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与创新要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形态,它并不是把两者简单加起来,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让新媒体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度融合起来,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优化和促进作用,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领域之中,建立跨界连接,突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有机连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形态。
正确理解“互联网+”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进行创新性研究,必须首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在概念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共同的研究起点。
一 “互联网+”
比较早地提出“互联网+”概念的是2012年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发表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演讲,他认为“互联网+”即任何传统行业或服务被互联网改变,并产生新的格局。之后,李克强总理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5]李彦宏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认为,“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的一种结合的模式。[36]阿里研究院认为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37]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大力促进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38]
对于“互联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词义的角度看,“互联网+”的互联网可以是一种渠道、一种平台,抑或一种思维方式,如免费思维、跨界思维、共享思维、流量思维等,“+”是一种连接,包括政策的连接、技术的连接、人才的连接、服务的连接,从而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从哲学的角度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再一次证实并拓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展示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实现联系的无限可能性,创造发展的超时空性;它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并运用新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它满足人的主体性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从技术的角度看,“互联网+”突破技术主导型的1.0时代,是对“+互联网”的提升,它以互联网为媒介,但不拘泥于互联网,实现人联网、物联网、企联网、政联网等的高度融合,从而进入交互主导型、私人定制型的2.0时代、3.0时代,完成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华丽转身。
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是“互联网+”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指的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9]。“互联网+”当中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传统应用和传统服务都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并不是互联网和具体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跨界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和新的模式,呈现出“万物互联”的新生态。
二 “互联网+教育”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提出与颁布,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教育界也不例外。尤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多元化、个性化、优质、终身教育的需求与标准化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教育革命,从班级授课式、标准化教育走向灵活、多样、开放的终身个性化教育。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40]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就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
什么是“互联网+教育”呢?它并不是两者的简单连接或相加,此处的“+”不仅仅是“加”,而是“化”,同时“化”的不仅是教育之身,也包括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平台、模式、评价等。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了教育与互联网之间的流通、交互与渗透,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在互联网中的信息与价值的传递和共享。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互联网+教育”也在不断向“互联网+智慧教育”转变。尤其是2017年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发布了《智慧教育宣言》,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正由信息时代走向智慧时代,当今教育亟须以智慧时代创新、创意、创造特征进行重塑,重构为智慧教育[41]。
“互联网+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我国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互联网+教育”必须坚持四大原则。第一,育人为本。以信息化引领教育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教育的公平化,提高教育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融合创新。充分发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融入到融合、从融合到创新的新发展。第三,互联互通。为实现教育的全面系统化变革,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互通,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化。第四,引领发展。以教育的变革带动人才发展进而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形成教育的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合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正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来的科学命题。创新需要“土壤”,明晰“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可以为今后的“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打下基础。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与创新要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形态。既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开发网络教育平台、运用网络技术、实施网上网下互联互通,将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又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建立跨界连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形态。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受众的广泛性。“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人人参与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学习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学院派、研究派,而是真正实现大众化,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民族素养的提升。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教育者、传播者,实现主体、客体的相互转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互联网发展了人、塑造了人,更教育了人;它将所有人“网”在一个相互传播、相互沟通、相互教育、相互学习的天地里,实现教育的最广泛性。
二是场域的延展性。“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具有全时空性,它借助于网络平台、信息技术,推翻传统意义上的“围墙”,延展课堂边界、突破教学时空,实现沟通无极限。[42]它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它越来越倾向于参与体验式学习,打造沉浸式全息互动体验;它追求个性的差异化教育,以“大数据+推荐算法”助力于因材施教。它实现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线上环境与线下环境的完美结合。
三是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互联网+”条件下,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元宇宙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以往人们只拥有现实世界这一个生存空间,现在则分化出一个新的生存时空——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以其独特的本质属性为人类社会带来划时代性的变革,逐渐演化出人的虚拟存在方式,并具化为虚拟实践、虚拟交往、虚拟认识等,必须在虚拟世界中演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互联网+”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是教育形式的鲜活性。“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生动活泼的特性,可以缩短空洞枯燥的说教和强制性灌输的教育使大众产生的距离感,有利于形成“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局面。[43]它实现了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结合,形成主客体统一的“传递—接受”模式;它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以“情感共鸣”完成“知识传授”;它实现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个创新式教育,应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一是由“互联网+”所带来的外部创新,也就是运用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成果进行创新;二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产生的内部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内核与动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内部创新应是重点及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