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全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地理学年表:公元前25—前11世纪

第一节 地理学年表:中国

·中国出现后来被冠名“大禹治水”的大规模的、以水文要素和地貌要素为核心的地理工程。具有鲜明的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和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意识。

·中国黄河流域在公元前9世纪出现水利工程意义的堤防工程。具有鲜明的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和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意识。

·中国黄河流域在战国时期是堤防工程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具有鲜明的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地理环境分异性意识和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意识。

·中国黄河流域在秦汉时期是堤防工程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完成了黄河的系统堤防工程。具有鲜明的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地理环境分异性意识、地理环境尺度性意识和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意识。

·中国形成完整的六十干支表。掌握地理环境周期过程性规律,属于时间地理学知识。

·中国江苏南部及上海地区建设海塘地理工程。

·中国粟的栽培及其技术已从黄河流域传播到云南省剑川地区。

·中国出现晴、雨、日出、阴云蔽日、阴、云、雨、雪、雹、雷、雾、霾、风向、风的大小、天气预报、气象日变化、气象旬变化等气象气候方面的地理知识。

·中国出现“以水平地”进行水平测量和“以绳测垂”进行垂直测量等成熟测量知识。

·中国夏朝(前2070年至前1600年)形成以帝丘、阳城为中心的人文地理格局。

·中国夏朝出现“四海观”即东方观。是夏朝向往东部滨海地区,着力于自西向东发展的观念。

·中国箕子率数千人赴朝鲜,向朝鲜传播科学技术。为重要文化地理现象。

·中国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与中原交往。

·中国栽培稻分布界线达北纬35°15'。

·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种植小麦。种植业和渔猎业并存。

·中国商朝(前1600—前1046年)形成以殷墟、朝歌为首都的地理格局。

·中国出现40个以上方国边疆地理知识。

·中国出现包括邦、土、田、石、井、泉、水、川、州、邑、丘、麓、鄙、国等地理专名在内的500个以上地名和水文、地貌、领土、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地理知识。

·中国出现打井、灌溉、河流整治、防洪与排涝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水文地理和农业地理知识。

·中国开始出现以“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和生活形式为特征的人地关系态势。

·中国在公元前1217年有连续10天的天气记录。

·中国在战国末期开始使用作为哲学的重要概念的“理”。理一般指事物的特殊规律,与代表事物的普遍规律的“道”相区别。

·中国在夏代开始使用干支纪日法。干支为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具有时间地理方面的时间地理学知识。

·中国二里头遗址、二里岗遗址和殷墟遗址等已有关于城市布局、职能分区等城市地理方面的地理学知识。

·中国在商周时期已出现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取代的现象。

·“中国”概念出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中国”当时指西周王朝的京师或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京畿”。“中国”所指的区域的范围后来不断扩大。其含义主要有“国中”“京师”“帝王都城之地”“夏”“中华”“春秋齐、宋之地”“战国时关东六国”“三国时魏国”等地理范围意义、民族意义和文化意义。直接与统一的政权相联系的国体意义的“中国”概念及其术语出现晚。至1689年开始出现与使用具有国体意义的“中国”概念及其术语(但尚无汉语术语),1842年开始出现和使用具有国体意义的“中国”概念的汉语术语。

·中国《诗经》记述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格局。汉民族的奴隶社会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部,其他广大地区是牧畜民族的氏族社会。

·中国殷商约在公元前13世纪开始使用阴阳历。具有时间地理方面的时间地理学知识。

·中国西周颁布《伐崇令》。为中国最早的地理环境保护法令。

·中国甲骨文中有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这是以商为中心的方位观念。

·中国殷商时期的人口清查统计已制度化和定期化。

·中国西周时期形成以镐京和洛邑为都的地理格局。

·中国《竹年纪书》记载连年旱灾。

·中国已有“旬”的概念。具有时间地理方面的时间地理学知识。

·中国云南省沧源地区的岩画,反映当时人群的综合地理实况和地理观念。

·中国使用测量风向仪器“相风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