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人地关系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北京地区的自然特征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创造历史的舞台,作为地理格局基本骨架的山水更是古人眼中“千古不易”的天然形胜,其基本构成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河湖水系、土壤植被、水陆交通、军事险要等。在北京与周边乃至更广阔区域的相互关系史上,自然条件的优势与劣势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图1—1)。

北京的地理形势,在元代至清代的学者看来是“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1]。这里处于华北平原西北隅,西、北、东北三面被太行山和燕山环抱。西部山峰海拔多在1000—1500 米,北部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 米。今北京市辖境跨越了我国地貌“三级阶梯”的第二级与第三级,西北高、东南低,山区面积约占62%,平原地区海拔大都在50米以下。北面倚靠的燕山一线,与我国北方年降水量400 毫米等降水线基本一致,由此成为暖温带亚湿润落叶阔叶林地带与中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带的分界线。就历史上的经济生活及民族分布的主体而言,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燕山以南地区以农业为经济支柱,以汉族为主发展了传统的农耕文化;燕山以北地区则形成了一条农牧交错带,经济形式以游牧性质的畜牧业为主,某些水热条件适宜的农耕区域又与畜牧区域此消彼长,发展了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点的草原文化,南北之间既显著区别又相互交融。先秦两汉时期在燕山一线修筑的内长城,不仅是古人眼中“夷汉”或“华夷”之间的天然阻隔与中原政权的军事防线,更为体现燕山南北包括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的人文差异竖起了一道绵延万里的人工标志。蓟城(幽州)扼守着华北平原北部的门户,是中原政权强盛时期经略北方的基地,也是防御北方游牧部族内侵、双方激烈争夺的军事重镇。当南北各族和平相处时,这里就变成了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在地质地貌的控制下,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与今京广铁路一线相仿佛的南北大道,沟通了历史上的北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由蓟城出发,向西北穿越太行山与燕山分界的军都陉(即今居庸关关沟),可达河北张家口坝上、山西大同雁北地区及内蒙古高原;向北穿越密云古北口等长城关口,是燕山南北相互往来的重要孔道;向东经过燕山南麓大道转向山海关,能够抵达东北平原。这几条干道构成了北京地区陆上交通网络的基本骨架,它们经行山脉时形成的险关要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图1—1 北京地势

与区域地貌特征相适应,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蓟运河五大水系,自西北向东南流注。它们在漫长的地质史上挟带的滚滚泥沙,冲积成北京小平原。永定河与潮白河及其支流有过频繁的历史变迁,留下了错综复杂的故道。在今北京市各区,通州南部、顺义东北部、昌平西部、海淀中南部和北部、朝阳中部和北部、大兴北部等地,不同时期曾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淀泊。古蓟城西郊的大湖(莲花池前身)、金中都东北郊的白莲潭(后称积水潭、三海)、辽金元时期通州南部方圆数百里的延芳淀、海淀之西的瓮山泊(西湖)和南北海淀、朝阳境内的郊亭淀和金盏儿淀、丰台和大兴境内的南苑诸海子等,都曾是影响北京水源供应、园林布局的重要因素。隋炀帝为用兵辽东,开辟了自南而北“之”字形辗转抵达蓟城南郊的运河,即京杭大运河的前身,由此强化了蓟城的水路交通优势,为此后崛起为多朝国都的北京奠定了漕运的基础。在元代开通了经直沽(今天津)进入渤海湾的海运航道之后,“左环沧海”的地理条件转化为漕运的另一天然优势,与大运河一起成为巩固城市首都地位、维系城市经济命脉的关键措施。

地貌、气候影响下的水环境与水资源,是影响聚落定位与城市选址的决定性因素。今人把永定河誉为“北京的母亲河”,这条河流滋养了古往今来的北京城。按照一般情形,北京原始聚落的理想位置,应当在既容易取水又便于交通的古永定河渡口即今卢沟桥一带。但是,古永定河在冲出北京西山的束缚之后,河床比降陡然降低,挟带的泥沙迅速沉淀淤积,致使河道在冲积洪积扇上往复摆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使全年80%—9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宣泄不畅的河道使两岸饱受善决善淤、水灾频发之苦。因此,人们不得不把聚落定位的目光投向今北京广安门一带的古蓟城所在区域。这里位于古永定河沿岸较高的阶地之上,既能有效利用河流提供的水源,又能尽量避免夏季河水带来的灾害,还可以充分开辟山前溢出带的丰富泉源,体现了古代先民因地制宜的高度智慧。在以后的年代,如何保障居民的水源供应,几乎成了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元朝初年为摆脱金中都城市残破、水源不足的困境,在其东北郊营建元大都,城市水源地随之从莲花池水系移到高梁河水系,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一直影响到当代北京的城市发展。此外,以永定河、潮白河的水灾为主的各类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冰雹、烈风、严寒、酷暑、地震、泥石流、蝗虫、瘟疫等,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决定了土壤类型以暖温带半湿润区的褐土为主。山地土壤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由山麓到平原分别为褐土、碳酸盐褐土、潮土和部分水稻土,局部地区还有盐土、沼泽土、菜园土。以农耕为主的人类活动,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也比较显著。总的来看,北京周边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远不及我国南方,当城市与关塞聚集了大量居民与军队之后,漕运就成为保障其粮食供应的主要途径。与各类自然地理要素相联系,古代北京地区的植被在山区多为原始森林。虽然城市所需的木材等建筑材料以及木柴、木炭等能源都不以京畿州县为主要供应地,但采伐不当与战争破坏仍然使之渐变为小片次生林、散生林木或灌木丛,平原地区多为栽培作物和人工林木。与森林相伴而生的虎、豹、熊、野猪、鹿、糜鹿、黄羊、天鹅、雁、鹜等动物,受环境破坏与猎杀过度的影响,从种群相当丰富变为罕见或灭绝。森林植被的演替与动物种群的兴衰,往往成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