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底层叙事研究对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的启示
作为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底层叙事”是否也存在于当代英国诗歌之中?通览当代英国诗歌作品,我们发现,一些面向大众、书写百姓人生的优秀叙事作品与之异曲同工。它以托尼·哈里森(Tony Harrison)、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谢默思·希尼(Seamus Heaney)、西蒙·阿米蒂奇(Simon Armitage)诗人为代表,在当代英国诗坛占据主流地位。用底层叙事学理来烛照,不难看出,这些作品的叙事对象也是底层群体:工人阶级出身的哈里森自然关注书写工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性“桂冠诗人”达菲致力于书写底层女性和移民;乡村出身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善写底层农民。新晋桂冠诗人阿米蒂奇以善写城市底层“游荡者”而著称。这些作品的叙事对象是底层人,叙事内容也均为底层经验。诗人们“直面底层生活的难度、社会的硬度和人性的暗度;同样也表达底层人的爱、尊严和精神”(彭学明,34)。诗歌作品的叙事方式也是诗人代言,而且诗人在不同场合均表明了他们的代言立场,表现出现实主义文风和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些作品引起了包括著名文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内的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的热点之一。[1]或许有人疑问,在当下全球性的“媚俗的文学幻想和叙事谱系”中,以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和人文主义情怀为主调的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何以成为主流?英国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所总结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发展规律,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洛奇认为,“20世纪英国文学所走过的历程是一种摆锤状的运动,即小说以及其他文学形式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者交替统治,分别在不同阶段成为英国文学的主要倾向。这种情况构成了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流派演变的一种独特现象”(转引自侯维瑞,6)。其中,洛奇提到的小说以外的“其他文学形式”自然包括诗歌,当代英国诗歌也自然会在“摆锤状的运动”中,偏向现实主义而成为“交替统治”的主流派。但这种“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流派演变的独特现象”并非偶然。纵观英国诗歌史,以现实主义为思想基础、人文主义为情怀的英国底层诗歌叙事源远流长,远可追溯到口头民间文学的英国民谣、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发轫之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近可回望19世纪布莱克的城市底层书写《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以及华兹华斯的“卑微的田园叙事”。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从形式到内容、从学理到叙事策略与方式,无不受到该传统的影响。
因此,以新时期中国底层叙事研究视角为借鉴,以英国底层诗歌诗学传统为参照,不失为一条中西诗学结合的新路径,它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都可为研究当代英国诗歌带来有益启示。
一 底层叙事视角下,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
借鉴国内底层叙事研究视角,在英国诗歌底层叙事传统参照下,我们可以选择当代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大众诗歌为研究文本,从阶级、性别、种族、空间等多重维度,对其底层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分八章书写而成。第一部分为“英国诗歌底层叙事传统溯源”;第二部分为“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研究”。第一章首先以《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蓝本,分析其底层劳动者叙事、底层英雄叙事、底层女性叙事,追溯英国诗歌底层叙事之肇始的主题基调;第二章聚焦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磨坊主的故事”和“巴斯妇的故事”,从这些世俗的市井书写和人物刻画中,寻求其现实主义诗学原理和人文主义的精神基石;第三章以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为主要分析文本,考察诗人怎样从底层儿童视角,深刻揭露教会的伪善和统治阶级对儿童的剥削压榨,以及诗人苦难书写中的变奏:书写儿童与上帝、自然的亲近和童真的美好,以探析布莱克诗歌的批判现实主义态度和对底层儿童的深切人文关怀;第四章主要探究华兹华斯“卑微的乡村田园叙事”:乡村女子的悲情与隐忍、乡村农夫的苦难挣扎与无奈守望以及他们穿过苦难阴霾的沉静与卑微中品格的伟大与高尚,反映了诗人为底层鼓与呼的精神向度。通过对底层诗学传统的细察与深探,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的精神和本质来源。
第二部分以英国诗歌底层叙事传统为纵坐标,以中国新时期底层文学叙事研究为横坐标,专注于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研究。第五章首先研究“哈里森:工人阶级底层叙事”。通过史料研读,我们了解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话语权力的争夺是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被誉为“工人阶级的无冕桂冠诗人”的哈里森投身到了这场斗争中,立志要为这个阶级代言。我们选择诗人的《口才学校》《V》等诗集为研究文本,从“捆住舌头的战争”“为不能发声者代言”“为工人运动代言”“自我蜕变言说”等方面,挖掘诗歌所蕴含的工人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话语权力的二元对立关系、工人阶级的话语焦虑和身份焦虑,以及诗人自身两种文化冲突带来的困扰。第六章“达菲:底层女性身体叙事和移民暴力叙事”,以《站着的裸女》《世界之妻》《在异国》为研究文本,对其女性身体叙事和暴力叙事主题展开研究。诗人把以“裸女”为代表的底层女性作为主要言说对象,再现了父权话语下被宰制的女性身体,呈现了女性身体的性别政治意蕴;同时,通过改写传统神话或童话中被男性话语污损的“女神”形象,获得女性话语权力以及身体与自我的主体重构;同时,达菲还关注来自底层的移民,那个在异国他乡遭主流文化排挤、遭遇身份认同焦虑、具有反社会倾向的被边缘化群体。诗人通过他们的暴力自述来揭示这些底层移民精神、肉体上的撕裂和道德上的沦陷,并以暴力叙事来反映社会的公义危机。第七章是“希尼:底层乡村叙事”。研究者以《自然主义者之死》《人之链》《区线与环线》等诗集为研究文本,研究其底层乡村的亲人、农夫、手艺人、女性和儿童书写,展现当代爱尔兰底层乡民亲情的淳朴、细碎生活中的纯真与质朴、生存境遇的艰辛与坚守。第八章为“阿米蒂奇:底层城市叙事”。本章以诗人的代表作品之一《看星星》(Seeing Stars)为主要研究文本,研究这位承袭了布莱克城市底层书写现实主义传统的诗人,怎样诗性地再现深夜游荡在城市的饥民和移民的生存境遇、盗贼偷盗行为与道德教化的背反逻辑、单亲孩童的反社会倾向、失业者的暴力行径和暗恐焦虑、贫困者对话“贫困”时的无奈与感伤以及在贫困中的坚韧和希望。
在各章节中,还穿插了对底层叙事策略的研究。通览当代英国诗歌,我们发现第一人称叙事是惯常采用的模式,也是底层人的自我叙事方式。达菲诗歌的“戏剧化独白”和阿米蒂奇的自白叙事是这种叙事策略的典型代表,诗人采用底层人的“嗓音”表达他们的诉求,建构他们的主体身份。底层诗歌同时也经常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这是知识分子代言的启蒙叙事和视角下移叙事,哈里森、希尼诗歌主要采用此类叙事策略。这种方式通常表达了知识分子为底层代言的诉求,更加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此外,诗人们还常沿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框架叙事,在故事中插入多重叙事声音,形成一个言说群体,构建发声的平台,让底层的声音被世人听见。
二 在底层叙事视角下,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的基本观点
以中英底层文学的精神资源为向导,我们发现当代英国诗歌不仅传承了英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其叙事对象、主体、方法与新时期底层文学叙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类比性,主要表现如下:(1)现实主义是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的精神资源。当代英国诗歌从根本上继承了英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希望通过对底层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呈现,引起社会对底层的关注,从而促进现实的改变。因此,回归现实主义传统是当代英国大众诗人的共同选择。(2)人文主义是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的思想基石。该诗歌构架于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但具有当下性和特质性。与传统的人文主义不同,当前的人文主义表现的恰恰是社会底层主体的缺失和困境,反映的是底层群体的身份焦虑以及表达、重构主体身份的渴望,是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延伸。(3)底层群体是当代英国诗歌的叙事对象。底层包括工人、农民、女性、儿童、暴民和移民。这个阶层既无政治地位,也无充足的经济资源,其话语不能参与到社会公共话语体系中,他们所经历的阶级压迫、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需要代言表达。因此,该诗歌具有阶级、性别、种族、空间等多重维度。(4)底层经验是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内容。它以底层经验为表现内容,表现在底层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空间内,身份焦虑、生活凋敝、精神困苦、反社会倾向、社会公平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机。社会批判性与反思性是该诗歌的本质特征。同时,诗人们也在挖掘底层的质朴与卑微中的高尚品格、面对苦难的坚韧与守望。(5)知识分子是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主体。底层叙事的主体,根本上还是知识分子诗人,由其代言,召唤世界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现实问题,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 底层叙事视角下,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的基本思路
当代英国诗歌的底层叙事研究,首先要追溯底层叙事的精神资源、思想源泉,结合当下语境和诗人自身经历,辨析其叙事学理,从宏观上把握当代英国诗歌底层叙事的特征与走向。其次,在底层叙事的学理烛照下,运用各种切合文本实际的西方批评方法,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代表作品从叙事对象、内容到叙事策略全面深入地进行微观探析。
四 底层叙事视角下,当代英国诗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整理法。首先,笔者大量收集国内底层叙事理论资料,进一步廓清其内涵外延,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和把握;搜集国内外当代诗歌的研究资料,掌握诗人创作的动向,在充分了解其底层叙事创作全景的前提下,勾勒出整体的研究框架。其次,采用底层叙事烛照下的文本解读法。最后,在底层叙事的学理框架下,采用相应的批评方法,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底层叙事作品进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