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日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日记中有关国际会议的史料

冰心的旅欧日记中,一个重要的日程,是1955年7月5—12日之间,参加在瑞士洛桑举行的世界母亲大会。将日记与中外历史书籍等文献资料互文阅读,可以丰富对此次国际会议的国际时代背景、国内时代背景、会议内容、会议参加人员情况等史料的了解。

一 有关国际会议时代背景的史料

捷克—瑞士 55年7月5日 星期二

晨,三时起床,四时到机场,六时起飞,八时到Swirich,有瑞士使馆人来接,9:27分上车,十一时三十五分到洛桑,有团员来接,住Hotel Vidom。下午休息,并开文艺组会,由我起草发言稿。[2]

1955年7月5日,冰心等中国妇女代表到达瑞士洛桑,参加即将开幕的世界母亲大会。对于这次会议,冰心在日记中记录了会议期间的日程安排,对召开此次会议时的国际形势、国内反响等时代背景没有记录。结合《中国妇女运动史》、新华社的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可以丰富与国际会议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史料。

(一)有关国际背景的史料

1.会议的筹备情况

世界母亲大会,也称“世界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母亲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保卫孩子、反对战争、争取裁减军备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3]。“世界母亲大会”是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倡议下,1955年2月由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日内瓦会议作出决定后召开的。20世纪50年代,“原子战争和军备竞赛给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使世界各国的母亲们为她们的孩子能否在一个安宁的环境中生活感到担忧”[4],因此,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倡议召开“世界母亲大会”,号召“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妇女,不分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团结起来,为维护和巩固和平而斗争”[5]。新华社1955年2月17日新闻传达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会议内容,新闻报道如下:

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开幕,就召开全世界母亲代表大会通过告妇女书[6]

【新华社北京十六日电】据塔斯社日内瓦十五日讯: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会议结束后,十四日在日内瓦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招待会上宣布,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四十五个国家的妇女组织的代表。这次会议的口号是: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妇女,不分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团结起来,为维护和巩固和平而斗争。

会议听取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总书记安·米奈拉所作的关于联合会的活动和妇女争取自己权利和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的报告,还听取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欧仁妮·戈登的报告。

在会上发言的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代表谈到了这些国家的妇女运动、群众运动、以及为反对巴黎协定、要求禁止原子武器、要求普遍裁减军备、要求和平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请愿书征集签名的情况。

会议一致通过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关于支持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决议的宣言,通过了关于在今年七月召开全世界母亲保卫儿童代表大会的告妇女书。

告妇女书说:我们知道,有孩子是多么快乐;但是也知道,失去他们将是多么痛苦。我们的责任是要保护儿童,使他们不致遭到各种灾难和遭到包藏各种不幸的战争。

和平现在又受到了威胁。战争势力企图用各种办法来破坏各国人民的安全:军备竞赛,在亚洲制造新的国际紧张局势,建立军事基地,根据伦敦和巴黎协定使西德重新军国主义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还决定在一旦发生战争时使用原子武器。

每一个母亲都从广岛、长崎和比基尼岛知道原子弹的残酷。我们不能容许这样的武器再被拿来使用。当我们和全世界的强大和平力量团结在一起以后,我们就能把原子武器从威胁我们孩子的那些人的手中夺下来。我们希望:把用来准备战争的经费用在和平目的上;把这个世纪的最伟大的发现——原子能用来减轻人们的繁重劳动,并且只把原子能作为进步的泉源。

我们号召全世界的妇女和母亲们团结一致,共同保卫我们的孩子,反对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号召你们参加将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举行的全世界母亲代表大会。

瑞士素有“世界公园”的美称,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倡议下,身穿各种民族服装的妇女代表们,从世界各地来到瑞士洛桑,“这座依山傍水的美丽的城市,正值适于游览的季节,天气凉爽。莱蒙湖畔的山峦在清晨和晚间被笼罩在一片薄雾中。当地妇女们携带着她们的孩子,不断到车站去欢迎远道而来的各国母亲代表们。她们把一束束的鲜花送到代表们的手里,表示她们对于为保卫孩子这个崇高的事业而努力的母亲们的敬意”,不同国家的“一千多名代表正陆续来到。以李德全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已经分批到达。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主席戈登夫人、苏联代表团团长波波娃、英国妇女大会主席费尔顿夫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朴正爱等已先后抵达”[7]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有女部长、女议员,也有女工、农妇、家庭主妇,职业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人民日报》对妇女代表的职业概括为:

参加大会的六十六个国家代表团的职业成份,证明了大会的广泛性,代表团中有好几个女部长,有三十二个议员,九十七个教育家,五十五个医生,四十九个作家、诗人和记者,一百多个女工、农妇和职员,三百七十二个家庭主妇,二十三个文化、科学和艺术工作者,十一个大学生,以及其他职业的妇女。[8]

在各国妇女代表的精心筹备下,“世界母亲大会”于1955年7月7日开幕,1955年7月10日结束。

2.会议的影响意义

“世界母亲大会”的召开,促进了国际妇女工作的开展。1956年2月2日至4日,国际母亲保卫儿童常设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在瑞士洛桑举行,来自36个国家的64位妇女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如何贯彻“世界母亲大会”的决议的问题,并通过了《母亲们保卫孩子,反对战争危险的宣言》和《拥护国际母亲常设委员会宣言的号召书》。《拥护国际母亲常设委员会宣言的号召书》指出,“争取妇女权利,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必须与争取和平的斗争同步进行”,要求“国家预算不用于备战而用来增进儿童和家庭的福利”[9]

会议召开后,1955年9月中旬,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李德全、冰心、许广平等中国妇女代表,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联谊会等团体,分别向国际母亲保卫儿童常设委员会打电报或写信,表示完全支持《母亲们保卫孩子,反对战争危险的宣言》中的观点和号召[10]。宋庆龄的电文内容摘抄如下: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国际和平运动正在向前发展,而战争仍然威胁着世界,特别是近来的毁灭性武器的试验和英、法等国对埃及的军事恫吓。我们已经面临着这样的抉择:世界各国和平共处,让原子能为和平服务,使人类进入一个空前繁荣幸福的时代呢,还是让战争来毁灭全人类?政治家们不应该比普通母亲们缺乏常识和智慧。所有的人——不分种族、宗教、信仰、国家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来倾听生命的给予者,母亲们的声音吧!都来支持母亲们的宣言吧!和平必需得到保证,和平一定能胜利![11]

从宋庆龄电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世界母亲大会”用“母亲”的身份和力量来应对战争,以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让原子能为和平服务”;将世界妇女联合起来,既促进了国际妇女运动的开展,也为促进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二)有关国内背景的史料

1.会议的筹备情况

为了响应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号召,中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外交部为赴瑞士洛桑参加“世界母亲大会”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

1955年6月10日,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召开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拥护召开世界母亲大会》的决议提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热烈拥护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发起召开的世界母亲大会,我们深信这个大会的召开定将更进一步团聚全世界母亲的力量,为‘保卫孩子、反对战争、争取裁减军备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作出卓越的贡献。会议批准了以李德全为团长的出席世界母亲大会代表团名单”[12]

为出席“世界母亲大会”,外交部发布了一系列的报告。比如,邓颖超谈关于出国工作的体会,余志英谈出国的有关问题,彭峰介绍瑞士的概况,曹孟君介绍世界母亲大会的发展情况,吴全衡介绍国际妇女运动,张淑义报告国际儿童问题,罗琼介绍中国妇女运动情况,孙文淑报告中国文教情况,陈毅副总理作了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等等[13],“冰心参加了全部的报告会”[14]

2.会议的报道情况

“世界母亲大会”召开前,中国新闻媒体发布相关新闻、社论,对会议的必要性、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筹备情况、世界其他国家参加会议的情况等进行说明。如1955年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全世界母亲热烈拥护世界母亲大会的召开》,1955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妇联常委扩大会议拥护召开世界母亲大会并通过了我国出席世界母亲大会代表团名单》,1955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世界母亲大会筹委会书记谈大会筹备情况》,1955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世界母亲大会改在瑞士的洛桑举行》,1955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我国出席世界母亲大会代表团启程去瑞士》,1955年7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各国妇女积极筹备世界母亲大会》,1955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世界母亲大会开会前夕》,对“世界母亲大会”的性质、筹备情况、政治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并从促进世界和平、争取妇女权利、维护妇女和儿童利益等方面强调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世界母亲大会”的必要性。新华社发表《各国妇女积极筹备世界母亲大会》《越南妇女迎接世界母亲大会》《法国妇女筹备世界母亲大会》《出席世界母亲大会的印度尼西亚代表团组成》《黎巴嫩妇女积极筹备参加世界母亲大会》等新闻,对不同国家妇女代表参加会议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中国新闻媒体也对“世界母亲大会”召开过程中的情况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于1955年7月10日发表《世界母亲大会继续举行全体会议》,1955年7月11日发表《世界母亲大会继续举行会议 决议派代表团向四国会议表示争取和平的意志》,1955年7月13日发表《世界母亲大会致联合国呼吁书》《第一次世界母亲大会闭幕》《世界母亲大会宣言》;《新中国妇女》1955年第7期发表了《世界母亲大会宣言》,1955年第8期发表了《我们孕育了生命,我们要保卫生命》等,及时报道会议内容及会议进展情况。

“世界母亲大会”召开后,《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继续报道会议情况。如,195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母亲们的和平意志是不可战胜的》;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德全作关于世界母亲大会的报告》。195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母亲们的和平意志是不可战胜的》社论报道了大会的国际形势、人员身份、会议目标等。内容摘抄如下:

参加大会的六十六个国家的一千二百多位代表中间,有部长和议员,有作家和记者,有女工和农妇,有家庭主妇和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人;她们中间有半数以上的人过去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国际会议。她们来自制度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宗教信仰、不同的观点和社会地位。一个神圣的共同愿望使她们从世界各地汇集到洛桑,在非常诚挚的气氛中会商当前迫切的国际局势问题。这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如大会宣言所说的:保卫孩子免遭战争,保证他们有一个和平和幸福的将来……以美国为首的战争势力不断扩充军备,建立军事集团和军事基地,准备原子战争,破坏各国民族的独立,进行“冷战”宣传,制造国际的仇恨和恐惧,使新战争的严重危险威胁着全世界人类的生存,威胁着全世界孩子们的生命。她们认识到,必须一致行动起来,担当起保卫孩子们的生命的崇高责任。[15]

来自66个国家的1200多名妇女代表,“其中包括825位母亲,372名平时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家庭主妇。大会的宗旨是:号召母亲和妇女紧密团结起来,行动起来,保卫孩子,反对战争,争取裁减军备,加强各国之间的友谊。有119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共同控诉战争给母亲和儿童带来的痛苦与不幸,介绍了在和平环境下,各国对妇女儿童的关心和爱护”[16]。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职业涵盖女部长、女工、农妇等社会各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1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列席了大会。大会获得了世界知名人士和广大母亲的支持。有79个国家的妇女组织及知名妇女撰文向大会祝贺,大会还收到了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宋庆龄副委员长、居里夫人在内的2000多封贺电”[17]。虽然国籍、身份、地位不同,但来自世界各国的母亲们担心原子弹或者军事集团、军事竞赛威胁世界和平和孩子们的安全,为了共同的愿望团结起来,“世界母亲大会”的召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3.会议的影响意义

“世界母亲大会”的召开,促进了中国国内妇女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一方面,“世界母亲大会”影响了国内妇联工作的开展和改进,促进了妇联文件的完善。1955年8月1—2日,全国民主妇联第二届第二次执行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18]。在此次会议中,李德全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在瑞士洛桑召开的“世界母亲大会”情况;会议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国妇女努力增产厉行节约的决议》和《关于拥护洛桑世界母亲大会宣言及各项文件的决议》,确立了全国民主妇联书记处人选;邓颖超就妇女工作的性质和全国民主妇联与执委联系情况及改进工作的办法作了讲话。

另一方面,会议影响了中国妇女的思想状态,提升了妇女个体的责任感。一位女保育员王成刚在诗歌中写道:“所有的孩子都在请求我们保护,连同他们的木马,他们的梦……葡萄架上要结满亮晶晶的琥珀,人间啊不要大火卷着狂风!当世界母亲大会在莱蒙湖畔开幕,我的心呀也飞到了洛桑城。全世界的姊妹们快扼住那些放火的手,快扼住那些战争贩子们罪恶的喉咙!”[19]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在五天前刚生完第四个孩子的母亲,在产床上书写着对“世界母亲大会”的祝福,“当我从无线电广播里知道了世界母亲大会在瑞士洛桑开幕的消息,我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我以一个中国普通妇女的名义,以一个四个孩子的母亲的名义,向你们祝福,并决心为实现大会的决议而斗争。我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我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是我相信,倘若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母亲都行动起来,就会按住那只企图燃起侵略战火的黑手”,为了让孩子“只知道花朵的芬香,不懂得硝烟的气味;只知道人生的幸福,不懂得战争的灾难;我甘愿付出任何代价,献出我的一切力量”[20]

冰心在日记中简略记录了“世界母亲大会”的日程,通过查询资料,可以对日记中提到的国际会议的社会背景、社会影响等省略处、模糊处进行补注,丰富日记中有关国际会议时代背景的史料。

二 有关国际会议内容的史料

由于日记文体的随意性、语言的简洁性,冰心在日记中简略记录了“世界母亲大会”召开的时间、日程安排,对会议的内容、参会人员发言的内容等会议具体事宜没有展开。根据日记提供的线索,结合人物辞典、人物传记等资料,可以丰富有关国际会议内容的史料。

(一)有关会议开幕式情况的史料

据冰心旅欧日记,1955年6月29日,中国妇女代表团启程,途经苏联、捷克,于1955年7月5日中午抵达瑞士洛桑,7月5日下午召开文艺组会,冰心起草发言稿,为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世界母亲大会”做准备工作。1955年7月7日,“世界母亲大会”开幕。冰心在日记中写道:

瑞士 55年7月7日 星期四

晨七时起。十时半开大会,戈登夫人开幕词中有小诗,十分动人,大家下泪。中午,与印尼妇女接洽。下午发一电致德国托□夫人。晚饭,与德国妇女联欢。九时,开文艺组预备会。十时许,回旅馆睡,稍倦,睡不好。[21]

此次会议在瑞士洛桑的几点开幕,在哪个地方召开,现场的氛围是怎样的,开幕式中的戈登夫人是什么身份,她做了什么发言感动了现场的参会人员,日记中没有说明。通过查询1955年7月9日《人民日报》得知,“世界母亲大会”于1955年7月7日上午十时三十分在瑞士洛桑“科图阿尔·瑞士”大厦开幕,“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一幅巨画,一个年青的母亲肩上举着一个肥胖可爱的孩子,母亲脸上坚决的表情表现出保卫孩子的决心和意志。这幅巨画也就是这次大会的会徽”,开幕式中推选戈登夫人为主席[22]。欧仁妮·戈登,1881年生,法国人,国际民主妇女运动领袖,法国和平战士,1945年任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主席,积极领导世界妇女争取和平运动。在开幕式中,戈登夫人作了《我们孕育了生命,我们要保卫生命》的主题报告,“表达了母亲们的母爱和衷心的愿望”[23],“十分动人,大家下泪”。一直到1957年2月20日,冰心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散文《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中仍强调了这篇报告带给自己的感动,“前年夏天,我到瑞士参加世界母亲大会,看到高悬的巨幅的‘我们孕育了生命,我们就要保卫生命’的标语的时候,受了极大的感动。”[24]《人民日报》刊登的《世界母亲大会隆重开幕》的报道中摘录了戈登夫人在开幕式发言的部分内容,摘抄如下:

年龄不同和种族不同的妇女从不同的地方前来参加这个伟大的妇女集会,目的是要保卫自己的孩子免受战争威胁,为裁减军备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而奋斗……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占全人类一半的妇女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使她们成为反对战争、保卫自己的孩子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相信,伟大的母亲的爱能够战胜邪恶的势力,能够最后战胜战争……

姊妹们,团结起来,在这个巨大的盾牌后面,生命将战斗,生命将战胜。[25]

戈登夫人的主题报告不仅感动了现场的妇女代表,也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影响了中国妇女。《人民日报》发表《世界母亲大会开会前夕》[26]《世界母亲大会隆重开幕》[27]《“真理报”发表社论祝贺世界母亲大会开幕》[28],《宁波大众》发表《世界母亲大会开幕》[29],对“世界母亲大会”开幕式的内容进行了介绍。195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我们孕育了生命,我们要保卫生命》为题目制作了宣传画,展示中国妇女形象,由此可见,“世界母亲大会”开幕式中戈登夫人报告的影响之大。

(二)有关代表人物发言内容的史料

1955年7月8日,“世界母亲大会”继续召开。冰心在日记里写道:

瑞士 55年7月8日 星期五

晨七时早餐后,八时半至会场,今晨有李德全讲话,大得掌声,尚有美国代表演讲,亦甚动人。[30]

李德全为何代表中国妇女代表团发言,她是什么身份,讲话的内容是什么,为何讲话后获得了参会人员的好评,“大得掌声”?冰心在日记中没有具体展开。

参考《人民日报》的报道、人物辞典及冰心的文学作品等资料,可以对李德全的身份、发言内容、发言反响的原因有所了解。

李德全,时任中国妇联副主席,“世界母亲大会”中国妇女代表团团长。为参加“世界母亲大会”,中国政府派出了以李德全为团长、共有22名代表组成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大会。李德全,蒙古族,北京通州草房人(现属北京朝阳区),曾是冰心贝满女子中学的同学。冰心于1914—1918年在贝满女子中学读书时曾亲自感受过李德全卓越的领队能力。1915年5月,渴望密谋称帝的袁世凯为获取日本的支持,接受了日本军国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为反对袁世凯的行为,全国掀起一场“讨袁抗日爱国运动”。贝满女子中学一年级学生,在学生会主席、四年级学生李德全的领队下,列队到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游行、交爱国捐,“在万人如海的讲台上,李德全同学慷慨陈词”[31],抗议日本军国政府和袁世凯的行为;公园里人山人海,冰心“第一次看到那样悲壮伟大的场面”[32]。自中学时代就热爱参加社会运动的李德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多种职务[33]

“世界母亲大会”中国妇女代表团团长李德全,在1955年7月8日的会议中发言的题目是《为孩子们创造和平宁静的环境》。《人民日报》1955年7月10日的新闻中刊登了《李德全在世界母亲大会上的发言》一文,报道了李德全《为孩子们创造和平宁静的环境》讲话报告的内容。在报告中,李德全首先代表中国妇女代表团完全同意戈登夫人的大会报告,随后详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妇女的新面貌,中国妇女“完全支持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制止战争,保卫母亲和儿童崇高而正义的行动”。中国妇女愿意与世界妇女团结起来,“我们大家都是母亲,都具有人类崇高的感情——伟大的母爱”,“当有人企图摧残和杀害孩子的时候,我们为了保卫孩子,从来不避任何艰难,不惜任何牺牲”;“新战争危险依旧严重地威胁着母亲和孩子”,“为了保卫和平,保卫孩子”,“必须大大加强各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必须反对战争,争取普遍裁减军备,反对制造和使用原子武器,把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以消除新战争的威胁”;“我们深信各国母亲是友好的,大家是声息相通、苦乐相共的。东方母亲和西方母亲,中国母亲和美国母亲,同样都是友好的,人为的隔阂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只要团结和发挥母亲们的伟大的力量,我们就能够保卫生命,就能够为人类造福。让我们大家把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当作抚育孩子的神圣职责一样,勇敢地担负起来吧!世界和平万岁。”[34]

综上推测,李德全在“世界母亲大会”上“大得掌声”的原因,既与她发言的内容有关,也与她发言时的状态有关。李德全“慷慨陈词”地做《为孩子们创造和平宁静的环境》的报告,从母亲使命的角度,批判了战争给全世界母亲和孩子带来的威胁、灾难和伤痛,号召全世界的母亲联合起来,担负起保卫和平、保护孩子的神圣职责,感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们,获得了与会妇女代表的共鸣,因而“大得掌声”。

(三)有关会议文件名称的史料

1955年7月10日是“世界母亲大会”会议最后一天,冰心在日记里写道:

瑞士 55年7月10日 星期日

晨起赴会,早听发言……九时又开会,通过致四大国外长书、致联合国书及大会宣言,资格审查委员报告,鼓掌如雷,大家拉手歌唱,绕场数周,丝巾挥动,情形热烈。[35]

冰心在日记中简略记录了“世界母亲大会”闭幕式时通过的报告和决议。由于日记文体的随意性、简洁性,冰心在日记中记录的文件名称并不精准。日记中记录的“致四大国外长书、致联合国书及大会宣言”,指的是《世界母亲大会给四大国政府首脑会议的信》《世界母亲大会致联合国呼吁书》和《世界母亲大会宣言》。《人民日报》1955年7月13日发表的《第一次世界母亲大会闭幕》一文,对三份文件的内容分别予以介绍[36]。日记中记录的“资格审查委员报告”,指的是“世界母亲大会”决定成立母亲保卫儿童常识委员会,国际妇女运动活动家安·安德琳通过资格审查,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37]通过三个文件并成立新的委员会后,“世界母亲大会”在“鼓掌如雷,大家拉手歌唱,绕场数周,丝巾挥动,情形热烈”中胜利闭幕了。

结合相关文献,可以补全日记中记录的不完整的会议报告名称,使日记内容更加严谨、准确。

(四)有关会议中同行人物的史料

1.与日记中提到的人物有关的史料

除了团长李德全,冰心在日记中提到参加此次母亲大会的中国妇女代表团代表有刘兰畦、张淑义、曹孟君。冰心在旅欧日记中对三位人物的记录如下。

同屋刘兰同志到。[38]

在瑞士洛桑参加会议期间,冰心等妇女代表于1955年7月5日开始住在Hotel Vidom,刘兰畦7月6日到,与冰心同屋住。刘兰畦,江苏南京人,时任西南人民小学(后改名重庆人民小学)校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39]出席了“世界母亲大会”。

帮张淑义整理材料。[40]

同淑义至银行。[41]

同淑义至大使馆。[42]

偕淑义到Tym购物。[43]

张淑义,河北三河人,早年曾任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主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劳工兼民众教育部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全国妇联妇女儿童福利部科长、处长、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处长、秘书长,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全国政协委员等[44]。作为全国妇联妇女儿童福利部工作人员,在瑞士洛桑参加会议前,张淑义为妇女代表团讲国际儿童问题;参加会议期间,负责整理会议材料,并得到了冰心的帮助,“帮张淑义整理材料”“同淑义至大使馆”;大会结束后,返回北京途中,在瑞士日内瓦,冰心“同淑义至银行”;在莫斯科时,冰心“偕淑义到Tym购物”。

通过日记的记录,可以看出在旅欧期间,冰心与张淑义交往密切。密切的交往,与两人早年共同的求学经历有关。冰心与张淑义早年都在燕京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又都有美国留学的经历。冰心于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荣获金钥匙奖,并得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而赴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张淑义于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系,1941年获甘博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早年拥有相似的学习、留学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担任中国妇女代表,拥有了相似的工作经历。相同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想必为两人旅欧期间的日常交往、工作合作,提供了许多共同话题。

曹处开赴法国会,[45]

在曹屋作总结。[46]

冰心旅欧日记中的“曹”,指的是曹孟君。曹孟君,生于长沙,早年曾是南京妇女界救国会负责人之一,主办过《妇女生活》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常委、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等[47]

在参加“世界母亲大会”期间,曹孟君任全国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与罗琼同为“世界母亲大会”中国妇女代表团副团长。作为领队副团长,参加大会前,曹孟君向中国妇女代表团介绍“世界母亲大会”的发展情况。大会结束后,“根据大会要求,代表团回国后,副团长罗琼、曹孟君及代表团成员分别在各地向各界妇女作了传达报告”[48]。因此在“世界母亲大会”结束后,冰心等代表“在曹屋作总结”,曹孟君需要搜集妇女代表的意见,为回国后向各界妇女传达报告做准备。

1955年7月11日,冰心到“曹处开赴法国会”,原因是“7月13日,应法国接待委员会的邀请,以全国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曹孟君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一行4人访问法国”[49]。作为赴法考察的领队团长,曹孟君需要与参会人员商讨考察的日程安排、注意事项等。冰心在1955年7月13—22日日记中记录了在法国考察的见闻和感受。

五人同出购物。[50]

冰心在1955年7月23日日记中没有点明一起外出购物的“五人”具体指谁。冰心的旅欧日记中出现了四位妇女代表的名字,也许冰心在日记中记录的“五人”是冰心、李德全、刘兰畦、张淑义、曹孟君。

2.与日记中未提到的人物有关的史料

此次“世界母亲大会”,中国政府派出了全国不同工作领域的22名妇女代表参加大会,除了上述的女部长(李德全)、女校长(刘兰畦)、女科长(张淑义)、女书记(曹孟君)、女作家(冰心)以外,还有女工、农妇,如江西省妇联树立的典型——兴国贫农妇女李友秀。李友秀的名字在冰心的旅欧日记中没有出现。结合有关李友秀的回忆录及人物传记,可以看出冰心与李友秀有多次交流、对话与评价。回忆录、人物传等资料,扩充了冰心旅欧期间的史料。

李友秀,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筲箕乡一个贫苦家庭,刚出生就被抱到本乡当童养媳,15岁时被婆家卖到另一家,抗日战争后参加了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友秀被选为贫农团主席、乡妇女主任;1951年春,在全县办起第一个互助组,在互助组里第一个办起农忙托儿所;1951年9月,被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接见;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9月,参加中央赴朝慰问团江西分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1955年7月,江西省妇联树立贫农妇女李友秀为典型,作为中国母亲的代表,出席瑞士洛桑世界母亲大会[51]

通过查询资料得知,在旅欧期间,冰心与李友秀有一次对话、一次评价。

一次对话是,在“世界母亲大会”开幕式上,冰心向李友秀介绍苏联作家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会议开始后,冰心指着会场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年妇女对李友秀说:“你知道她是谁吗?”“不知道。”“她就是《卓娅与舒拉》的作者、苏联妇女的杰出代表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52]

一次评价是在“世界母亲大会”结束后,中国代表团途经苏联回国时,冰心对李友秀的赞扬。在苏联参观后,苏联朋友请代表团题词留念。李友秀不认识字、不会写字,最终由李友秀说,代表团同志代写。李友秀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李友秀将苏联作为中国学习的对象,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友好。这句话受到代表团同行的称赞,冰心赞赏说:

讲得好,讲得好,一个没有文化的妇女同志,能说出这样精辟的话来,真是不简单![53]

此外,有关李友秀的资料,可以将冰心的日记内容具体化。

晨起赴会,早听发言。[54]

冰心在1955年7月10日的日记中没有写发言人姓名及具体发言内容,但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得知冰心当天听到的会议发言里包含李友秀的发言。

在“世界母亲大会”会议的第四天,即1955年7月10日,“世界母亲大会”秘书处通知中国妇女代表团,要李友秀代表中国妇女向全世界妇女发表广播演说。李友秀发表广播演说的内容是:“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劳动妇女,我没有文化,对国家也没什么特别的贡献,这双手是做田的、养牛的、做饭的……过去,我是世界上最苦的母亲,现在,我却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像我这样的母亲,在我们中国有千千万万……”[55]“她在异国他乡广播和演讲都不用讲稿,句句都讲心里话,她声泪俱下讲述她苦难的过去,发自肺腑歌颂共产党领导穷苦人翻身做主人”[56],她的讲话在国内外妇女界获得轰动效应,苏联当年以“昔日童养媳,今天女社长”的标题宣传了李友秀的演说。与李友秀的两次接触,以及李友秀的发言,冰心在旅欧日记中没有提及。人物传、回忆录等资料,可以丰富对冰心旅欧期间日程安排、会议内容的了解,扩充了冰心的研究史料。

根据日记提供的线索,结合回忆录、人物辞典、人物传记及冰心的文学作品等资料,可以对冰心旅欧日记中有关会议内容的简略处予以补充。相关史料与日记互文对照,达到相互补充的目的,丰富了与国际会议内容有关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