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酌彼金罍,维以咏怀(序言)
人生当中总有一些不期而至的惊喜。乍见持之这本新作,就带给我这样的望外之喜。
持之是我的大学同学。近年来工作地点相距不远,更多了一些走动聊天的机会。两年前,我去他办公室,讲道我正在整理一本《中国古代诗文辑览》,打算借此机会把自己读诗赏诗的体会从古到今梳理一下,串起来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史。持之听了一拍大腿,“太好了!我刚写了几篇论叙诗酒的文章,你给我启发,扩展一下不就是一本中国诗酒史吗?”两年多来,和持之虽多次见面,但这个话题也没再提起。前一段,约《诗刊》主编李少君兄一叙,持之施施然掏出厚厚一摞牛皮纸袋装的书稿呈到大家面前,少君兄读后大为诧异,大加赞美,甚至建议以此为主题开一场研讨会。原来,在不动声色之间,持之已大功告成了!
抛开老友的客套恭维,平心而论,持之新作的确让人感觉如饮醇酒,别开生面,乃至大为感动。
感动之一,是他在不经意间对中国文化史特别是诗歌史作了一番别具特色的梳理。我俩都不是文学科班出身,对诗歌的喜爱也止于爱好而已,但是很显然,这本书是一部基于丰富的文学考据,而又兼具智慧和才思的严肃之作,持之为此一定下了很多工夫。酒文化似乎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共通的母题,而这一母题在中华文化史上尤为丰富和夺目。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化典籍《尚书》中即有《酒诰》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篇与酒有关,本书首篇作品引用的《卷耳》一诗应是中国最早关于酒的诗篇。《诗经》以来,迄今三千年间,一部中国诗歌史,繁如星河,灿若烟霞,而颂酒咏怀之作连绵不绝贯注其中,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持之此书,以酒为经,以史为纬,以人为引,以情为墨,从而编织和绘就了一幅中国人自古至今的文化生活画卷,诗酒之作背后的家国、人生、爱情、友情、自然、历史、战争、和平,万般景象;诗句所寄寓的快乐、闲适、温暖、感伤、怀念、悲悯、愁苦、孤独、豪迈、失意,种种情状,皆入卷中。可以说,一部中国诗歌文化史,就深藏在“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奢华光影中;深藏在“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壮志豪情中;深藏在“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恬淡闲适中;深藏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家国豪情中;也深藏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人生感怀中。我粗粗数了一下,持之在这本书中共点评了一百多位诗人的数百篇诗酒之作,这本书所呈现的,不正是中国诗歌文化史数千年来迤逦而成的星光大道吗?
感动之二,是我在这本书中读出了持之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诸多感悟,十分会心。我和持之都已步入知命之年,共同经历过国家和社会这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也有过各自喜乐悲愁的际遇,相知甚久,因而我能读懂他在点评诗酒的诸多观点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原点”。比如,他在书中多处引用陶渊明的《饮酒》诗句,实际上是为陶公隐藏在诗句背后的人生意象所折服,“衰荣无定在”“积善云有报”“道丧向千载”“栖栖失群鸟”“行止千万端”“有客常同止”“故人赏我趣”……这些篇章,不正是许多中年人开始回首人生、淡泊世事的共同感悟吗?书中专门引述了季羡林先生最为推崇的陶公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公述之,季公乐之,我辈阅之,都有会心之感。本书所题诗酒二十六说,每说都很精彩,而这样的归纳和总结,是只有站到相应的人生高度才能加以采撷和体会出来的。叶嘉莹先生讲过,好的诗歌,最特别的价值在于它有一种感发的力量。李杜王白的诗歌传唱经久,在于它能直抵人心。持之此书,借助深化、拓展、交织、牵引的工夫,将这种感发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带给读者的,除了许多精采的知识和典故之外,更多的是会意和沉思。以我之笔,抒彼之怀,这是一种境界和能力,持之无疑就有这样的境界和能力。
诗歌是我和持之共同的爱好。赏诗之外,我们也作诗,相互评点唱和。我作诗偏工,囿于才思天分,失之于板正,而持之的诗作要大胆爽快得多,尤其长短句诗作,十分精彩,意象纷呈,我去之远矣,可惜读者在本书中难得一见他原创诗作的风采。诗歌之外,我们也爱好书法,兴到之时也爱共酌几杯。关于酒的赏鉴能力,我更去之远矣。持之籍贯山东阳谷,是武松老乡,山东汉子的豪迈中天生混合着酒的成分,而持之却又豪迈中兼具儒雅之质,诗书歌赋样样精通,酒兴豪情相激发,篇章大作汩汩而出,倒是一派东坡、山谷之象了。写这本诗酒之论,我想他一定不是正襟危坐写论文的架势,有多少篇章是酒兴催发,只能问他自己了。
知泓 癸卯初秋于悠然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