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苏宏斌
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草创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浙江大学中文系的历史变迁一样,文艺学研究所也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文艺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文艺理论教研室,但在此之前的20多年间,已经有多位教师长期从事文艺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浙江大学的文艺学学科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是蒋祖怡先生(1913—1992)。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专注于文艺理论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先后任教于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和杭州大学中文系,讲授《文学概论》等课程,并且撰写了关于《文心雕龙》的多篇论文。1953年,秦亢宗(1931—)从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也担任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在不久之后就转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58年,王元骧(1934—,本名林祥)从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随后,庄筱荣(笔名肖荣、白毅)、潘文煊、蔡良骥、李寿福、朱克玲、李遵进等也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加入杭州大学中文系,不久成立了文艺理论教研室,蒋祖怡、庄筱荣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然而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来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师们普遍被卷入政治运动,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基本上陷于停滞状态。1976年10月以后,随着“四人帮”的覆灭,“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教师们陆续返回工作岗位,学科工作才得以逐渐恢复正常。
1978年开始,杭州大学开始着手进行系科、专业的调整和建设,文艺理论教研室得以重建,成员包括蒋祖怡、王元骧、戈铮、朱克玲、庄筱荣、李寿福、韩泉新、蔡良骥、潘文煊、李遵进等,庄筱荣担任教研室主任,蔡良骥任副主任。此后,徐岱、金健人、孙敏强、徐亮、李咏吟、苏宏斌、邹广胜、梁慧、黄擎、朱首献等又陆续进入教研室工作。1983年,文艺理论教研室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发展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8年,新浙江大学成立,并在整合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和浙江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学科力量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由徐岱担任所长,徐亮、李咏吟担任副所长。同年,文艺学研究所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多年以来,文艺学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不少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文艺学界的中坚力量。2018年,文艺学研究所进行了换届工作,由苏宏斌担任所长,邹广胜、朱首献担任副所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几代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大学的文艺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文学基础理论、小说叙事学、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比较诗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均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收入本论文集的10位作者或专精于某一领域,或广泛涉猎多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下面依次加以介绍。
王元骧,1934年生,浙江省玉环县人。长期从事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20世纪80年代,他以倡导审美反映论而蜚声学林,此后又不断突破自我,相继提出和探讨了艺术实践论、文艺本体论和艺术人生论等方面的问题。他之所以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建构,一方面是为了使自身的思想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应社会现实的发展向文艺理论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代表性著作《文学原理》曾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材奖”,迄今已经过3次修订再版,广受赞誉和好评。此外,他还发表了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论美与人的生存》《艺术的本性》等多部论文集。王元骧教授今已80多岁高龄,却仍笔耕不辍,既是浙江大学文艺学学科的奠基者和领路人,也是我国当代文艺学界的一面旗帜。
徐岱,1957年生,山东文登人,现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他于20世纪90年代以小说叙事学方面的研究而在学界崭露头角,此后又相继涉足美学、诗学和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了《艺术文化论》《小说叙事学》《美学新概念》《基础诗学》《艺术新概念》等16部著作。他于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入选“浙江省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员,2000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担任的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美学学会会长等,在学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徐亮,1955年生,上海市人,1999年被聘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他长期从事文艺美学和文学解释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专攻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美学,对于“后理论”等西方当代前沿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较大关注。他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家,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了《显现与对话》《文论的现代性与文学理性》《意义阐释》《文学解读:理论与技术》《现代美学导论》等多部专著,主编教材3部,出版译著2部。
金健人,1951年生,浙江省淳安县人,1994年被聘为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他早年致力于文学本质和文学语言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小说美学方面有广泛的涉猎,此后转向了中韩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了《小说结构美学》《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论文学的特殊本质》《小说的语言结构与艺术张力》《中韩海上交往史探源》等著作。
李咏吟,1963年生,湖北省黄冈市人,主要从事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古典学与诗学,二是美学与伦理学。前者主要集中于古希腊诗学传统及其影响研究,后者主要集中于美善关系和现代美学创新等问题的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10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希腊思想的道路》(2017)、《文艺美学综论》(2016)、《美善和谐论》(2012)、《诗学解释学》(2005)、《审美价值体验综论》(2009),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
苏宏斌,1966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人,2007年被聘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基础理论,以及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现象学美学和文论的研究在学界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担任的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目前已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多部,较有代表性的是:《现象学美学导论》、《文学本体论引论》、《现象学及其美学效应》(论文集)等,此外还参加了多部全国性美学和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工作,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
邹广胜,1967年生,江苏省徐州市人,2008年被聘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诗学,目前主要从事文学与图像关系比较研究。曾先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中心、剑桥大学古典系、海德堡大学东亚系访学,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曾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黄擎,女,1975年生,2011年被聘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批评,近年来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关键词批评”。2011年入选浙江省首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剑桥大学访学。目前已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关键词批评”研究》《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等多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梁慧,女,1971年生,浙江省台州市人,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圣经文本的诠释问题,受过海外系统的圣经研究和解经的学术训练,具有丰富的海外研究工作经验,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以色列阿尔布莱特考古研究所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2011年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和浙江大学首批“求是青年学者”。目前已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有《智慧: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希伯来圣经智慧文献研究》《中国现代处境下的圣经解读——吴雷川的新约圣经诠释研究》等,联合主编的《圣经图书馆》丛书目前已出版专著、译著近30种。
朱首献,1973年生,河南淅川人,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重点关注文学史的理论基础问题。兼任浙江省作家协会特约研究员、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目前已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有《文学的人学维度》《当代中国文论八讲》等专著,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本文集所收录的45篇论文,是由上述10位作者从自己所撰写的论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上代表了各自的研究水平和特色,也大体上反映了文艺学研究所目前的学术发展状况。依据这些论文的选题方向,我们把文集划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其中上篇所探讨是文艺学的基本问题,中篇集中于美学和艺术理论问题,下篇关注的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史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所教师的学术视野十分开阔,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和多元,基本上涵盖了美学和文艺学的主要领域,近四十年来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的各种热点话题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回应。以下我们分别加以简要的梳理。
收入上篇的论文共有22篇,约占本文集论文总数的一半,表明文艺学基础理论是本所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特色。其中,王元骧教授的《文学研究的三种模式与理论的选择》,徐岱教授的《诗学何为:论现代审美理论的人文意义》,徐亮教授的《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金健人教授的《为诗学正名:它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苏宏斌教授的《认识论与本体论:主体间性文艺学的双重视野》等论文,主要集中于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和方法论特征的宏观思考。王元骧教授的《关于美学文艺学中的“实践”概念》、徐亮教授的《叙事的建构作用与解构作用——罗兰·巴尔特、保罗·德曼、莎士比亚和福音书》、金健人教授的《论文学的特殊本质》、朱首献副教授的《阅读者的“在场”与“不在场”——文学阅读行为中的人学辩证法研究》等论文对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李咏吟教授的《荷马史诗文本作为古典诗学的创造根据》《维科诗性观念历史建构的希腊文化原则》,黄擎教授的《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批评”现象及反思》,朱首献副教授的《知识与真理:理性论人学与文学观念批判》等论文则是对西方传统文论的梳理和评析。徐岱教授的《作为方法的文化批评》、苏宏斌教授的《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未来》等论文关注的是文化研究及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问题。这些文章选题多元,富有时代特色,但又并非追新趋异之作,而是体现了作者对于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和思考。
收入中篇的文章共10篇,集中于美学和艺术理论领域。王元骧教授的《关于推进“人生论美学”研究的思考》、徐岱教授的《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的现代形态》、苏宏斌教授的《感觉如何通过实践成为理论家?——实践美学的现象学阐释》等论文反映了本所教师在美学研究方面的思考;苏宏斌教授的《时间意识的觉醒与现代艺术的开端——印象派绘画的现象学阐释》、邹广胜教授的《弗美尔绘画研究》等则着眼于艺术史的个案分析。
收入下篇的文章共13篇,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对文学史的个案分析和评论,如徐岱教授的《去“经典化”的网络写作》、金健人教授的《韩国天君系列小说与中国程朱理学》、邹广胜教授的《佛传中反映的早期佛教思想研究》、黄擎教授的《时代铭纹深重的话语风貌——对20世纪40—70年代三个文艺批评“样板”的文本细读》等;二是对文学批评的个案分析和反思,如黄擎教授的《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梁慧副教授的《孟子的“以意逆志”读经法与圣经释义学》等;三是对文学史写作方式的理论反思,如朱首献副教授的《论文学史的“个体意识”与“类意识”——百年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论析》等。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论文与一般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论者的目的不在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而在于对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写作范式进行方法论的反思,因而鲜明地体现了文艺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上述论文只是本所教师全部著述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限于篇幅,大多数退休教师的文章未能收入,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只能留待他日予以补救了。不过,管中窥豹,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本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历史积淀。数代学者的筚路蓝缕和辛勤耕耘,才造就了今天的局面,这让我们对先辈们的付出深怀钦佩和感恩,也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倍加清醒。我们深信,只有全所同人并肩携手、团结奋进,才能把先辈们开创的学术事业推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