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列国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芬兰

芬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inland)简称芬兰,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芬兰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有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

芬兰波尔沃小镇

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冰河末期,芬兰人的祖先从波罗的海的南部和东南部迁居至此。[20]这一时期的居民使用石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芬兰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农业生产,但狩猎和捕鱼仍然是当地居民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公元前1300年,芬兰境内的居民开始制造青铜器具。在铁器时代,芬兰南部的人口快速增长,他们与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居民交流频繁。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芬兰境内有维京人的聚落,但维京人曾通过贸易或劫掠与芬兰先民接触。

芬兰共和国首任总理卡罗·尤霍·斯塔尔伯格

芬兰国家博物馆

直到公元12世纪左右,芬兰仍处于原始公社阶段。瑞典人曾于12世纪初试图占领芬兰,迫使信奉多神教的芬兰先民皈依天主教,臣服于瑞典国王。从13世纪始,芬兰逐渐融入了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圈。1249年,天主教多明我会(Dominican Order)传入芬兰并产生了重大影响。1293年,第三次瑞典十字军控制了西卡累利阿(Western Karelia),西卡累利阿因此归于西方文化圈,而东卡累利阿由于被诺夫哥罗德控制,在文化上逐渐转向俄罗斯和东正教。

12—14世纪,瑞典和诺夫哥罗德发生了多次冲突,冲突各方于1323年签订了《诺特伯格条约》(Treaty of Nöteborg),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界线也随着该条约的签订而定于芬兰的东界。

在中世纪时期,芬兰发展缓慢,城市化程度非常低。芬兰南部和波的尼亚湾沿岸只有一些以农业为生的芬兰先民定居于此,其他地区分布着以渔猎和小规模农耕为主的萨米人。12—13世纪,大量的瑞典人移民至芬兰南部和西北部。在奥兰群岛及奥兰群岛和图尔库(Turku)之间的群岛中,瑞典语广泛流行,并成为那一时期芬兰其他地区上层阶级所使用的语言。1362年,来自芬兰的代表获邀参加瑞典国王的选举,这一事件常被认为是芬兰融入瑞典王国的表现,代表着芬兰接受了瑞典的统治。

1389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Margaret Ⅰ,1375—1412年在位)将瑞典、丹麦、挪威三个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之后又成立了卡尔马联盟,丹麦女王成为瑞典的君主,芬兰的总督由丹麦统治者进行委任。芬兰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人口不断增长,从而进入相对富裕的时期。1523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恢复独立,瑞典建立了瓦萨王朝,重新恢复对芬兰的统治。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Gustavus Ⅰ,1523—1560年在位)于1550年建立了赫尔辛弗斯(Helsingfors)——即后来的赫尔辛基,但自建立后两个世纪以来,赫尔辛弗斯仍然只是个渔村,发展速度缓慢。

16世纪,由于瑞典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常年的征战使芬兰人饱受战争带来的征兵、重税和军队的骚扰,从而引发了1596—1597年欧斯特博腾尼亚(Ostrobothnia)、北塔瓦西亚(Northern Tavastia)和萨沃(Savo)地区的农民起义,起义因瑞典的血腥镇压而结束,芬兰史称这场起义为“棒民暴动”(Cudgel War)。

自16世纪中叶起,瑞典开始和俄国、丹麦、德意志、波兰争夺波罗的海霸权,芬兰沦为战场,长期陷于战乱之中。1630年,瑞典和芬兰联合军队进入德意志,参加三十年战争,芬兰提供了多达三分之一的兵力。

在大北方战争(也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Great Northern War,1700—1721年)时期,俄国军队战胜了瑞典军队,瑞典被迫与俄国进行不平等的和谈。瑞典和俄国于1721年签订了《尼斯塔德条约》(Treaty of Nystad),瑞典将爱沙尼亚(Estonia)、利沃尼亚(Livonia)、英格里亚(Ingria)和芬兰东南部割让给俄国,芬兰史将之称为“大仇恨时期”(Great Hate)。1741年,瑞典对俄国发动复仇战争,俄军再创瑞芬联军,占领了芬兰的大部分土地。战争各方于1743年签订了《奥布条约》(Treaty of Åbo),俄国获得了芬兰居密河(Kymi River)以东广大土地,芬兰史将之称为“小仇恨时期”(Lesser Hate)。

1808年,俄国迫使瑞典参加反英同盟未遂,对瑞典发动讨伐战争,瑞典再次战败,双方于1809年签订了《弗雷德里克斯姆条约》(Treaty of Fredrikshamn),芬兰残余部分悉数被俄国吞并,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称为芬兰大公国(Grand Duchy of Finland),沙皇兼任芬兰大公,芬兰因此结束了长达约6个世纪的瑞典统治,开始被俄国统治,但拥有自治权利。在自治背景下,芬兰完善了自身的管理和制度,促进了芬兰文化的复兴,芬兰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推动了芬兰民族主义的发展。

1835年,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出版,这是一部把芬兰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和神话故事汇集起来的民族史诗,记录了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圣女玛丽亚生下卡累利阿王为止芬兰人世世代代的业绩。[21]这部作品激发了使芬兰走向独立的民族情绪。

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使用瑞典语的芬兰上层阶级刻意发扬芬兰文化和语言有关,芬兰上层阶级以此为手段唤醒民族意识,使之成为国族建构的支柱,建立起芬兰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的集体认同。1863年,芬兰语被允许在行政事务中使用。芬兰语于1892年获得了与瑞典语相等的官方语言地位。在此背景下,芬兰民族主义逐步高涨,直到最终摆脱俄国统治走向独立。

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发生后不久,芬兰代表于1917年末前往彼得格勒接受苏联人民委员会承认芬兰共和国主权独立的决议书。[22]同年12月6日,芬兰宣布独立,建立了共和制度,这一天成为芬兰的国庆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承认芬兰为主权国家。

由于芬兰国内政治派别的分歧,导致芬兰于1918年1—5月陷入了一场内战。参战的一方是反社会主义的白军(White Army),另一方则是主要由工人运动的激进工人分子组成的红卫队(Red Guard)。白军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在内战中逐渐取得胜利。白军被迫同意接受德国黑森亲王腓特烈·卡尔(Frederick Karl)为芬兰国王,是为瓦伊诺一世(Väinö 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在芬兰的影响力也因此突然中止,腓特烈·卡尔于当年12月14日宣布放弃继承芬兰王位,芬兰重新成为一个共和国,卡罗·尤霍·斯塔尔伯格(Kaarlo Juho Ståhlberg)于1919年当选为共和国首任总理。

新共和国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奥兰群岛分离问题,由于该群岛多数居民说瑞典语,且希望回归瑞典,但芬兰政府对这一要求予以拒绝,仅同意给予奥兰群岛自治地位。但是,奥兰群岛居民对此不满意。在国际联盟的参与下,最终奥兰群岛成为芬兰下辖的自治省,芬兰保障奥兰群岛居民使用瑞典语的权利,并保留他们的文化传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于1939年发动了苏芬战争,芬兰被迫割地。此后,芬兰在1941年加入德国阵营,参加了对苏联的战争。二战结束后,芬兰成为战败国,主权和外交长期受制于苏联。

在此背景下,为了加强地区合作,芬兰则于1955年正式加入北欧理事会,并于1961年3月成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联系国。1986年,芬兰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由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削弱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影响力,加之英国和丹麦于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退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其余成员国也分别于1972—1973年间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订协定,组成了欧洲自由贸易区。芬兰也于1972年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协定,成为欧洲自由贸易区的一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芬兰的影响减弱。此时芬兰由于解除了对贸易的管制,国内出现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芬兰于1992年3月申请加入欧共体,正式谈判始于1993年2月。鉴于芬兰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关系,欧共体在谈判中给予了芬兰一些让步。1994年,欧洲议会同意芬兰加入欧盟,芬兰随即就加入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赞成加入欧盟的比例达到了56.9%。[23]

自1995年1月1日起,芬兰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国家。共同的货币政策为芬兰带来了更加稳定的市场,推动了芬兰经济的发展。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芬兰出口总额的59%为欧盟内部贸易,进口总额的70%来自欧盟成员国。[24]2001年3月25日,芬兰正式成为申根国家。在第9届欧洲议会705个席位中,芬兰拥有13个席位。

芬兰总面积约33.8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约554万(截至2021年11月)[25]。芬兰主体民族为芬兰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3%。[26]芬兰的官方语言是芬兰语和瑞典语,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