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该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从病变新久、病性的寒热虚实等方面,分析病情的轻重缓急,并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做了论述。该书归纳总结了肝的生理特点、脉象,肝病证候及治疗,于历代医家理论基础上有所补充,促进了调肝论在病因证候学层面的深入发展。
(一)肝之生理认识的阐述
巢元方基于《黄帝内经》理论,在《诸病源候论·肝病候》中系统阐述了肝之生理:“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除此之外,该书还发展了《黄帝内经》“肝藏血”的观点,如书中提到“肝藏血而候筋”“肝主筋而藏血”等观点,说明巢氏认为肝中所藏之血可濡养筋,以维持人体的运动系统。巢氏还继承和发展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目暗候》云“肝候于目而藏血,血则荣养于目”,说明巢氏认识到肝血充足对于目生理功能的正常起到至关重要之作用。
(二)肝脉体系认识的继承与归纳
在肝脉象方面,巢氏继承了《黄帝内经》《脉经》等著作中的诸多观点,详细描述了正常肝脉和病脉及与他脏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这些脉象可以量病之浅深,判断病之发展趋势。如《诸病源候论·肝病候》言正常肝脉为“肝部,左手关上是也。平肝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而肝死脉则为“病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若脉无胃气,即肝之真脏脉,书中称“真肝脉”,提示肝气败绝之危候,其特点为“中外急,如循刀刃赜赜然,如新张弓弦”。他脏病变,亦可殃及肝,会出现脉象对应的变化。巢氏对此类因他脏病变影响肝脉的脉象特点亦做了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肝病候》言“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反得沉濡滑者,是肾乘肝”;“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这些总结对临床中以脉定证具有极其实用的指导意义。
(三)肝病病机与各科病候
《诸病源候论》对肝病首先分为虚、实两大类,以此作为辨证分类之纲,用以辨别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诸病源候论·肝病候》:“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对肝气实、肝气虚的症候特点进行详细论述。
全书以脏腑辨证为中心,分病源67门,列症候1 700多条,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精神等各科疾病,其中不乏与肝相关的病机,极大地推动了调肝理论的发展。兹举例说明。
1.风狂病
风狂病可由肝不藏魂导致。《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肝藏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说明神志异常类疾病与肝不藏魂相关,并说:“皆由血气虚,受风邪,致令阴阳气相并所致,故名风狂。”由此可知,此类风狂是因肝血亏虚,外受风邪,风邪入血,令阴阳气相并而肝魂不藏所致。
2.胁痛
胁痛的发生与寒凝肝脉相关。《诸病源候论·胁痛候》:“阴气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引胁与小腹。”肝之脉络布于胸胁,当寒邪侵袭于此,与肝经气血相搏,则“血泣脉急”,出现“胁下如刀刺”“胁下拘急,其人涩涩而寒”“脉弦而急”等临床表现。可见巢氏在阐述寒凝肝脉病机时,重视肝经气血的生理功能。
3.肝劳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肝劳为肝之气血两虚,不能濡养所致。由于肝主筋,肝血亏虚则筋失所养,故肝劳还可表现为运动功能受损。正如《诸病源候论·虚劳伤筋骨候》所云:“肝主筋而藏血……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
4.目疾
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许多与目相关的症候,如“虚劳目暗候”“热病毒攻眼候”“时气毒攻眼候”等。正是基于《黄帝内经》“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的理论,上述症候的病机均与肝有着密切联系。而在众多病机当中肝血不藏、目失濡养是多种眼病产生的根本病机。《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中明确指出有16候病机为肝血不足或肝虚。如《目黑候》云:“目黑者,肝虚故也。目是脏腑之精华,肝之外候,而肝藏血。腑脏虚损,血气不足,故肝虚不能荣于目,致精彩不分明,故目黑。”除肝血不足外,书中还记载了肝气有热、风热乘肝、肝虚受风等病机,为中医治疗目系疾病从肝论治提供多种思路。
(四)总结肝病治则治法
巢元方对肝病的治疗遵循《黄帝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如《诸病源候论·肝病候》提到“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又如对于“肝病为疟”者,治疗也是以辨明虚实为要,“其人若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除对肝气虚实设有补泻二法以外,巢氏还总结了诸多调肝的外治方法,如《诸病源候论·中风候》的灸法:“若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色微有青,唇青面黄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还包括《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提到“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便是刺络放血疗法在肝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