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学研究(2023年第1辑/总第2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湘学人物研究

明代贺氏名宦世家考

刘涛[1]

摘要:湖广长沙府湘乡县贺氏宗族自明成化至万历末(1465—1619),涌现出贺从政、贺表、贺幼殊、贺详四代名宦。贺幼殊未获旧志立传,实则其是宗族承上启下关键人物,洪朝选为其撰去思碑。贺幼殊能够成为名宦与其先世密切相关,其高祖父贺从政、其父贺表均是名宦,成为贺幼殊的榜样。贺幼殊家风传承获沈一贯推崇,其幼子贺详亦成名宦,为何乔远所称道。

关键词:贺幼殊 贺从政 贺表 贺详 名宦

目前,学术界关于贺幼殊已有论述,但未全面深入研究贺幼殊宗族宦绩。裴喆《明曲家诸葛味水考》一文查阅《明神宗实录》所载,发现雍正《建水州志》记载有误,认为诸葛味水(诸葛元声)实则万历九年(1581)应云南副使贺幼殊聘请而前往云南临安府成为其幕僚。[2]

贺幼殊任福建汀州府同知宦绩未见载汀州府与连城县地方志,亦未获其宦游地与故里地方志立传。鉴于此,本文从贺幼殊宦绩考证入手,搜集《明实录》、地方志、文集等史料,揭示贺氏名宦世家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一 贺幼殊汀州宦绩

贺幼殊,洪朝选《汀郡贰守贺侯少川去思碑》称其“字子英,号少川”[3],同治《湘乡县志》误作“字少川”[4]

贺幼殊是“嘉靖三十一年壬子”[5]举人,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到隆庆六年(1572)任汀州府同知。乾隆《汀州府志》载“贺幼殊,湘乡人,以上俱嘉靖间任”[6],贺幼殊是嘉靖年间最后一任汀州同知。贺幼殊前任尹尚贤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任。嘉靖四十三年(1564)闰二月丙申,“同知尹尚贤等罪”,而夺“尚贤等俸,戴罪立功”[7]。贺幼殊继任曾可渔“万历元年任汀州同知”[8]。贺幼殊在万历元年(1573)前已由汀州同知升任工部都水司员外郎。沈一贯《蓬溪县知县、累赠奉直大夫、都水员外郎贺公墓志铭》述及贺幼殊之父贺表“又二年,为都水司员外郎。会上登极赠今官”[9],“上”指万历帝。《明神宗实录》载:万历五年(1577)正月庚戌,升“工部郎中贺幼殊”[10],已由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升任郎中。

贺幼殊分管连城县,“自吾郡贰守少川贺侯之摄吾邑”[11],“吾邑”指连城县,“而政始有经,士始知学,民始安于田闾,奸伪巧诈之徒始戢”[12]

贺幼殊治理连城县“其善政多矣!不能殚述也”[13],符合史实,理由有二。

其一,贺少川去思碑作者洪朝选与贺幼殊素昧平生,其根据连城士子黄卷所云撰写去思碑。“连城黄生卷来致其邑人父老之命。”[14]“黄生卷”指黄卷,康熙《连城县志》“成父希闳之志,敦敏嗜学,试辄冠军,而文宗五荐第一,声噪八闽”[15]。贺幼殊去思碑所云采自连城百姓,“自侯去吾邑,邑之人欲为侯纪其德政于碑,侯再三以为不可。今侯奏绩京师,将去此而践休显。吾民之思,终不能忘也,敢以石上之文请”[16]

其二,洪朝选于隆庆三年(1569)遭弹劾。《明嘉靖二十年进士题名碑录(辛丑科)》载:“洪朝选,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军籍。”[17]《明穆宗实录》载:隆庆三年(1569)二月甲午,“乞罢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得旨……朝选……令致仕”[18];隆庆三年(1569)三月辛亥,“原任刑部左侍郎洪朝选,既以考察被劾致仕,又上疏自辩。于是御史郝杰等复交章劾其考察奏辩,例当发为编民,得旨令冠带闲住”[19]

黄卷述及连城县地处汀州府边缘,环境恶劣,物产匮乏,民生凋敝,文化落后,百姓争相脱离王朝版籍,桀骜不驯,明王朝官员对其不闻不问:“连之为邑,介在郡东鄙,水则惊滩怒濡,无菱茨蒲苇之饶,山则林莽土石,无金锡连铅之产,故民多贫;诗书文物不登于上国之观,故士多失业;虚粮逃税不除于征输之籍,故户多耗亡;采风问俗之使不临,驰传乘轺之宾不至,故人多抵冒而犯法”[20],“连”指连城县,“郡”指汀州府。黄卷所云是可信的。李旦《安东楼记》云:连城“西赣东延,南极漳、潮之交,咸与汀接壤”[21],“赣、延漳、潮”分别指江西赣州府,福建延平府与漳州府、广东潮州府。马森《汀郡节推刘侯生祠记》亦云:“连城为郡外邑,居闽、粤之界。其地多荒林野径,榛聚茀草。”[22]

黄卷述及贺幼殊连城主要宦绩,“姑举其大者”[23],主要有三部分。

其一,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安抚“新民”。

民既当日承禀文移,召呼逮问往来邮使,又当市鱼肉给薪米,以代俸禄刍薪。甚者致珍错极滋味盛鲜腆以悦适,其意不嗛则罪立至。下至丞、簿、尉,亦各效袭取给,以自赡利,民一当役辄破产。侯至悉除之,其自奉泊如也。[24]

始汀之八属,惟连为多耗粮。岁久耗益甚,民不能堪,则合户逃去。而应徭者,旧例署其力,则以身应役。署其银,则纳其银于官。而署银者,官辄利其入,得加征之,谓之常例加额,而里甲纲银之外,有大日小日;库役火耗之外,有秤头。侯至,悉罢去,民欣然就役,而久逃之户闻之,悉复业。[25]

始广寇之乱,比郡罹其害尤甚,人多逃匿散处他乡村。逃者、散处者,异时官辄以法绳之。而当举籍之时,或增或损,率不应其登耗之户,三隘新民骚然蝟兴。侯至抚安招谕,乃不复动。其抚绥新附,有如此者。[26]

始官有所科率追逮,辄差人下乡,差一人则引数人。由是乡井聚落之间,哗然不宁。而催科有数额粮而一时并征者,刑责有狱未具而先毙者,民以为病。侯至,区处有方,其于民情土俗,先已周知。故至连而凡事务从宽厚,民始畏慑,后乃悦服,至爱侯如父母。[27]

“广寇”指广东人张琏、萧晚于嘉靖庚申(1560)起事。马森《汀郡节推刘侯生祠记》载:“嘉靖庚申以来,广寇张琏、萧晚等,蜂屯蚁聚,四出劫掠,所经连城之界无虚月,掳人民,烧储积,侵扰无孑遗。”[28]“三隘贼”因嘉靖辛酉(1561)大饥荒而响应“广寇”。“辛酉之岁,民以大饥死者,相枕于道。其穷横者,往往相聚行劫,而三隘为盛”[29],“三隘之众为贼煽动,反侧为变”“自是三隘悉归顺,为编兵良民”[30]。贺幼殊关注“新民”问题,源于连城长期以来动荡不安。李旦《安东楼记》云:“昔秋冬,往往剽掠村落,甚至市镇近城者之地,间有乘虚而入者,盖其负固恃险,乍出乍没,驰之则猖獗,捕之则逃匿,终莫得而歼灭者,其势则然也”[31];马森《汀郡节推刘侯生祠记》亦云:连城“为游寇渊薮。山谷不逞之徒,亦时纵剽夺”[32]

其二,发展文教。

始国初儒风丕振,有一科登名者三人,嗣后生师漠然相视,朋徒怠散,连十数科,无一人应有司之求者。侯至,周视学舍,感慨太息。命诸生以期会文,捐俸供给,亲为之考裁订正,教之以作文之法,士彬彬然乡风焉![33]

“一科登名者三人”指永乐九年辛卯(1411)、景泰庚午科福建乡试中,连城有三人中举。《八闽通志》载:(永乐)“九年辛卯乡试”“罗矩、余逊、徐行(俱连城县学)”[34],“景泰元年庚午乡试”“蒋永洪、谢文宝、江誉(俱城连县学。郡志以此三人为四年癸酉科,误。)”[35],“城连县学”应改作“连城县学”。连城县儒学是培养士子的重地。连城人林华《重建儒学记》亦云:“士习业者,宿于外舍。是虽有学之名,而造士之实几乎废矣。”[36]连城县自弘治八年(1495)以降,到万历元年(1573),福建乡试汀州府籍中式的弘治十一年(1498)、十四年(1501)、十七年(1504),正德二年(1507)、五年(1510)、八年(1513)、十一年(1516)、十四年(1519),嘉靖十三年(1534)、十九年(1540)、二十二年(1543)、二十五年(1546)、二十八年(1549)、三十一年(1552)、三十七年(1558)、四十年(1561),隆庆元年(1567)、四年(1570)等十八科[37],均无连城籍士子中式,而嘉靖七年举人黄康,虽来自“连城”[38],却由“府学”[39],即由汀州府儒学生员中举。

贺幼殊为此围绕连城县儒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三,移风易俗。

始邑之属,喜嚣讼。讼一人则连十数人,而土产毒草,每当责负举息,辄先服毒图赖。官不察则坐为死狱。其或大家犯者,尤引避,宁失入,不敢释。侯至先示之,使知耻乡方,然后于犯者正其罪。而失入者,虽富家不以嫌故疑畏,俗始大革。其止讼理冤,有如此者。[40]

连城虽有王守仁发布《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告谕各府父老子弟》《告谕》[41],“王文成公”指王守仁,谥号文成。王守仁时任南赣汀漳巡抚。王守仁明确要求百姓“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42],又忠告百姓“夫嚚讼之人,争利而未必得利,求仲而未必能仲;外见疾于官府,内破败其家业;上辱父祖,下累子孙。何苦而为此乎?此邦之俗,争利健讼,故吾言恳恳于此”[43]。王守仁的告示在连城不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衍生食用毒草等过激行为,直至贺幼殊到任后方才改观。

贺幼殊宦游汀州府八年,最终升任京官,实则是对其宦绩的认可。

二 贺幼殊家世

连城地方社会认为贺幼殊成为名宦与其家风家训有关。贺幼殊高祖贺从政及其父贺表均是地方名宦,对贺幼殊产生积极的影响。洪朝选《汀郡贰守贺侯少川去思碑》述及贺幼殊高祖、其父均是名宦:

侯名幼殊,字子英,号少川,湖广之湘乡人,以乡进士起家为今官。高祖某任鹤庆知府,以靖寇功升参政。父某任蓬溪知县,有善政。侯克世其家,云乃系之。[44]

“高祖某”指贺幼殊高祖贺从政,“父某”指贺幼殊之父贺表。

贺从政,“字廷佐,号肃庵”[45],“天顺三年己卯”[46]举人,曾任云南顺州知州、广南知府、鹤庆知府、参政。康熙《湖广通志》误作“贾从政”[47],乾隆《湖南通志》误作“贺宗政”[48]

康熙《湘乡县志》载贺从政仕履宦绩:

先任云南顺州知州,训土官子弟若生徒,抚境内夷民如赤子。屡使木邦、缅甸等处,秉礼持廉,不少假借。夷酋惮其方严,欲去之不能,乃赂大吏,交章荐之,擢守广南府。广南风土民物极其恶陋,公化导抚绥,劳来保障,一如顺州。未几,复以才望调鹤庆,以丁外艰归。[49]

道光《广南府志》知府名单未载贺从政[50],实则漏载所致。光绪《鹤庆州志》称贺从政“先知顺州,成化间擢广西知府,寻改鹤庆。性慈恕,郡人至今移之,天启年间崇祀”[51]

康熙《长沙府志》基本沿用康熙《湘乡县志》记载[52]。乾隆《湖南通志》引用“府志”[53],即康熙《长沙府志》,改为“未几,调鹤庆,丁父丧归”[54]。道光《湘乡县志》称“见《湖南通志》”[55],即乾隆《湖南通志》,采用康熙《长沙府志》所载“未几,复以才望调鹤庆,丁外艰归”[56]。沈一贯《蓬溪县知县、累赠奉直大夫、都水员外郎贺公墓志铭》仅称贺从政“知鹤庆府”[57],述及其“没而祀乡贤、名宦两祠”[58],贺从政之父贺濬“以其贵,称奉直云”[59],贺从政后裔称其为“鹤庆”[60],源于贺从政鹤庆任上宦绩显著。康熙《长沙府志》称其获祀湘乡县乡贤祠[61]。洪朝选《汀郡贰守贺侯少川去思碑》所载贺从政于鹤庆任上以军功升任参政符合史实,为贺从政故里地方志以及贺从政墓志铭缺载,应据此增补。

沈一贯《蓬溪县知县、累赠奉直大夫、都水员外郎贺公墓志铭》载贺表生平宦绩:

公讳表,字君立……十七而补弟子员,督学杨使君文卿,余鄞人也,于长沙独才公与益阳夏宝。夏上第,而公亦举甲午。时湘乡之士希遂者,公得举,倾市观之,以为旌。复困春官。癸丑,及长君计偕,复北而谒,铨得蓬溪。蓬川之瘠邑也,又旱赋不可办,而使者旁午相持。公谓:“古者用一缓二,今不能竭泽而渔,宁以身获罪。”于是,民乐有父母,而忘其岁。越二载,竟以事忤直指左迁,触炎犯潦而东归。痢作,卒于长沙,年五十有四。[62]

贺表卒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享年五十四岁,由此逆推其生年为弘治十六年(1503)。贺表在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入泮,获湖广提学副使杨文卿器重。贺表在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中举,其时湘乡中举仅贺表一人,且湘乡多年未有中举者。嘉靖四年乙酉(1525)周贤中举后,直至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方有贺表中举,历经嘉靖七年(1528)、十年(1531)两科未有中举者[63]。“长君”指贺表长子贺幼殊。“计偕”指贺幼殊进京参加会试考试,贺幼殊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中举,计划在翌年参加会试,贺表与之一同北上,获任四川蓬溪知县。贺表任内励精图治,蓬溪面貌焕然一新,贺表深得人心。两年后,贺表因忤逆四川巡按御史而仕途折戟。随后,贺表因痢疾发作,在长沙病逝。

康熙《蓬溪县志》知县名单述及贺表[64],贺表实则蓬溪名宦。康熙《湘乡县志》称贺表曾任“四川蓬州知州”[65],乾隆《长沙府志》作“四川蓬州县令”[66]。贺表实则仅任蓬溪知县。道光《湘乡县志》引用“府志”而称贺表“因疾致仕”[67],实则避谈贺表忤逆四川巡按御史在前而患病在后的史实。

沈一贯《蓬溪县知县、累赠奉直大夫、都水员外郎贺公墓志铭》载贺表去世14年后,即隆庆四年(1570),因其长子贺幼殊担任汀州府同知,而获赠奉政大夫。贺表去世后“十四年,而长君贰汀州,考赠奉政大夫”[68],“考”指贺表。

贺表在隆庆六年(1572)因贺幼殊升任工部郎中而获赠父子同职。“又二年,为都水员外郎”[69],“都水员外郎”即工部都水司员外郎。

贺表在万历元年(1573)因万历帝登基而获赠奉政大夫。贺表“会上登极,赠今官”[70],“今官”指奉政大夫。

贺幼殊于万历八年(1580)云南副使任上请翰林院编修沈一贯为贺表撰写墓志铭。“既贺君仕至臬使,从滇南讯余曰:先子葬二十有四年,而未有珉,请属子”[71],“贺君”指贺幼殊,“臬使”指副使,“滇南”指云南,“先子”指贺幼殊先父贺表。《明神宗实录》载:万历八年四月戊戌,“复除广西副使贺幼殊于云南”[72],该墓志铭作于万历八年(1580)。万历十年(1582)七月庚午,升“翰林院编修沈一贯为左春坊左中允”[73]

贺幼殊挚友沈一贯,《明隆庆二年进士题名碑录(戊辰科)》载:“沈一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74]贺幼殊曾安排其二子向沈一贯请教,“楚贺君幼殊为都水郎时,辱临不肖,使其二子问业”[75]

贺幼殊教育其子尊师重教,沈一贯追忆贺幼殊教子有方:

二子恂恂,疏布所师。余乡人言:“贺之庭训也。”贺君谓其子:“吾为汝伏谒太史公,制一缯,退必箧之,毋扬扬坏我家法。”[76]

“太史公”指翰林院编修沈一贯。

沈一贯援引贺幼殊家教格言来教育其子,“余每诵以诫余子”[77]

贺详,“字约甫,号长白”[78],“万历三十一年癸卯”[79]中举,康熙《湘乡县志》载贺详“谒选得安溪令。安溪荐绅多大僚,公以强项令无所屈挠,致相忌四,公之拂衣归里”[80],“安溪”指泉州府安溪县。康熙《长沙府志》亦云贺详“令安溪,以强项致忌,遂拂衣归里”[81],康熙《安溪县志》仅载万历间知县贺详“四十四年任”[82]

何乔远《闽书》称贺详“修邑志,建塔兴士”[83],“邑志”指万历四十七年(1619)所修《清溪志》。《天启元年辛酉春三月清源郡人吕图南序》称:“《清溪志》者,志清溪之山川、土田、民风、建置与文若献也。秉其事者,稚孝何先生也。先生博极群书,慕古修道,材宏而笔无曲,志之信也。始之者,清溪邑侯贺君也。始贺君郑重邑乘,而属之何先生,方属草而贺君行矣”[84],“清溪”是安溪县古称。“清溪邑侯贺君”指安溪知县贺详。“稚孝何先生”指何乔远,字稚孝,《明万历十四年进士题名碑录(丙戌科)》载:“何乔远,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民籍。”[85]《邑人李懋桧序》亦云:“是志也,贺父母瑞原始其事”[86],“贺父母”指贺详。

贺详此举深受贺幼殊的影响。贺幼殊曾纂《湘乡县志》,湘乡知县揭士奇为万历庚寅(1590)《湘乡县志》所作序文称“幸乡达贺少川先生”[87],刘象贤《湘乡县志叙》载康熙《湘乡县志》“以贺少川先生之旧志为源”[88]

贺详实则安溪名宦,何乔远称:

湘乡贺公详,佩懿体道,轨则敷文。治县三年,政教修明,民俗和阜,乃留心邑乘,命晋江何乔远志之。乔远厘为七卷,列为十八目。起手季秋,竣事孟冬,是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之岁,乔远谨识。[89]

贺详任内政通人和,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季秋七月创修县志,是年孟冬十月修成前已离任故里。乾隆《安溪县志》根据何乔远所云,为贺详立传[90],但未提贺详离任原因。

贺详宦绩实则尚有二事。

其一,万历四十六年(1618)改建安溪县鼓楼:

万历四十六年,令贺详以谯楼太高,萧墙太迫,改为正门,移楼于后。前以豁观,后以壮镇,改扁额曰“龙凤名区”。从邑之有凤麓、龙津而名也。[91]

其二,万历四十七年(1619)参与修葺安溪县城:

四十七年,洪水为灾,城垣圮坏,令周之冕、贺详、王用予相继修治,增砌泊岸。[92]

结论

综上所述,从中可见以下两点。

第一,贺氏宗族形成名宦世家的原因。贺氏宗族流传赵宋宗室后裔元代改姓的祖源叙事,沈一贯《蓬溪县知县、累赠奉直大夫、都水员外郎贺公墓志铭》述及贺表“其先赵宋王孙也,家湘潭,入元有八十七郎者,赘贺季家,遂冒姓”[93],促使贺氏宗族奋发图强,虽然贺表“故饶于产”[94],却未为富不仁,而是通过“学而优则仕”之路,传承尊师重教家风。

第二,明代湖湘历史人物研究应重点进行文本分析,重建史实。应还原文本书写过程,揭示选择性失忆与选择性记忆处理内容,并分析其成因与目的。


[1] 作者简介:刘涛,肇庆学院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研究员。

[2] 裴喆:《明曲家诸葛味水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4] 齐德五:同治《湘乡县志》卷十七《人物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8页。

[5] 刘履泰、刘象贤:康熙《湘乡县志》卷六《选举志》,载江苏古籍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6] 曾日瑛等修,李绂等纂:乾隆《汀州府志》卷十六《职官一》,《中国方志丛书》第7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13页。

[7] 《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一,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9册,1962年,第8652页。

[8] 曾日瑛等修,李绂等纂:乾隆《汀州府志》卷二十《名宦》,载《中国方志丛书》第7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73页。

[9]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7页。

[10] 《明神宗实录》卷五十八,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9册,1962年,第1337页。

[11]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12]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13]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14]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15]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七《人物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16]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17] 《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1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734页。

[18] 《明穆宗实录》卷二十九,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10册,1962年,第778—779页。

[19] 《明穆宗实录》卷三十,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10册,1962年,第788页。

[20]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21]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210页。

[22]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23]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24]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25]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26]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27]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28]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29]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30]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页。

[31]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210页。

[32]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33]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34] 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八闽通志》卷五十一《选举·科第·汀州府》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页。

[35] 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八闽通志》卷五十一《选举·科第·汀州府》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页。

[36]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八《艺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37] 曾日瑛等修,李绂等纂:乾隆《汀州府志》卷二十一《选举一》,载《中国方志丛书》第7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88—290页。

[38] 曾日瑛等修,李绂等纂:乾隆《汀州府志》卷二十一《选举一》,载《中国方志丛书》第7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89页。

[39] 曾日瑛等修,李绂等纂:乾隆《汀州府志》卷二十一《选举一》,载《中国方志丛书》第7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89页。

[40]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382页。

[41]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末卷《增添》,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328页。

[42]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末卷《增添》,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43]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末卷《增添》,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44] 洪朝选:《芳洲先生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383页。

[45] 刘履泰、刘象贤:康熙《湘乡县志》卷七《人物志》,载江苏古籍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46] 刘履泰、刘象贤:康熙《湘乡县志》卷六《选举志》,载江苏古籍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47] 徐国相:康熙《湖广通志》卷二十《选举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67页。

[48]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乾隆《湖南通志》卷八十四《选举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7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77页。

[49]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七《人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50] 李熙龄:道光《广南府志》卷三《秩官》,民国年间(1912—1949)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6页。

[51] 王宝仪:光绪《鹤庆州志》卷二十一《名宦(循吏附)》,民国年间(1912—1949)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2页。

[52] 苏佳嗣:康熙《长沙府志》卷十一《人物志上》,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53页。

[53]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乾隆《湖南通志》卷一百九《人物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8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401页。

[54]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乾隆《湖南通志》卷一百九《人物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8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401页。

[55] 胡钧:道光《湘乡县志》卷六《人物》,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6页。

[56] 胡钧:道光《湘乡县志》卷六《人物》,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7页。

[57]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58]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59]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60]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61] 苏佳嗣:康熙《长沙府志》卷七《祀典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73页。

[62]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47页。

[63]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六《选举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64] 潘之彪:康熙《蓬溪县志》卷上《官守年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徐缵功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29页。

[65]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六《选举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66] 吕肃高修,张雄图纂:乾隆《长沙府志》卷二十五《选举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649页。

[67] 胡钧:道光《湘乡县志》卷六《人物》,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24页。

[68]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7页。

[69]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7页。

[70]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7页。

[71]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72] 《明神宗实录》卷九十八,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9册,1962年,第1969页。

[73]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六,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9册,1962年,第2349页。

[74] 《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2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900页。

[75]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76]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77]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78]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七《人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79]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六《选举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80]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七《人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81] 苏佳嗣:康熙《长沙府志》卷十二《人物志下》,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34页。

[82] 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整理:康熙《安溪县志》卷六《风俗人物志之三》,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版2003年版,第96页。

[83] 何乔远:《闽书》卷五十四《文莅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7页。

[84] 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整理: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原志序》,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版2003年版,第10页。

[85] 《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2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1019页。

[86] 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整理: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原志序》,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版2003年版,第12页。

[87]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首《旧序》,《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88]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康熙《湘乡县志》卷首《序》,《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89] 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整理:康熙《安溪县志》卷十二《疆圉险要志》,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版2003年版,第262页。

[90] 庄成:乾隆《安溪县志》卷五《宦绩》,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5页。

[91] 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整理:康熙《安溪县志》卷二《山川形势志之二》,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版2003年版,第38页。

[92] 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整理:康熙《安溪县志》卷二《山川形势志之二》,福建省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版2003年版,第37页。

[93]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6页。

[94] 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四《墓志铭》,明末(1621—1644)刻本,天津图书馆藏,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