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教考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0章 采访(2)

“啊,桌上这么多书?他看得完吗?”

梁晓萍下意识问道。

崔佳楠解释,“苏亦是研究生,而且,不是一般的研究生,他现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写论文,所以,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我听他们说,整个阅览室就是他的资料库。甚至,经常去图书馆书库看书,一待就是一天。”

“直接去书库看书?”

“嗯,他们是研究生,有这个权利,我们北大对于研究生还是很优待的。”

了解情况之后,汪忠勉就开始拿着相机寻找角度。

腾挪好一会,才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角度,终于从正面上捕捉到苏亦低头沉思的模样。

咔嚓!

快门的声响。

还是惊动了苏亦。

他一抬头,就见到一个老头扎着马步,站在前面拿着相机,正怼着他呢。

还没等他说话,就见到朝着挥手的崔佳楠,以及站在她旁边的杨长明,还有另外一个陌生的姑娘。

“啥情况?哥们儿,被偷拍了?”

随即,他就意识到不对。

这年头,相机可是稀罕物,没事干谁会偷拍他,更不要说,还有崔佳楠以及杨长明,估计又有采访任务了吧。

然后,等着崔佳楠上前,介绍着汪忠勉以及梁晓萍的来历,苏亦还是有些意外。

中青报也来人了?

看来自己的名声还真的出圈了!

既然采访,就没有办法在阅览室。

然而,现在是白天,二楼教研室,有老师办公,不合适。

这个时候,崔佳楠道,“要不,去我们校刊记者站吧。”

苏亦有些迟疑,一来一去,还挺耽搁时间,书还没看完,同样他也担心去记者站容易被围观。

汪忠勉人老成精,见苏亦犹豫,立即提议道,“不用那么麻烦,其实到前面的草坪,咱们聊一聊就行。”

这个提议不错。

于是,一行五人就移步到文史楼前面的草坪,众人席地而坐,开始闲聊。

通过北大校刊的采访稿以及路上跟崔佳楠、杨长明的聊天,苏亦的情况,汪忠勉也了解得七七八八。

然而,他们中青报的报道,需要更加深入,不能流于表面。

因此,他打算进行深入发掘。

“你才15岁,就靠自学成功考取北大研究生,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吗?”

一来就这么直接吗?

苏亦错愕,但还是回答道,“不算吧,我也挺努力的。我启蒙背诵《千字文》的时候,奶奶就要求非常严格。”

“严格到什么程度?”

“就是古代私塾那一套啊,不会背,奶奶就用戒尺打手掌心。因此,小的时候,《千字文》《龙文鞭影》必须会背熟。再大些,就要背《孝经》《诗经》《论语》《孟子》等等。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要读《礼记》《左传》了。甚至要读《资治通鉴》以及朱子《小学》,还要用红笔点读。所以,我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背书中度过的,很羡慕可以随意玩耍的同龄人。”

众人恍然!

汪忠勉说,“看来,天才的背后,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啊。”

苏亦笑,“哪有什么天才,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就是侥幸而已。”

崔佳楠跟杨长明对视一眼,有些尴尬。

他们上一次采访的时候,显然忽略了这个部分了。

实际上,也不是他们忽略,而是苏亦特意多说一些。他也不想中青报真的把他打造成为一个少年天才,所以爱迪生古早的毒鸡汤都被他搬出来了。

汪忠勉对于他的话很是认同,连忙点头,还说要把他这话给记下来。苏亦连忙说,“这不是我说的,是美国爱迪生的名言。”

然后,汪忠勉又顺着爱迪生的话题,询问他的外语水平,“听说,你写论文的时候,引用了大量的外文文献,你的外语水平这么高,是怎么学习的?”

于是,苏亦又把之前在文物出版社应付安之敏他们那一套,重说了一遍。

“启蒙是受到我奶奶的影响,真正能阅读文献,还是受到我们中学英语老师的教导。他是广外的教授。”

然后,又详细了说了他奶奶受到杨绛先生的影响,想要当翻译家,自学英文的故事。

以及从广外下放到新会一中的老教授,看到他天资不错,打算收他为弟子的故事。

说到这里,苏亦笑道,“我老师也希望我能够跟他回广外读研究生的。不过我的志向不在此,不然,就留在广外了。”

崔佳楠道,“还好小师兄你读了考古,不然,我们都没机会认识你了!”

“嗯,都是缘分!”

因此,聊完苏亦的基本情况。

他就问道,“据我所知,你的导师宿柏先生是历史考古的泰斗,你们这一届的研究生,是被他以佛教考古的名义招收进来的。结果,你却选择研究稻作起源的问题,其中有什么缘由吗?”

于是,苏亦又跟他讲了初中生物老师的故事。

研究稻作起源,是已故老师的使命,他现在无非就是继承老师的遗志而已。

得知他已故的生物老师是华农的老教授,还是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的学生,汪忠勉几人诧异不已。

这一次,轮到他感慨了。

“学脉基因,代代传啊!”

既然涉及到专业部分,那么汪忠勉就决定深入下去。

前面都是苏亦的经历,后半部分的采访,他希望涉及苏亦的感悟。

“你现在突然从初中生成为研究生,这种身份上的巨大改变,你是如何适应的?”

“也是顺其自然的过程吧,可能是因为我年纪小,北大的师长都很爱护我。同样,大部分学生虽然喊我小师兄,但是他们都把我当成弟弟来看待,因此,在生活方面,我确实受到很大的照顾。”

“那么学业方面呢?”

“学业方面,自由度比较高,师长们更多是引导的作用,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我研究什么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我原本学习佛教考古的,却写稻作起源相关论文的原因。”

“那么你能不能跟我们科普一下,历史考古跟史前考古有什么区别。同样的,研究佛教考古跟研究稻作起源,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对此,苏亦也做了相关科普。

这种话题,对于他来说,就是送分题了。

“最后,你能简单告诉大家,考古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吗?”

“哲学有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某种意义来说,我们考古学家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涉及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以及文明起源!”

顿时,大家都笑起来了。

然而,整个采访过程。

却都是汪忠勉在提问。

梁晓萍始终一言不发,始终在傻笑。

汪忠勉见状,说,“小梁,机会难得,你也问苏亦几个问题嘛!”

被点到名,梁晓萍才从慌乱中回神,啊了一声,还傻傻问,“我应该问什么啊?”

众人都笑起来了。

苏亦也没有想到中青报竟然让这么一个憨的菜鸟记者跟随采访,但是,他对新人还是很宽容的,毕竟,他也体会到当学术混子的辛酸。

于是,他笑道,“没事,想问啥就问啥。”

受到他笑容的感染,梁晓萍也从慌乱之中,回过神,最终有些怯懦地问道,“我比较好奇,你平时是怎么读书的?我刚才看到你的书桌上有很多书。然后,崔同学说你不到一天就看完这些书了。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太不可思议了!”

苏亦也没有想到对方会问这么一个问题。

“每一个人的读书习惯都不太一样,不过对于我来说,一般分为泛读跟精读。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需要阅读大量的史料,讲究博闻强记。

但是时间有限,史料又浩瀚如烟,那怎么办?就要泛读,对陌生的史料快速翻阅,这样是为了以后重新查阅的时候,心中有数。重要的文献才需要精读。

我现阶段就是泛读,所以看得比较快,没有什么稀奇的。

这是基本功,在时间有限又必须阅读大量文献的时候,逼出来的。

每一个文史哲专业的学生,都这样!”

梁晓萍恍然!

随即有些不确定地望向崔佳楠。

“真的吗?”

“假的,小师兄是谦虚。他看的文献,我们根本就看不懂。”

“你看不懂,正常,你又不是我们考古专业的。”

“但是,其他人也不是这样看文献的。”

说着,崔佳楠也笑起来了。

梁晓萍也笑。

但不管怎么说,苏亦在她眼中,确实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少年天才!

因为苏亦书桌上的书,她基本上都读不懂。

别说,读不懂就连苏亦童年时期背诵的古文,她大部分听都没有听说过。

这一刻,她觉得自己两次高考落榜是应该的。

随即心中又满是羡慕,乃至崇拜。

甚至,心中忍不住幻想着,要是自己也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那该多好啊。

这一刻,她心中那已经放弃的念头,又开始忍不住冒头了。

自己今年,要不要再一次参加高考呢?

第三次,应该不会落榜了吧?

然而,这一刻,她打死也不会想到,坐在他面前的“少年天才”,实际上,也是一个曾经三战北大落榜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