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點校説明

此次整理《文館詞林》,以日本古典研究會昭和四十四年影印本爲底本,該本是目前所收《文館詞林》最全者,亦是最善本,共30卷。在整理過程中,以世代爲先後,各篇作品題下皆標明所屬朝代與作者姓名,如“《漢武帝欲伐匈奴詔》一首 漢 武帝”“《宋武帝即位改元大赦詔》一首 宋 傅亮”,等等。舉凡見於其他文獻記載者,皆予以參校,并指出其中存在的文字差異。同時,參考羅國威本。羅本於篇題校記中對《文館詞林》所收文章的存佚與見載情況有所說明。此次整理,皆重新核實,發現也有一些文章誤檢或失檢的問題,皆予以更正。同時,羅本標點亦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此番整理對原文的標點反覆斟酌,以期做得更好。

對《文館詞林》所收篇章進行題解與注釋,篇章有異文的部分以“校勘”形式見出,題解是對每一篇文章作者與大旨的說明,盡量考訂出每篇的創作背景與時間,如卷668《西晋武帝改元大赦詔》一首,《晋書》載“咸寧元年春正月戊午朔,大赦,改元”,知事在咸寧元年(275)。卷667《西晋惠帝玄象失度大赦詔》一首,《晋書》載“永寧元年春正月乙丑,趙王倫篡帝位”,夏四月惠帝復位,改元永寧元年,八月,“大赦。戊辰,原徙邊者。”詔當作於此時。這點詳見看各篇之題解。注釋部分盡量考求文字準確意義,并舉例證予以說明。校勘部分是與其他文獻對勘,發現有異文處輒加以說明。對於《文館詞林》中原有殘文,若有其他文獻所載者,適可與之校補以成完篇,則補入,且在題解中作說明;若只存題目或大部分殘闕者,則以題解或按語說明之,并不補錄。

此次整理,一依鈔本原貌。对于避讳字、俗字、古体字等,皆改为通用字,以便讀者。異體字則以《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二〇〇一年版)爲準加以統一。避諱字,視注釋需要而點明,并在原文以方括號寫出。如,“代”“時”本作“世”,“人”本作“名”,“泉”本作“淵”,“乂”“化”“太”“理”本作“治”等。异體字如“總”與“縂”,“修”與“脩”,“舡”與“船”,“珎”與“珍”,“慙”與“慚”,“欎”與“鬱”,“”與“參”,“無”與“亡”,“賛”同“贊”,“緍”同“緡”等,《校注》不一一説明。至於抄書者避本朝諱而闕字者,則予以補充,并加方括號,如“王充”,當爲“王[世]充”,“虞南”,當爲“虞[世]南”。抄書者爲簡便,凡兩字相連者,輒省寫後一字,此次一一補齊,如後漢劉珍《東巡頌》“蒼虯瞿瞿”、“觀多禮之彬彬”等。武則天時因避其名諱所造異體字,這次整理時皆予以改正,如“天”原作“”,“日”原作“”,“正”原作“”,“年”原作“”,“月”原作“”,具體可參相關篇目之校勘。具體而言,有以下六種情況。

1.篇題更正者

如卷668《魏高貴鄉公改元大赦詔》一首,《文館詞林》卷首目錄作《魏元帝改元大赦詔》,篇題作《魏文帝改元大赦詔》,詔文有“三祖神武聖德,應天受祚,齊王嗣位,肆行非度”之語,當指嘉平六年(254)曹髦即位改元事,作者當爲高貴鄉公曹髦,高貴鄉公曹髦,字彦士,魏文帝之孫。嚴可均據《三國志》及《粵雅堂叢書》本所載,輯入《全三國文》卷一一高貴鄉公文中,題爲《改元大赦詔》,故篇題當爲《魏高貴鄉公改元大赦詔》。卷670《魏高貴鄉公大赦詔一首》,作者張華,詔曰,“幸賴先相國晋王匡濟之勳”,又曰,“相國晋王嗣業承緒,繼明炤於四方”。案《晋書》載:“(甘露三年)夏五月,命大將軍司馬文王爲相國,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錫,文王前後九讓乃止。”[1]“(甘露五年)夏四月,詔有司率遵前命,復進大將軍司馬文王位爲相國,封晋公,加九錫。”[2]本年五月乙丑,高貴鄉公卒。司馬文王即司馬昭,終高貴鄉公在位期間,司馬昭都未接受晋公之封,遑論晋王。且魏高貴鄉公薨後,魏陳留王即位,景元元年(260)六月、二年(261)八月、四年(263)二月與十月,陳留王連進司馬昭之位爲相國、晋公,而司馬昭固辭不受。至咸熙元年(264),“乙卯,進晋公爵爲王……癸未,追命舞陽宣文侯爲晋宣王,舞陽忠侯爲晋景王”,此時,司馬昭及父祖均得封晋王。“(咸熙二年)秋八月辛卯,相國晋王薨。壬辰,晋太子炎紹封襲位。”[3]是與詔書“先相國晋王”與“晋王”之謂相符合。又該年“九月乙未,大赦”[4]。詔中先相國晋王是指司馬昭,晋王是指司馬炎,此詔是陳留王末年司馬炎執政時所頒,約咸熙二年(265)九月乙未。題當作《魏陳留王大赦詔一首》。

2.殘篇篇題的確定

卷347所收闕題,“抗紫津,濟小沃,曆高闕,出雞鹿。峙天街,絶地垠。掩薄比[鞮],□彼姑溷。……”當爲東漢崔骃《竇將軍北征頌》。羅本“比題”當作“比鞮”,與《後漢書·竇憲傳》所載“遂臨私渠比鞮海”同。

3.作者歸屬問題

卷662《後魏節閔帝伐爾朱文暢等詔》一首,作者爲魏收。又,《齊明帝北伐篡嚴詔》一首,作者爲徐孝嗣。卷670《西晋武帝赦詔》一首,作者爲張華。《梁武帝恩赦詔》三首,作者爲沈約。卷695《梁武帝除東昏制令》一首,作者爲沈約。諸如此類,《文館詞林》抄者皆注有作者,不一一列舉。而羅本對此類文章,皆署兩名作者,實際上,此類文章乃當朝皇帝命人草詔,署名當歸所草者,此次整理,全部只署一人。

4.標點問題

卷346後魏高允《南巡頌并序》“皇太子撫軍,二宮之官,率職而從”,羅本“撫軍”不斷句,與“二宫”聯成一句,不妥,當改。卷662《答淮南王安諫伐越詔》一首,“皇帝問淮南王:使中大夫王[玉]上書言事,聞之”,中大夫乃官職,掌奉使京城及諸國,羅本“言事”不斷,與“聞之”聯成一句,不妥,當斷句。舉凡書名與詩篇名者一律加上書名號,如卷152西晋左思《悼離贈妹》二首,其二“何以爲誡,申以《詩》《書》”“《燕燕》之詩,佇立以泣”,宋謝靈運《贈安成》一首,“《棠棣》隆親,《頍弁》鑒情”,羅本皆未加書名號,如此者不一一列舉,詳見本書校注。

5.重復與存疑者

整理中,發現一些内容重復的篇章,亦有說明,如卷662《後周武帝伐北齊詔》二首之第二首從開頭“制詔:夫樹之以君”至“我之率土,咸”而止,而卷507所載《後周武帝伐北齊詔》一首恰好以“求倳刃”開頭,此兩篇當在同一卷内,《文館詞林》所錄不當有重復者,很有可能是錯卷原因導致。卷665《宋孝武帝躬耕千畝大赦詔》除最後兩句,其餘與卷670《宋孝武帝大赦詔》完全相同;又卷665宋孝武帝《藉田大赦詔》自開頭至“文武賜位一等”,悉同卷667《宋文帝嘉禾秀京師大赦詔》;卷668沈約《梁武帝改元大赦詔》第二詔自“門下”至“可大赦天下”一段文字,與卷670《梁武帝恩赦詔》三首之第二詔前半文字相同;卷665所錄《後魏孝文帝祭圓丘大赦詔》一首與卷670所錄《後魏孝文帝大赦詔》一首,當系同一詔書,二者只當存一,這些在題解中皆有說明。卷613所錄《唐太宗施行遺教經勅》一首,屬於“勅”類,卷507、卷662至卷670所錄乃詔類文體,此篇入卷613頗不類。依《文館詞林》編篡體例,當放入卷690或其後的勅類文中。卷669《宋順帝誅崔惠景大赦詔》一首,《文館詞林》署名宋順帝,然考《南齊書》與《南史》,崔慧景被誅於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四月,知此詔非宋順帝之作。嚴可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之《全梁文》卷二六,題爲《大赦詔》,署名沈約,或有可能。

6.字詞的更正

卷152《贈王胄》一首,“謂之輿之”,羅本作“謂之與之”,細核原本,“與”字當作“輿”。“臏足乘轖”,當作“臏足乘輜”。卷457《郢州都督蕭子昭碑銘》一首,“自家形國”,羅本作“白家形國”,核底本,當以“自”爲是。卷662《西晋武帝答杜預征吳節度詔》一首,“用能尊主立勳”之“勳”,羅本作“動”,而底本當是抄者因形近而誤,我們整理改作“勳”。《東晋安帝征劉毅詔》一首,“賴宰輔藏疾”之“藏”,羅本與底本爲“箴”,當作“藏”;“同惡相濟”之“相”,羅本作“想”,底本亦作“想”,當以“相”爲是。“仰緣皇期[克]終之美”,“克”字羅本闕,據底本補入。類似情況之闕字,在此次整理中,用方括號標出。對於衍字,則用圓括號,如卷457《江州都督庾冰碑銘》一首,不就(博士),博士二字乃衍文。如此等等,在整理過程中皆有說明,具體詳見書稿正文。

7.所用底本及校勘本:

底本: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昭和四十四年(1969),日本古典研究會印行。校勘本:

《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

《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點校本。

《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點校本。

《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點校本。

《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點校本。

《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點校本。

《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點校本。

《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本。

《(宋本)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本。

《初學記》,中華書局2004年點校本。

《北堂書鈔》,光緒十四年孔廣陶刊本。

《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商務影宋本。

《文苑英华》,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商務影宋本。

《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初编》影明汪道昆刻三十卷本。

《金石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影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2017年影印本。

《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本。

《唐大詔令集》,中華書局2008年本。

《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逯欽立校註本。

《陸士龍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明刻本。

《江文通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明刻本。

由於時間倉促,而本人能力與學識有限,在整理過程中,遺漏與謬誤處,歡迎專家讀者予以指正。


[1] (晋)陳壽:《三國志》卷4,中華書局,1964,第141頁。

[2] (晋)陳壽:《三國志》卷4,中華書局,1964,第143頁。

[3] (晋)陳壽:《三國志》卷4,中華書局,1964,第153頁。

[4] (晋)陳壽:《三國志》卷4,中華書局,1964,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