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侧貌轮廓的审美
(一)鼻及鼻旁组织
在分析侧貌时,鼻唇角常用于判断上唇与鼻底的位置关系。鼻唇角的定义是鼻下点与鼻小柱点连线和鼻下点与上唇突点连线的前交角。通常认为鼻唇角在90°左右,鼻唇关系相对协调美观。鼻唇角过小,多表现为上唇突出;鼻唇角过大,与鼻尖上扬或者上唇较平直有关(图1-2-23)。

图1-2-23 不同形态的鼻唇角
A.鼻唇角小,上唇突出;B.鼻唇角大,鼻尖上扬;C.鼻唇角大,鼻尖轻度上扬合并上唇平直
鼻唇角大小与上颌前牙突度密切相关。上颌前牙唇倾的患者,鼻唇角较小;上颌切牙舌倾的患者,鼻唇角正常或偏大。上颌骨轻度发育不足的患者,由于鼻唇角顶点后移显得鼻唇角较小、上唇突出,多因“牙突”嘴突”要求矫治。制订这一类患者的矫治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前牙内收程度,避免因前牙内收量过大,暴露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问题,显得面中份较平甚至凹陷(图1-2-24)。

图1-2-24 上颌骨轻度发育不足
A.正面像;B.正面微笑像;C.侧面像;D~F.口内像;G. X线头影测量侧位片
(二)唇
唇的厚度、唇位、鼻唇关系和颏唇关系影响侧貌美观。E线是鼻顶点和软组织颏前点的连线,能较好地反映上下唇的相对突度。刘月华教授团队根据90例具有正常特征的汉族年轻成人侧貌,测量得到上下唇到E线的距离:UL-E为(-1.6±1.5)mm,LL-E为(0.2±1.9)mm。通常情况下,上下唇位于E线上或E线后,鼻唇颏软组织位置协调,能得到相对理想的侧貌。侧面观示突面型患者通常表现为上唇厚或下唇外翻,唇肌松弛,而凹面型或偏Ⅲ类面型的患者往往上唇薄或下唇位于上唇前方(图1-2-25)。

图1-2-25 上下唇的不同形态及位置
A.上下唇位于E线上,侧貌协调美观;B.上下唇位于E线前,侧貌突;C.下唇位于上唇前方,侧貌凹
(三)颏
颏部位于下颌骨前端,是鼻唇颏关系的基础,对面下1/3美学具有重要意义。颏形态过于前突或后缩,均会影响侧貌美观(图1-2-26)。

图1-2-26 不同颏形态对侧貌的影响
A.颏形态基本正常,侧貌可;B.颏部后缩,侧貌突;C.颏部过于前突,侧貌凹
我国突面畸形患者常表现为Ⅱ类骨面型、上下唇突出等。颏形态决定了上下唇的相对位置,对中国人侧貌美学有着更关键的作用。通过比较鼻、唇突度类似的患者发现,如果颏形态良好,上下唇位置相对靠后,则不显得过于突出,颏形态对面型突度起到了很好的掩饰作用;如果颏形态欠佳或不明显,则上下唇位置相对突出,突面型更明显(图1-2-27)。如图1-2-27所示,两位患者鼻唇关系相似,但后者的侧貌突出更明显(图1-2-27C、D),很大程度上与颏形态不明显、颏点位于下唇突点后方有关。

图1-2-27 颏形态对侧貌突度的掩饰作用
A、B.颏形态良好,掩饰了部分上下唇突出;C、D.颏形态不明显,上下唇突出明显
(陈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