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识不识相
抄家客氏的账本由曹化淳亲自经手,
查客氏等于查曹化淳自己。
给自己上夹棍,还是给郑养性上夹棍。
这种送分选择题,哪里需要考虑?
曹化淳连忙把头磕得“咚咚”响:
“奴才即敕东厂逮拿郑养性和吕老公!!”
崇祯目送曹化淳踉踉跄跄逃离乾清宫,眼睛微眯。
这次查账查了六天,简直触目惊心。
不光是文官,武将,士绅,
连太监都把原主当傻逼糊弄,能伸手多贪一两银子的地方绝不少捞一文铜钱。
如果可以,他倒是想向宫里所有太监都好好“募捐”一次。
但要是把曹化淳这种亲信也“募捐”得脑浆崩裂,四肢残缺,以后自己的命令谁来执行,自己在宫中的安全又由谁来保障?
毕竟是信邸旧人,先敲打一番也算念旧情了。
就看他识相不识相,会不会带头把贪墨的钱主动吐出来一些,接下来还敢不敢跟自己玩花样……
太监这边,先从郑太妃身边那几个老东西着手,
外戚则是郑养性。
以目前崇祯看了一小半账本找出来的猫腻,这些人从万历后期开始每年捞的合法外收入都是个天文数字。
杀鸡儆猴震慑一番,
怎么也能凑个八十两银子出来。
“募捐”一个不够就两个,
两个不够就三个,
三个不够就十个。
夹得满地手指脚趾,就不信太监外戚还能各个都是要钱不要命的硬汉?
大明经过万历二十几年缺官不补的乌托邦实验,吏治已经彻底败坏。
但凡有点权力,谁会没受过贿?
这年头,收了贿赂把事情办好那都算是有节操的君子了。
只要账查得明白,太监,外戚,文官,武将各个把柄在手,
不管是“募捐”启动资金,还是接下来更加激进的经济改革,都多了几分成算。
唯一不妙的是,御案上仍堆着七八座山的账册。
此时阿拉伯数字还没有在大明广泛使用,价值明朝财政结构本就复杂,各种实物税,人头税,赋役分叉汇合,光是理清钱的走向就让人头昏眼花。
各区域实物折算白银汇率不同,征收税率不同,因为贪腐程度不一甚至火耗和淋尖踢斛造成的行政损耗也不同,
每个皇帝,甚至每个首辅上任还要大展宏图改革一番,更是把数据搞得一团乱。
崇祯花了整整几天时间,寸步不离乾清宫,每天吃饭睡觉用的时间加起来不到6个小时,
才刚刚理清天启五年到崇祯元年之间的专卖盐税,矿税和其他杂色收入。
最大头的田赋到现在还没开始看呢。
不行,再这么搞下去,身为皇帝所有精力都用来当会计,实在本末倒置。
没法腾出手来解决更深层的问题,夹棍“募捐”出再多银子,也不过饮鸩止渴而已。
得招些信得过的专业财务人员来帮自己干杂活。
然而,在此时的大明想找这样的人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十几年,当然是为了考中进士,最不济也要中个举人,
有了免税特权,才能一举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
虽然明代社学和私塾除了四书五经其实是会教算数的,但教授的内容大概也就相当于后世三年级小学数学的水平,普通生员学会两位数以内加减法已经足够在算数科目上拿“优”。
况且士大夫们向来视账房为“末技“,如果不是考了多年实在考不上,读圣贤书的儒生哪会转行去当账房先生这种鄙视链底端的下等人。
成华年间宣府、大同军需账房常年不足,被迫用卫所识字军户,错账率高达30%。(注1)
万历后期东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晋商和徽商两大商会事业蒸蒸日上,财会专业人才变得更加紧缺。
万历四十五年晋商日昇昌以“年俸120两加身股一厘“招募账房,最终应聘87人,只勉强招到了2人符合要求。
其要求主要是:一炷香内完成十笔五位数乘除。
一炷香,也就是三十分钟,做十题五位数乘除法……
掌握后世五年级小学生数学技能,在大明就可以应聘大财团财务经理,年薪十外加纯利分红百分之十。
可见这年头财会专业的人才有多紧俏。
专业技能还只是一方面,可靠性更是大问题——
皇帝一句话就能决定太监生死,这帮家伙管着账本都要上下其手,几年时间捞个十几万两,
从外面招个账房先生,真能放心?
土老板创业成功,找名声最好的职业经理人来帮忙管理公司,
管了几年公司不是自己的了。
这种事情上辈子崇祯见得多了。
既然一时连凑合一下的人选都没有,也只能先亲力亲为。
崇祯伏案查账,一直到酉时(下午5点)脖子酸痛难忍,曹化淳才小心翼翼回来汇报:
“皇上,东厂已执郑养性、吕公公两人下诏狱,未扰郑太妃。是否即刻行刑?特来请旨。”
可以啊,
抓郑太妃身边的大太监居然没有惊动老妖婆。
果然敲打一下,这货才知道什么叫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办事认真多了。
不过光把人关在暗无天日的诏狱里上刑拷问,可达不到崇祯目的:
“朕请此二人,是为输捐,为何要行刑?即择诏狱净室两间安置,期二日后平台陛见,务令肃整威仪,莫失体面。”
“老奴领旨。”
曹化淳唯唯答话后没有立刻退下,仍然以头触地跪在御案之前。
沈良佐,韩赞周,李凤翔,高起潜,张彝宪等十二监有名有姓的领头大太监鱼贯而入,手中各捧着一盘银锭,齐齐高举银锭拜倒:
“奴婢等一时蒙昧,于籍没客时、魏逆之际,上下其手,罪当万死。今缴所侵赃银一万两,余八十一万两藏于各自私宅,已差宫人前去取出,明日午时必运至内库,伏乞圣裁。”
注1:
“宣、大诸镇仓场钱粮,多以卫所识字军余掌之。此辈不谙书算,错谬十常二三,奸蠹由此丛生。臣请专设主簿一员,择民间晓畅会计者充之。”
——《明经世文编·马文升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