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论《金匮要略》补法
《黄帝内经》所载“虚者补之”“损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可谓仲景“补法”之据。《金匮要略》中的补法,大体有四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一、补气
补气:以黄芪、甘草为主药,常配以桂枝、浮小麦等,适用于气虚之病证。
(1)肺气虚者,用黄芪伍桂枝。肺卫不足引起阴血凝滞之血痹证,症见身体不仁、脉寸散而尺紧,即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行痹;肺卫气不足引起水气泛滥之黄汗证,症见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药汁,即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补气退黄;肺气不足,内有虚寒之虚劳证,症见虚劳里急、腹痛、失精,则以黄芪建中汤补气建中。
(2)心脾气虚而致脏躁者,症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用甘草伍浮小麦等药,名甘麦大枣汤,以补养心脾,安神定志。
补气法的用药要点是,根据表虚、里虚,决定黄芪用量之多少。里虚者,用量小;表虚者,用量大。如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方中黄芪仅用75g;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表虚黄汗,方中黄芪用至250g,为前者的3倍之多。
二、补血
补血:以当归为主药,常配伍芍药、泽泻、羊肉、阿胶、黄芩等药,适用于血虚之病证。
(1)血虚湿盛之腹痛者,症见孕妇腹中㽲痛、头面及足跗浮肿、小便不利,用当归伍芍药、泽泻等药,名当归芍药散,以补血利水,缓急止痛。
(2)血虚阳衰者,症见腹中痛、胁痛里急,用当归伍羊肉、生姜,名当归生姜羊肉汤,以补血壮阳,散寒止痛。
(3)血虚阴亏者,症见孕妇腹中痛、下血、面色不华、心悸眩晕、舌淡、脉无力,用当归伍芍药、阿胶等药,名芎归胶艾汤,以补血缓痛,止血安胎。
(4)血虚热盛者,症见孕妇胎动不安、口干苔黄,用当归伍芍药、黄芩等药,名当归散,以补血清热。如《丹溪心法附余》所言:“瘦人血少有热,胎动不安,素曾半产者,皆宜服之,以清其源而后无患也。”
补血法的用药要点是,补血药中辅以清酒,疗效更佳。以清酒能载补血药通行周身经脉,故仲景补血药中多用清酒。如芎归胶艾汤,以水合清酒煎药;当归散、当归芍药散,均以酒和服。
三、补阴
补阴:以麦冬、百合、山药(薯蓣)、酸枣仁为主药,常配伍半夏、地黄、当归、知母等药,适用于阴虚之病证。
(1)肺胃阴虚者,症见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咳痰不爽、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小数,以麦冬伍半夏等药,名麦门冬汤,养阴润肺,益胃祛痰。
(2)心肺阴虚而致百合病者,症见神志恍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坐卧不宁、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眠不眠、若有所思、行动异常、口苦而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用百合伍地黄等药,名百合地黄汤,以润心肺之阴,清热凉血。
(3)脾肾阴虚而致虚劳者,症见头晕目眩、纳食减少、全身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咳嗽、腰背强痛、肌肉消瘦、微有寒热、骨节酸痛、肌肤麻木、舌淡苔薄、脉虚弱,用山药伍地黄、当归等药,名薯蓣丸,以滋养脾肾,益气补血。
(4)心肝阴虚而致虚劳者,症见虚烦不得眠、苔少、舌红津不足、脉弦细数或弦细,用酸枣仁伍知母等药,名酸枣仁汤,以补肝养心,清热除烦。
补阴法的用药要点是,主药必须重用,方可获效。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用至七升;薯蓣丸中多数药或用二三分或用六七分,山药则用至三十分,是其他辅药的4~15倍。
四、补阳
补阳:以炮附子、干姜、獭肝为主药,常配伍地黄、白术等药,适用于阳虚之病证。
(1)肾阳虚衰者,症见腰痛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胖、脉虚弱而尺部沉微,用炮附子伍地黄等药,名肾气丸,以温补肾阳。
(2)脾阳虚衰者,症见腹胀满、饮食不下、腹时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清稀、多涎唾、舌淡、苔白润、脉沉无力,用干姜伍白术等药,名理中丸,以温补脾阳,健脾止泻。
(3)肝阳之虚者,症见冷劳、鬼疰、形寒、神瘦、食少、潮热、女子月经不调、音哑,用獭肝一味,名獭肝散,以补肝化阳。
补阳法的用药要点是,主药必须轻用,方可获效。如肾气丸中炮附子仅一两,理中丸中干姜仅三两,獭肝散每次用量仅为一方寸匕,剂量都相当低。
五、补法特点
(1)重配伍:
人体阴阳是相辅相成的,阴中无阳则阴不易化,阳中无阴则阳不易生。《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新方八略引》曰:“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试看仲景补阴剂常配以扶阳之品,补阳方中常配以滋阴之药。如肾气丸为补阳之剂,配伍干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类药;麦门冬汤为补阴之剂,配伍半夏等辛燥之药。
(2)知兼使:
补药一般针对虚证而设,但所患病证极少见绝对的虚证,尤其是久病,往往虚实夹杂。因此,在补药中一般应辅以祛邪之品。如肾气丸中就配有泽泻、茯苓利水,牡丹皮活血;薯蓣丸中亦配有神曲消食,防风祛风,桔梗祛痰,川芎活血。若堆砌补药,一味蛮补,是必不能取效的。
(3)重有情: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仲景獭肝散,以血肉有情之物,可谓以脏补脏之首方。
(黄 飞 李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