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讨论
ICIs是当前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抗肿瘤药物,引领癌症治疗的重大变革。目前全球已有4 000多个关于PD-1/PD-L1单抗的临床试验,国内也有近百个相关研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覆盖了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鼻咽癌、淋巴瘤等国内高发癌种,其中70%以上为联合用药,大大提高了ICIs治疗的有效率,PD-1/PD-L1单抗的主流搭档包括化疗(铂类/紫杉醇/依托泊苷等)、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呋喹替尼等)、免疫治疗(伊匹木单抗/LAG-3抗体/TIM3抗体/CAR-T细胞治疗)或局部治疗(放疗、射频消融)等。由于CTLA-4单抗在单药治疗中普遍存在应答率有限、毒性较大等问题,故研究策略也多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等联用。近年来多个靶向CTLA-4和PD-1/PD-L1的双特异性抗体也陆续进入临床试验,全球首个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多款类似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在这个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广泛应用的时代(表1-1汇总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的各类ICIs适应证的生存数据),临床医生除需掌握各类ICIs的适应证、评估患者是否耐受免疫治疗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究竟哪些患者能最大获益?目前可结合以下几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①PD-L1表达水平,当肿瘤组织中PD-L1高表达(TPS≥50%),PD-1/PD-L1单抗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若PD-L1仅表达阳性(1%≤TPS<50%),PD-1/PD-L1单抗可使一线化疗失败的肺癌患者获益;②MSI状态,肿瘤组织中MSI-H者对ICIs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微卫星低度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 MSI-L)和微卫星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MSS)者;③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丰度,TMB越高,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概率就越大;④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CD3/CD4/CD8等),可以判断肿瘤组织中是否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的淋巴细胞越多,PD-1/PD-L1单抗有效率越高。总之,免疫系统错综复杂,单一ICIs治疗可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探究更为低毒高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和研发双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另外通过计算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建立综合预测免疫疗效、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的生物标志物评价体系或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获益,这些举措有望推动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
表1-1 各类ICIs药物的适应证和临床试验数据汇总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对于体重<60kg者按3mg/kg计算;#:贝伐珠单抗生物仿制剂;NS:无显著差异;NA:不适用。
化疗方案:AP,培美曲塞+铂类;BSC,最佳支持治疗;DDP:顺铂;D/T/cpt-11,多西他赛/紫杉醇/伊立替康;EXTREME,西妥昔单抗+含铂化疗+5-FU;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GP,吉西他滨+顺铂;TP,紫杉醇+铂类;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CPS:联合阳性分数;TPS: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pCR:病理完全缓解。
(吴皎 杨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