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德”历代帝王庙
◎于淼
【摘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代帝王庙,是明清时期皇家祭祀以三皇五帝为中心、历代帝王及文臣武将的场所,与太庙、孔庙并称为明清三大皇家祀庙,是国家重要的礼制建筑。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解读,以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及名臣为主线,从“为君之德”“施政之德”“为官之德”这三个方面来探寻历代帝王庙中体现出的“德”文化。
【关键词】历代帝王庙 德文化 为君 施政 为官
“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甚至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以“德”为主的“尚德”文化。历代帝王庙作为明清两朝集中祭祀古代帝王和名臣的皇家庙宇,无论是建筑名称还是祭祀要义,都与“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建筑名称上看,庙内主体建筑为景德崇圣殿,殿内曾有乾隆皇帝亲书的“报功观德”匾额,大殿南侧为景德门,庙前为景德街,街东西各有一牌楼,上写“景德街”三字,现存于首都博物馆一层大厅。景德崇圣殿内供奉着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祯的188位帝王。东、西配殿中,还有从祀的79位功臣名将。这些入祀的帝王和名臣,许多人堪称“德”之典范,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今天我们就尝试探寻一下历代帝王庙中“德”的精神内涵。

图1 诸葛亮
古代“德”字的意义包含较广,有道德、德性、德行、德目等意义。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德”字解释为“惪(同‘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1],此为德的两种表现形式,即有外德和内德之分。《周易》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古人认为天行为道,人伦为德。道是指自然规律,而德是指人间规范。而尊德、重德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是人安其位,而存其续。儒家将“德”赋予了仁爱的精神内涵,使“德”成为精神修持的一种境界,且兼有“德性”和“德行之义”。清华大学陈来教授曾指出,“德性”是道德的品质,我们通常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德性”的范畴,也表达了“德性”的统一性;“德行”则是道德的行为状态,包含了善的行为与恶的行为。[3]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即是以“德行”为基点,对其的补充与发展。下面笔者将试分析历代帝王庙中所体现出来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