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贈族叔衛軍儉》一首 南朝齊 王融

題解:王融與王儉同出於琅琊王氏,此詩贈答,主要歌頌王儉的功德。首章述蕭道成建齊稱帝,爲以下寫王儉輔佐之功鋪墊。二、三章寫君臣和諧,王儉有經天緯地之才,“齊摯等契,凌何邁禹”。四至七章讚王儉的德行功業、學問才能。八章寫齊高帝封王儉爲南昌縣公,“受策以出,出入勤王”。九章述王儉爲上京尹時的政績,“雋張愧稱,王趙慚名”。十章述其領國子祭酒、掌選吏部時事迹。十一至十五章,述其官開府儀同三司之事,君主再次發命,儉遂任職,“威德惟馨”,德兼古烈,“文整國容,武决廟算”。《南齊書·王儉傳》:“五年,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固讓。六年,重申前命。”劉躍進系此詩于永明初,細思詩“豈敢固之,王言再發”,當作於永明五——六年間(487—488)。此詩按時間順序,幾乎記録了永明六年之前王儉一生的功迹,讚美王儉之才德無雙。《南齊書》本傳:“從叔儉,初有儀同之授,融贈詩及書。儉甚奇憚之。笑謂人曰:‘穰侯印詎便可解?’”《文館詞林》原作“不器有德,有匪斯文”,今據《藝文類聚》卷三十一改爲“不器其德,有斐斯文”。此篇《藝文類聚》卷三一節引第一章16字,即引峻、鎮二韵;節引第六章24字,即引文、雲、紛三韵;節引第十三章16字,即引宣、山二韵;節引第十五章24字,即引貫、粲、旦三韵,題作“贈族衛軍詩”。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齊詩》卷二。

台曜澄華,鉉岳裁峻。[1]經天爲象,麗地作鎮。[2]龍潜九泉,鳳栖百仞。[3]濟弇高騰,乘箕遠振。[4](其一)

極睇金策,具覽瑶圖。[5]宏蹤漭邈,邃理睢盱。[6]聖機共軫,睿想同謨。[7]玄契寤語,幽契占苻。[8](其二)

軒迹方融,稽牧克輔。[9]天步初階,哲人翼主。[10]望古連規,追循叠矩。[11]齊摯等契,凌何邁禹。[12](其三)

桂萌已馥,玉生而温。[13]曰自志學,即此賓門。[14]身無擇行,口不棄言。[15]儔襟河隧,合量衢罇。[16](其四)

漸美中和[17],資心百姓。柔裕爲容,齊莊以敬。[18]仁則物安,義維己正。[19]冲泉[淵]如泉,鏡净如鏡。[20](其五)

不器有[其]〔一〕德,有匪[斐]〔二〕斯文。[21]質超瑚璉,才逸卿雲。[22]摇筆泉瀉,動咏霙紛。[23]渢乎不極,卓兮靡群。[24](其六)

君道知人,臣術勝務。[25]納揆飛聲,登庸緝譽。[26]明敭沉隱,賁發幽素。[27]九流載清,八政允樹。[28](其七)

帝曰欽哉[29],朕嘉乃良。滔滔江蠡,實紀炎方。[30]建兹赤社,俾侯南昌。[31]受策以出,出入勤王。[32](其八)

施之爲政,實尹上京。[33]期月而可,三年有成。[34]人莫愛力,物不廋情。[35]雋張愧稱,王趙惭名[36](其九)

息憩渠館,式静澤宫。[37]我求駿德,昭此困蒙。[38]儀形闊[闕]〔三〕里,木鐸淹中。[39]容上復禮,稷下還風。[40](其一〇)

帝略時康,皇途攸乂。[41]。乃命南昌,式補袞闕[42]。念損辭功,鳴謙讓伐[43]。豈敢固之[44],王言再發。(其一一)

於時春暮,日煥雲清[45]。前紀文物,後發聲明。[46]逶迤冕服,有鏘璁珩。[47]公其戾止,威德惟馨。[48](其一二)

德馨伊何,如蘭之宣。[49]貞筠柚箭,潤壁懷山。[50]有榮有茂,不悴不騫[51]。介兹景福,君子萬年。[52](其一三)

繇資律紀,望以韜傳。[53]宋翟空墨,周老徒玄。[54]一致或禀,百行無員。[55]永言古烈,公實兼旃。[56](其一四)

六樂畢該,五禮備員。[57]。七訓是敷,三英有粲。[58]文整國容,武决廟算。[59]唯旦唯公[60],唯公唯旦。(其一五)

【校勘】

〔一〕有,當是“其”字。

〔二〕匪,當是“斐”字。

〔三〕闊,當是“闕”字。

【注釋】

[1]台:古代官署名,尚書爲中臺,御史爲憲臺,謁者爲外臺,三者合稱“三臺”。曜:照耀,明亮。《詩·檜風·羔裘》:“日出有曜。”澄華:清澈的冰花。澄,水清澈不流動,《淮南子·説山》:“人莫鑒於沫雨,而鑒於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鉉:舉鼎的器具,狀如鉤,銅制,用以提鼎兩耳。鼎爲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故把鉉比作三公等重臣,稱鉉臺,以鉉代鼎,因以鉉臺稱宰相。潘岳《西征賦》:“納旌弓於鉉臺,贊庶績於帝室。”裁:估量,識别。《淮南子·主術》:“取民,則不裁其力。”峻:山高而陡。《尚書·五子之歌》:“峻宇雕墻。”

[2]經天:曆法術語。日月五星出於東方,没入西方,其中經過子午圈時天文學稱之爲上中天,古稱經天,又稱南中。古人有時將白晝看到金星過子午圈稱爲經天,又稱太白經天。《續漢書·天文志中》:“五年六月辛醜,太白晝見,經天。”麗:附著。《易·離》:“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作鎮:鎮守一方。張衡《西京賦》:“澶漫靡迤,作鎮於近。”潘岳《爲賈謐作贈陸機》:“藩嶽作鎮,輔我京室。”

[3]龍潜:陽氣潜藏,龍蛇蟄伏,喻帝王未即位。《易·乾》:“潜龍勿用,陽氣潜藏。”九泉:九淵,深淵。《列子·黄帝》:“鯢旋之潘爲淵,止水之潘爲淵,流水之潘爲淵,濫水之潘爲淵,沃水之潘爲淵,氿水之潘爲淵,雍水之潘爲淵,汧水之潘爲淵,肥水之潘爲淵,是爲九淵焉。”《晋書·皇甫謐傳》:“龍潜九泉,硜然執高。”鳳栖:鳳擇木而栖。百仞:八尺爲仞,形容極高或極深。《列子·湯問》:“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

[4]濟:渡。《詩·邶風·匏有苦葉》:“濟有深陟。”《楚辭·涉江》:“濟乎江湖。”弇:弇山。《穆天子傳》:“天子遂驅,升於弇山,乃紀名迹於弇山之石,而樹之槐。”《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行及弇中。”乘箕:乘箕尾。箕尾: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的箕宿與尾宿,也稱尾箕。《莊子·大宗師》:“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晋書·天文志上》:“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

[5]極睇:竭盡目力看,極力注視。《文心雕龍·諸子》:“覽華而食實,棄邪而采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金策:古代記載大事或帝王詔命的連編金簡。張衡《西京賦》:“帝有醉焉,乃爲金策,錫用此土。”瑶圖:圖籍,版圖。

[6]宏蹤:宏偉的蹤迹。漭邈:讀音mǎng miǎo,廣遠貌。漭,形容水廣闊無邊,宋玉《高唐賦》:“涉漭漭,馳蘋蘋。”邈:距離遥遠,時間久遠,《楚辭·九章·懷沙》:“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邃理:精深的道理。睢盱:讀音huī xū,渾樸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鴻荒樸略,厥狀睢盱。”

[7]聖:稱頌帝王之詞。機:念頭,心思。軫:古代車箱底部四周的横木,借指車。《考工記序》:“車軫四尺。”鄭玄注:“軫,輿後横木也。”睿想:皇帝的思慮,聖明的思想。謨:謀也,略也,計謀、策略。陸機《辯亡論下》:“遂獻宏謨。”《淮南子·脩務訓》:“周爰諮謨。”

[8]玄契:默契。寤語:相對而語。王褒《九懷·通路》:“假寐兮湣斯,誰可與兮寤語。”謝朓《游後園賦》:“藉宴私而游衍,時寤語而逍遥。”苻:草名。《爾雅·釋草》:“苻,鬼目。”通“符”,符契,占苻,類似占卜之法。《史晨鄉孔廟後碑》:“即上尚書,參以苻驗。”

[9]軒迹:帝王車行之迹。稽:考核。牧:治民,古時治民之官。《尚書·立政》:“宅乃牧。”鄭玄注:“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克:能。

[10]初階:剛開始升入。王充《論衡·命禄》:“明如匡穉圭,深如鮑子都,初階甲乙之科,遷轉至郎、博士。”階:憑藉。《漢書·异姓諸侯王表》:“漢亡尺土之階,繇一劍之任,五載而成帝業。”哲人:才智卓越之人。

[11]望古:仰慕古代。連規、叠矩,指古代豐繁的禮儀規矩。《三國志·蜀書·郤正傳》:“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動若重規,静若迭矩。”

[12]摯:伊尹,伊姓,名摯,小名阿衡,商初賢相,歷仕五代君主五十餘年,功業顯著。契,讀音xiè,一作卨,子姓,帝嚳之子,帝堯异母弟,堯時司徒,商族部落的祖先,商湯的先祖。帝嚳封其於商丘主管火正,即後世所稱的“閼伯”“火神”。何:蕭何,秦末輔佐劉邦成就帝業,拜相。禹:姓姒,名文命,夏朝第一個君主,因治洪水之功,受舜禪讓而爲帝。

[13]桂萌:桂花始開。馥:氣味芬芳。温:温潤圓滑。

[14]志學:古指男子十五歲。《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賓門:薦引賢才的機構。《尚書·舜典》:“賓於四門,四門穆穆。”

[15]身無擇行:做出的事無須選擇,形容做事很正確。口不棄言:不背棄前言,表示講信用。曹植《洛神賦》:“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資治通鑒》卷一零二記載苻堅對王猛説:“匹夫猶不棄言,况萬乘乎?”

[16]儔襟:喻二人合作密切。儔,伴侶;同輩。襟,古代指衣的交領。衢罇:亦作衢尊、衢樽,在通衢設酒供人自飲,喻仁政。《淮南子·繆稱訓》:“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致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17]中和: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乖戾。《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8]柔裕:柔和寬裕。《易·復》:“柔裕其剛。”齊莊:嚴肅誠敬。

[19]仁:儒家主張的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相互親愛。《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事之宜,正義。《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20]冲:空虚。《老子》:“大盈若冲,其用不窮。”鏡净如鏡:形容非常明鑒事理。

[21]不器:不局限於某一點,後用以稱讚人的全才。《禮記·學記》:“大道不器。”鄭玄注:“謂聖人之道,不如器施於一物。”《論語·爲政》:“君子不器。”何晏集解引包咸注:“器者各周其用,無所不施。”斯文:此類禮樂制度。《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22]瑚璉:宗廟禮器,用經比喻治國安邦的賢才,或指國家寶貴的人才。《論語·公治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質超瑚璉:比喻王儉勝於子貢。卿雲:司馬相如,字長卿;揚雄,字子雲。

[23]摇筆:動筆,指作文。《論衡·程材》:“文吏摇筆,考迹民事。”泉瀉:形容文思敏捷流暢。動咏霙紛:指其聲韵婉轉,富有感染力。

[24]渢乎:擬聲詞,樂聲宛轉悠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爲之歌《魏》,曰:‘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杜預注:“渢渢,中庸之聲。”靡群:獨超衆類。

[25]君道:爲君之道,帝王治國治民的理念與方法或統治權術,核心乃儒家宣導的“仁政”與“仁義”。臣術:爲臣的方法或臣子的權術。《管子·明法》:“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所謂亂國者,臣術勝也。”

[26]納揆:選任百官。《尚書·舜典》:“納於百揆,百揆時叙。”《宋書·因幸·徐爰傳》:“神宗始於俾義,上日兆於納揆。”飛聲:揚名於外。登庸:選拔任用。《尚書·堯典》:“帝曰:疇諮若時登庸。”緝譽:彙集聲譽。

[27]明敭:公開宣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提而論,是自明敭主上之過。”又有舉用、選拔之义。《梁書·處士·庚、庾詵傳》:“明敭振滯,爲政所先;旌賢求士,夢佇斯急。”沉隱:沉没隱藏,指隱遁者或默默無聞之士。賁發:像火一樣噴發出來照亮世界。賁,六十四卦之一,離下艮上。《易·賁》:“山下有火,賁。”幽素:清幽;恬淡質樸,此指處士。

[28]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横家、雜家、農家等九家學術流派的總稱。載清:清晰,不混。載,語助詞。八政:國家施政的八個方面。《尚書·洪範》:“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29]欽:恭敬。《尚書·堯典》:“帝曰:欽哉!”

[30]江蠡:長江與彭蠡,泛指江河。《尚書·禹貢》:“東匯澤爲彭蠡。”炎方:南方炎熱地區。

[31]赤社:赤色的社土,古天子封土立社,以五色土象徵四方及中央。赤色指南方,因以赤社分賜南方諸侯,立社建國。《史記·三王世家》:“於戲,小子胥,受兹赤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南土,世爲漢藩輔。”俾侯:封侯。《詩·魯頌·閟宫》:“乃命魯公,俾侯於東。”南昌:南方昌盛。

[32]受策:接受皇帝之命令。出入:進出,朝廷内外。《漢書·梁孝王武傳》:“梁之侍中、郎、謁者,著引藉出入天子門。”勤王:盡力于王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晋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

[33]爲政:治理國家,執掌國政。《詩·小雅·節南山》:“不自爲政,卒勞百姓。”上京:上等都城。

[34]期月:亦作朞月,整月。《禮記·中庸》:“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而守也。”有成:成功。《論語·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也,三年有成。”

[35]愛力:愛惜人力物力。廋情:因情而廋。

[36]雋張、王趙:姓氏,皆指人,具体姓名待考。

[37]渠館:國子學所在地。澤宫:選拔人才之處。《周禮·夏官·司弓矢》:“澤共射椹質之弓矢。”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澤,澤宫也,所以習射選士之處也。”

[38]駿德:高尚德操之人。困蒙:身處困境蒙昧之人。《易·蒙》:“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39]儀形:典範,楷模。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厲聖;儀形在昔,予聞子命。”闕里:孔子故里,孔子曾在此講學授徒。在今曲阜孔廟東牆外。因有兩石闕,故名。木鐸:以木爲舌的大鈴,銅質。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巡行振鳴,以引起衆人注意。《周禮·天官·小宰》:“徇以木鐸。”喻宣揚教化之人。《論語·八佾》:“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淹中: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漢書·藝文志》:“《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指儒家學術中心。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于時淹中、稷下之生,金華、石渠之士,莫不過衢樽而挹多少,見鬥極而曉西東。”

[40]復禮:恢復禮儀。《左傳·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論語·顔淵》:“克己復禮,爲仁。”稷下:戰國齊的國都臨淄稷門附近。此指稷下學宫,是當時養士之風的一個縮影。遺風:餘風,餘音,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風教。《楚辭·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

[41]時康:時世太平。王粲《無射鐘銘》:“休徵時序,人説時康。”攸:所。《易·坤》:“君子有攸往。”乂:治理,安定。《尚書·堯典》:“有能俾乂。”

[42]袞闕:帝王職事的缺失。出自《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蔡邕《胡公碑》:“弘綱既整,袞闕以補。”

[43]鳴謙:謙德表著於外,出自《易·謙》:“鳴謙,貞吉。”王弼注:“鳴者,聲名聞之謂也。得位居中,謙而正焉。”形容態度謙恭。徐陵《勸進元帝表》:“出震等於勳華,鳴謙同於旦奭。”伐:自誇。《論語·公冶長》:“願無伐善,無施勞。”

[44]固:堅定;堅持。《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

[45]煥:光明,光亮。《論語·泰伯》:“煥乎,其有文章!”

[46]文物:禮樂制度。聲明:聲音與光彩,借指禮教文明。《左傳·桓公二年》:“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隆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文物共葳蕤,聲明且葱蒨。”

[47]逶迤,讀音wēi yí,亦作逶迆,逶蛇,舒展自如貌。《楚辭·遠游》:“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逶蛇。”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服,舉行重大儀式所穿,服飾隨事而异。《禮記·雜記》:“復,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鏘:形容撞擊金屬器物的聲音。璁珩,讀音cōng háng,玉佩。許善心《奉和冬至乾陽殿受朝應詔》:“森森羅陛衛,噦噦鏘璁珩。”

[48]戾止:到來。《詩經·周頌·有瞽》:“我客戾止,永觀厥成。”威德惟馨:真正散發香氣的是威德。惟,是。馨,散發的香氣。

[49]伊何:如何,怎樣。《詩·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實維伊何?”宣:發瀉,發散。

[50]貞筠:竹,此喻賢貞節操。懷山:包圍山陵。《史記·夏本紀》:“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51]悴:衰弱;憔悴。騫:虧損。《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52]介:因。《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景福:洪福;大福。《詩·周頌·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君子萬年:君子長壽萬歲。《詩·大雅·既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53]繇,讀音yáo,力役,通“徭”。《淮南子·精神訓》:“繇者揭钁,負籠土。”韜傳:用兵謀略之書傳。

[54]宋翟:指墨子,名翟,春秋戰國時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周老: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無爲而治。

[55]禀:禀承,遵循;奉行。百行:各種品行、德行。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無員:無固定名額。《漢書·百官公卿表》:“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

[56]永言:長言,吟咏。《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古烈:先賢。兼旃:兼之。旃,猶“之”,《左傳·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詩·唐風·采苓》:“舍旃。舍旃。”鄭玄箋:“旃之言焉也。舍之焉,舍之焉。”

[57]六樂:六歌、六舞。《周禮·大司樂》所載的《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畢該:都完備。該,通“賅”。五禮:指吉、凶、軍、賓、嘉五禮。備員:齊足人數。

[58]七訓:楊修《七訓》。敷:施加,給予,引申爲傳布。《詩·商頌·長髮》:“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三英:三位英才。任昉《九日侍宴樂游苑詩》:“共貫沿五勝,獨道邁三英。”

[59]國容:國家的禮制儀節。《司馬法·天子之義》:“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廟算:廟堂的策劃。自夏代開始,凡國家遇戰事,須告於祖廟,議於廟堂。《孫子·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60]旦:指武公之弟姬旦,輔佐周武王伐紂,製禮作樂,對周王朝貢獻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