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本书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框架
艺术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随着全球资本的日益渗透,艺术越来越走向了一条商业化的道路,开始丧失了精神指导的作用。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31]在《理论之后》中谈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他认为“随着人类生活越来越受到操纵、越来越量化,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坚持成为独特个体的权利。艺术使我们回想起肉体、感官的存在,而在这个世界上,就连这些都被无情地商品化”[32]。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严肃的学者,丹托最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坚持不懈地为艺术寻找一片天地,试图用精英意识收编大众文化,让人们重新回归形而上层面来思考艺术。例如,丹托一直强调波普艺术的哲学意义,然而从根本上说,波普艺术所展示的只是消费社会、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它们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审美现代主义,只是商业社会与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物。但是,当艺术普遍变得不再纯粹之时,丹托用哲学提升艺术,进而探寻艺术的本质就显得难能可贵。同时,丹托质疑宏大艺术史的叙事,以极简主义的方式界定艺术,冒着“过分包容”或者“过分排他”的指责,正是为了保证艺术的永久存在。此外,丹托时常强调自己与黑格尔的相似,虽被沈语冰批判“丹托继续了黑格尔割断艺术与生活联系的错误”[33],不过,从丹托的意图来看,其实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目的在于给艺术以本体论上的地位。另外,他主张的“一切皆可”也为艺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体上说,丹托的艺术理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他把艺术理论同艺术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丹托艺术哲学的几个中心问题:定义、“终结”和“后历史”几乎同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整体思想保持一致。特别是“9·11”事件后,丹托在重新反思艺术与美学的关系之后,更加拓宽眼界,从政治、道德层面审视艺术,同时也把美看作严肃的主题。
毫无疑问,丹托作为当代英美派分析哲学的领军人物,他自身的思想十分丰富,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对他的艺术理论的研究能够把我们带入当今分析美学的前沿问题之上,我们能够以丹托的主要思想为立足点,辐射到相关问题,比如,“艺术定义”在什么样的理论背景之下产生,丹托与其他人的差异在哪里;而“艺术的终结”则让我们追问西方社会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是什么以及“后历史艺术”究竟在哪个层面同传统发生断裂;还有丹托的艺术哲学作为一种“意义美学”,如何通过阐释而被搭建起来;最后,与丹托艺术理论相对应的波普艺术,它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所处的文化环境究竟怎样,以及波普艺术在哪个层面同丹托的理论发生断裂等。在追问这些问题时,我们也应思考在当下如何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平等对话,克服理性与生活的隔阂。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一个良好的艺术世界生态系统。
所以,对丹托艺术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我们来说大有裨益。
本书在逻辑结构上以理论问题为中心展开,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证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梳理丹托基本学术思想情况之后,首先概述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本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前提;其次阐明丹托艺术理论的主要问题,展示本书研究的主题;最后,阐述本书写作的实践意义与全文写作的逻辑结构。
第二部分为本书主体,总共五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丹托艺术理论的哲学背景、主要问题、意义美学和艺术实践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为本书主体的第一部分,总体上概述丹托“历史哲学的变容”,力图阐明丹托的历史哲学如何成为其艺术哲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试图阐明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思想根源以及如何为丹托的历史哲学提供理论根源;第二节谈论丹托的历史哲学如何利用“叙述句子”呈现以“表现”为核心的特征;第三节在比较丹托的历史哲学与福柯、怀特的历史哲学不同之后,试图阐明这种历史哲学最终影响丹托艺术哲学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和第三章为本书主体的第二部分,论述丹托的“艺术定义”和“艺术的终结”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试图指出丹托艺术理论的弊端所在。第二章主要阐述丹托的“艺术世界”理论、艺术定义的发展以及他与迪基“惯例论”的差异。第一节力求论述“艺术世界”观点的重要性及其内涵。第二节试图说明艺术定义的发展源于丹托思想的转变。第三节在评述迪基的“惯例论”艺术定义后,将他同丹托的思想进行比较,并试图揭示各自的局限。第三章主要阐述丹托的“艺术的终结”的理论内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节论述“艺术的终结”观点的内涵及其演变;第二节介绍“艺术的终结”之后的表现;第三节指出“艺术的终结”观点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为本书主体的第三部分,阐释丹托的美学是一种“意义美学”。第一节论述古典美学到分析美学的观念转变;第二节阐释丹托如何建构他的“意义美学”;第三节论述丹托重新审视艺术与美的关系。
第五章为本书主体的第四部分,论述丹托的艺术理论如何同艺术哲学产生断裂。第一节阐述波普艺术的兴起及其启示,揭示它的消费文化特征;第二节论述丹托依据何种哲学解读波普艺术;第三节论述丹托的实践困境。
结语是本书的第三部分,通过对丹托艺术理论的研究,揭示出丹托的理论是西方艺术哲学传统和当下时代文化交融的必然产物,并需要不断地推进。
[1].所谓“叙述句子”,丹托自己解释道,它给出关于事件的描述,在这一描述下的该事件不可能被目击,因为很重要的是这些描述参照了在时间上晚于其所描述的事件的后来事件。从而在认知上对于现场观察者来说是不可及的。
[2].丹托的“艺术哲学三部曲”为《寻常事物的变容》《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
[3].2012年2月张冰出版了专著《丹托的艺术终结观研究》,但其博士学位论文尚未在CNKI博士学位论文库公布。
[4].周静的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并未在CNKI博硕士学位论文库公布,本数据根据周静2019年出版同名书籍获得。
[5].沈语冰:《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下),《世界美学》2003年第1、4期。
[6].克莱门特·格林伯格(1909—1994),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由于他的观点主要代表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于是他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作为康德的忠实追随者,他主张一种物质主义美学,追求艺术的“纯粹化”,因此,他十分推崇抽象表现主义。
[7].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当代美学的绵延之思》,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8].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分析学派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有《哲学笔记》《哲学逻辑论》和《哲学研究》。对英美派分析哲学和分析美学影响深远。他前期主张语言与思想的彼此独立,后期则推翻前期看法,认为语言与思想互相渗透。丹托的艺术理论中的思想转变也恰好追随了维特根斯坦的转变。
[9].门罗·比尔兹利(1915—1985),也有人译为比厄斯利,本书采纳商务印书馆的《人名翻译手册》中比尔兹利的译法,发表过《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成为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分析美学的重量级人物,开创“元批评”美学。代表作有《美学》《美学观点论文集》《西方美学简史》《美学,批评哲学中的问题》等。
[10].纳尔逊·古德曼(1906—1998),也译为尼尔森·古德曼。他是20世纪十分重要的分析美学家和哲学家,在逻辑、美学、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方面都有所涉猎,堪称一位通才。他主要从逻辑分析角度解析艺术,代表作有《质的研究》《表象的结构》《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等。
[11].柯提斯·卡特,国际美学协会第一副主席。
[12].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重要的美学家,其重要观点是把语言和艺术都归于生活形式,寻求艺术与语言的相似性,并进而考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其代表作有《艺术及其对象》。
[13].王春辰,美学史学博士,在翻译丹托文集之余,还发表了《丹托的后历史艺术批评——多元主义的综合批评原则》。近年,王春辰在豆瓣网上创办了丹托小组,介绍丹托研究的最新的一些外文资料,为国人了解丹托做了不少贡献。
[14].陈岸瑛:《丹托艺术终结中最遗忘的风格矩阵》,《装饰》2014年第3期。
[15].朱立元、何林军:《艺术·哲学·阐释——读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博览群书》2002年第5期。
[16].彭锋:《艺术的终结与重生》,《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17].《叙述与认识》是丹托于1985年在其1965年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基础上扩充三章而成。
[18].周建漳:《叙述句子的时间结构和理论意义——对丹托若干历史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9].《寻常物的嬗变》由陈岸瑛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发行。由于本书在2009年开始确定写作,当时没有中文版本,所以在写作中采用《寻常事物的变容》这一译法。这部书属于丹托艺术哲学中最晦涩的著作,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语义学分析,比如修辞、表达和风格等术语,这些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理解颇为困难。
[20].Mark Rollins ed.,Danto and His Critics,Oxford & Cambridge,Mass: Blackwell,1993.
[21].Daniel Herwitz& Michael Kelly eds.,Action,Art,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Danto,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2007.
[22].美国当代著名的后分析美学家,乔治·迪基的弟子,代表作有《超越美学》。
[23].约翰·杜威(1859—1952),美学哲学家,他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各个领域,他通常被看成一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受到广泛欢迎,普遍被冷落,又重新受到重视的过程。其美学代表作是《艺术即经验》。关于艺术,他认为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艺术理论是空中楼阁,容易走向形式主义,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对艺术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达到对艺术的理解。
[2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5].也有学者译为“艺术界”,为了同迪基的“艺术圈”进行区分,本书一律采用“艺术世界”译法。就字面来解释,丹托的“艺术世界”侧重于艺术的本体论认识,而乔治·迪基的“艺术圈”则带有社会组织行为的意味。
[26].参见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27].恩斯特·贡布里希(1909—2001),英国美学家和艺术史家。他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木马沉思录》等作品。
[28].[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9].Jane Forsey,“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The End of Art'”,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59: 4,Fall: 2001.
[30].这里叙事是丹托哲学的核心概念,他将历史背景、历史氛围等因素统统排除了,即去除时间性,让艺术的存在成为一个永恒的状态,这是他本质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
[31].特里·伊格尔顿(1943—),英国人,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批评》《文化理论导论》《理论之后》等。
[32].[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尚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4页。
[33].沈语冰:《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上),《世界美学》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