地又重复他的预测,200年内人们确实必须学习中国语言以便全面掌握或共同享受一切。”[21]这位101岁的西方大哲学家也不是随便说的。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刘禹锡:《天论 上》,见《柳宗元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43—445页。

[2] 《论语·泰伯》。

[3]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35页。

[4] 参见容肇祖辑《王安石老子注辑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5]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6]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7]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8] 《周易·说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9] 《春秋繁露·五行对》。

[10] 《春秋繁露·阴阳义》。

[11]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64页。

[12] 《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页。

[13] 《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页。

[14]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伽达默尔访问记》,《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5日第5版。

[15] 《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3页。

[16] 《论衡·命义篇》。

[17] 《论衡·无形篇》。

[18] 《正蒙·太和篇》。

[19] 《正蒙·太和篇》。

[20] 《正蒙·乾称篇》。

[21]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伽达默尔访问记》,《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