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伟大计划
1.一个兴奋的宦官
崛起于西北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初,宋徽宗(1)赵佶派了一个使团出使辽国(2)。这是一次例行外交行动,任务是去祝贺辽国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的生辰,四月十九日(3)天兴节。
使团的正使是礼部尚书郑允中,一个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人选。不过让人非常诧异的是,宋徽宗给他安排的副使是一名宦官,名叫童贯。
对于这一安排,朝廷中不少人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以宦官为上介(即副使),国无人乎?”(4)意思就是,派一个宦官去处理这么重大的外交事务,不怕辽国笑我朝中无人吗?
童贯跟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在大内陪皇帝玩耍嬉戏的宦官不一样,他能够从数量庞大的宦官群体里脱颖而出,让皇帝把他作为正式的外交使节派遣出国,一半靠的是钻营,一半靠的是实力。
童贯是开封人,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身材高大,自小习武,皮骨劲如铁,再加上他净身的时间比较晚,下巴上还能蓄起十几根弥足珍贵的胡子,其形象跟一般的宦官有很大区别。
童贯入宫之后的事业领路人叫李宪,是宋神宗开创的“宦官掌兵”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长期在西北跟西夏作战,还担任过著名军事行动“五路伐夏”的总指挥,可见宋神宗对他的器重。童贯的职业规划很明显受到了这个老上司的影响,他也将带兵打仗立功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是随着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支持下废除新法,在这场史称“元祐更化”的运动中,大量神宗朝受重用的大臣被清除,没能幸免的李宪也被贬死。童贯失去了自己的领头羊,只能在开封一边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一边耐心等待出人头地的机会。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幸运之神才盯上了他。
这一年,宋哲宗驾崩,文艺青年宋徽宗登基,他一上来就在杭州设立了明金局,四处搜罗江南的艺术品,以满足自己的文艺需求。而一直在背后悄悄努力的童贯,终于进入宋徽宗的视野,成了杭州明金局的主事供奉官。
童贯一边完成宋徽宗交办的任务,一边寻找自己的晋升捷径。很快,他就跟一个在杭州赋闲的大人物搭上了线,这人就是当年宋哲宗眼前的红人、现在被贬出京的前翰林学士兼侍读蔡京。
蔡京,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出生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比童贯大七岁,这时候已经五十三岁。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年)以进士入仕,在元祐更化、绍圣绍述这一系列翻来覆去的党争中浮浮沉沉,以“改革派大臣”的身份熬到了宋徽宗登基。但是没想到的是,宋徽宗登基之初想要调和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采用了太宗创立的“异论相搅”策略,让两派人马互相牵制以寻求一种平衡的朝廷关系。结果这么一平衡,本来有望升任执政的蔡京就成了牺牲品,在党争中被罢免职务,贬为杭州提举洞霄宫。
两个在仕途上都有强烈进步需求的人迅速结成了同盟,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童贯回到开封以后在宋徽宗面前替蔡京说好话,并且进献蔡京本人创作的字画和寻找到的字画;蔡京一旦重新回到权力中枢就推荐童贯去西北带兵打西夏。(5)
两年之后的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决心实行父亲宋神宗熙宁新法的宋徽宗将蔡京任命为右相,负责新法的推行工作。一年半之后的崇宁三年春,蔡京兑现自己的承诺,举荐盟友童贯以监军的身份领兵十万去湟州(今青海乐都、化隆、循化一带)收复青唐(今青海西宁一带)。
踌躇满志的童贯的第一次带兵就经历了一场足以让他掉脑袋的大考验。三月二十八日,他刚出发没多久,开封大内就发生了火灾。按照五行学说,大宋尚火德,失火是一个极其不好的征兆。于是,宋徽宗给童贯发去一封紧急手诏,让他暂时按兵不动,另择吉日进攻。
童贯犹豫了一下,决定不理会宋徽宗的这道命令。一方面,他觉得眼下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攻时机,放弃了太可惜。另一方面,他五十岁了才第一次获得带兵打仗的机会,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有多少机会,所以必须把每一个出现的机会都当成最后一个来把握。
童贯的副手、熙河经略安抚王厚例行公事地问他手诏上写了什么,童贯将手诏往自己的靴筒里一塞,说:“陛下命令进兵。”随后,十万大军全线进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童贯自作主张的这一次赌博。很幸运,他们赌赢了,非常顺利地收复了鄯州(今青海西宁)和廓州(治今青海贵德)。
五十岁的童贯知不知天命不重要,但是他肯定知人性。做战后总结的时候,他取出宋徽宗的手诏对以王厚为首的武将们说:“陛下的意思是不让我们进军,但是我当时觉得战机稍纵即逝,于是隐瞒了实情。我想的是,打赢了,我们大家的功劳,打输了,我一个人被砍头。”
这一番话童贯说得云淡风轻,却在西北将士们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个宦官跟以前的不一样,有担当,可以跟着他干!”
这一次战功让童贯在军队站稳脚跟的同时,也让他在宋徽宗这里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不到一年之后的崇宁四年(1105年)正月二十八日,童贯被任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地区对西夏作战的总指挥。重拾新法的北宋朝廷有了充足的资金和人力之后,童贯在西北战场的军事行动也开始走向胜多败少的大好局面,当年就收复了银州(今陕西米脂一带),逼得西夏向辽国求援,并且向北宋朝廷上表谢罪。有了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双重加持的童贯在仕途上越走越顺,在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初八被封为武康军节度使(6)。也就是说,他建节了。
宋代节度使跟唐代节度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没有独立的兵权和行政权,但对武将来说,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很多武将戎马一生、伤痕累累都没能建节,但是童贯带兵仅仅四年就建节,身上一处伤疤都没有就进入顶级武将的序列,值了。
带回一个辽国人
在西北练手成功之后的童贯开始觉得“打仗也不过如此”,于是有了一个更宏大的想法。他将目光投向北方那一个庞然大物——辽国,这个虽然与大宋保持了百年和平但是依然怀有戒心的老朋友或者老对手。
从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的澶渊之盟算起来,宋辽之间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对垒过了。本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原则,童贯决定亲自去辽国看一看。
从这一点来说,他还算一位挺有责任感的将领。
但是,他不能主动向宋徽宗申请出使辽国,他的两重身份都不适合当使者:宦官出使有损国格,武将出使惹人忌讳。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欺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底,他重金贿赂前来开封祝贺新年的辽国使者萧志忠,让他在面见宋徽宗时提一句“我家皇帝听说童贯打赢了西夏,想要见见他”。果然,信以为真的宋徽宗便顺口答应了辽国这个“不算过分的请求”,便有了童贯政和元年(1111年)的这次出使。(7)
辽国虽然设立了五座京城,但是他们的皇帝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作风,很少在京城办公,一般都在“捺钵”,也就是皇帝的临时巡幸地行在。童贯跟着郑允中一起来到天祚皇帝的春季捺钵春州(今吉林白城)之后,北宋文官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辽国的君臣并没有表现出“想见见这位破夏猛将”的诚意和礼貌,反而围着他指指点点地嘲笑说:“南朝(8)人才匮乏至此,竟然派一个腐夫来当使者。”腐夫,就是受过腐刑的人,是对宦官的一种蔑称。
憋着一肚子火的童贯完成贺生辰的任务之后踏上了归途,走到燕京(今北京)城外的卢沟河,遇上一个主动上门来献计的人,辽国的燕人马植。
童贯这样身居高位的人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献计者,绝大部分是为了在他身上寻找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见怪不怪了,再加上身处异邦,这种瓜田李下的事情非常容易惹麻烦,所以他并不想见马植。但是马植禀报说,他有一个宏大的方案,可以帮助北宋夺回燕京。
彼时燕京在辽国的版图里名叫“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中的南京。但是在汉人的记忆里,这里是大唐故地幽州。天福三年(938年),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的支持,将东起蓟州(治今天津蓟州区)、西至朔州的十六个州一起送给了辽国。(9)由于这十六个州在燕山东南的区域以幽州为中心,在燕山西北的区域以云州(治今山西大同)为中心,所以被称为“燕云十六州”或者“幽蓟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让中原王朝彻底失去了沿着“燕山—太行山—阴山”修筑的长城防线,广袤而平坦的华北平原完全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攻击范围之内。一旦进入冬天,滹沱河和黄河封冻之后,开封以北再无天险。
此后的中原政权都在一边咒骂石敬瑭,一边想方设法夺回燕云十六州,尤其是进攻更为便利的燕京。后周世宗柴荣在攻打燕京的过程中收回了莫州和瀛州之后,燕云十六州还有十四州在辽国的手中。
为了完成这项未竟的事业,宋太宗赵光义甚至不惜御驾亲征北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根据宋神宗赵顼的说法,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燕京城外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一带)的战斗中,大腿上中了辽军两箭,但是箭伤从未痊愈,每年都要复发,(10)宋太宗一直拖到至道三年(997年)以五十八岁的年纪驾崩。因此,尽管宋辽两国在澶渊之盟后已经结为兄弟,但是“收复燕京”依然是北宋朝廷一个心照不宣的历史使命。宋神宗甚至立下了“谁能收复燕山全境就封王”的赏格,(11)激励自己的儿孙不忘祖宗之耻。
童贯想起刚刚在春州遭遇的围观羞辱,又想起封王的赏格,他心动了,非常迅速地决定接见马植,听一听这个宏大的计划。
马植是燕京的汉人,他的家族在辽国曾经显赫过,只不过现在家道中落,他自己也在辽国仕途上看不到任何出路,便动了另辟蹊径的心思。正好听说北宋的使者经过,他就想来献上一份投名状。
这份投名状的确很有诱惑力,马植说:“在辽国的东北部有一支叫作女真的部族,战斗力相当强悍。他们现在正遭到辽国官员极其凶残的压榨,已经在零星起兵反抗,如同一个干柴堆,一点火星就能引燃。大宋不如派人从登州(治今山东蓬莱)过海去跟他们结盟,两边同时起兵进攻辽国。现在天祚皇帝昏庸无道,任用奸佞,又沉迷于酒色,辽军已然不堪一击,到时候必然能够收回燕京。”
这个方案完全打动了童贯,他悄悄地把马植留了下来,将其改名为李良嗣并带回了开封。政和元年(1111年)九月,童贯把李良嗣的方案从“收复燕京”改成了“灭掉辽国,收复燕云”,向宋徽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灭辽计划被搁置
女真这个民族,北宋王朝并不算陌生。宋太祖赵匡胤建国的第二年,也就是建隆二年(961年)八月二十日,女真就派了使者来开封,献上了产自他们辖区的战马。这次半朝献半推销的外交行动拉开了北宋找女真买马的序幕,但是由于隔着辽国和渤海,两者之间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紧密的外交关系,而北宋的买马行动也在宋仁宗朝终止。也就是说,在李良嗣带回这个信息之前,北宋朝廷对女真的定位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贸易伙伴。
现在,贸易伙伴可能要升级为政治盟友,甚至军事同盟,这是一件大事。
到此时,宋徽宗在政治思路上已经完全继承了他的父亲宋神宗。宋神宗当初重用王安石变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开边,也就是开疆拓土,先解决西夏长期滋扰的问题,再收回燕云,而变法的最大目的就是筹集军费。如今,宋徽宗对于收回燕云的愿望并不比宋神宗弱,他立刻组织朝廷的重臣进行了一次内部讨论。
政和元年(1111年),对于宋哲宗时代以后的北宋王朝来说,虽然称不上年号描述的那般“政通人和”,但确实是最稳定的时期。在经济方面,宋徽宗在蔡京的协助下,登基伊始就继续执行宋神宗的新法,朝廷的收入呈稳定而大踏步的上升趋势;在思想方面,宋哲宗年间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都已经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不但无法从行动上阻挠新法,连提反对意见的能力都没有了;在军事方面,童贯主导的西北战场连续获得胜利,西夏已经无力主动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转而请求辽国出面斡旋宋夏关系;在政坛方面,虽然宋徽宗的得力助手蔡京因为权势太重、日渐骄傲被罢相,但是继任的两位宰相中,何执中曾是宋徽宗的老师,张商英是坚定的新法拥护者,两人都算是宋徽宗的心腹。
宋徽宗本以为在这样的局面下,他的计划一定能够得到全面而彻底的拥护,但是讨论的结果有点让宋徽宗失望。大臣们虽然都觉得收回燕云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认为当下并不应该操之过急,理由有三:第一,女真即便真的怨气冲天,但是毕竟还没动手,大家既看不到他们的实力,也看不到他们的态度,贸然去结盟实在是过于冒险;第二,宋辽之间明面上至少还是兄弟之国,私下搞点小动作无伤大雅,但是大张旗鼓启动战端,师出无名,易遭天谴;第三,辽国经过这些年的汉化,已经比百年之前温顺了许多,放弃这么一个平和的老邻居,去迎接一个凶悍的新邻居,并不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宋徽宗明白,大家说这么多就是不支持这个方案。他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决定亲自跟李良嗣谈一谈。李良嗣准备已久的话术在宋徽宗这里取得了非常好的煽动效果,他针对大臣的意见进行了一一反驳:第一,如果等着女真先动手,那燕京就会落到女真人手里,对大宋来说情况并没有好转;第二,燕云本来就是汉地,大宋出兵不是侵略,是恢复汉人故土,是解救汉家子民,上顺天意,下顺民心;第三,没有燕云,谁都是强敌,夺回燕云,谁都会温顺。(12)
宋徽宗从思想上被彻底说服了,他决定执行李良嗣的计划,只不过执行的时间还需要等等。等他彻底解决西夏的边患,这样才能把全国最强悍的西北精兵调集到河北,再容他筹集足够的粮饷,动员足够的民夫,如此与辽军作战时才有充足的后勤保障。
这一切,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
宋徽宗给李良嗣赐了一个国姓,改名为赵良嗣,还给了他一个秘书丞的文职工作,慢慢等待时机的到来。
北宋和女真,这一对熟悉的陌生人,突然之间就因为一个叛逃者,在宋徽宗的心里被联系到了一起。
“端王(13)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十一年前,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赵煦驾崩,身后无子,宋英宗赵顼的皇后高太后指定由他来接任皇位,宰相章惇就当着所有大臣的面用这句话来表示强烈的反对。憋着一口气的宋徽宗偏要向他的子民证明:我不但不轻佻,可以君天下,我还要做得比我的祖宗、比我的父兄更好。燕云,这一片让太宗皇帝以身殉国,让神宗皇帝死不瞑目的土地,早晚都得回到我大宋的手中。这个任务,就交给我来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