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面畸形的正畸策略及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突面畸形的形态学机制

由于突面畸形致病因素多、发病机制复杂,所以颅颌面形态特征多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突面畸形的形态学机制主要为上颌骨矢状向发育正常,下颌骨发育不足。根据骨骼矢状向和垂直向影响因素,突面畸形可分为多种颅面类型,现归纳如下。

1.上下颌骨矢状向发育正常,上下颌切牙唇倾,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中性。鼻唇角偏小,上下唇前突(图2-1-3)

2.上下颌骨相较颅底前突,上下颌切牙唇倾度可正常,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中性关系。鼻唇角偏小,上下唇前突或外翻,唇不能自然闭合(图2-1-4)

图2-1-3 上下颌骨矢状向发育正常,上下颌切牙唇倾

图2-1-4 上下颌骨相较颅底前突

3.上颌骨相较颅底突度正常,下颌骨后缩。中国人群突面畸形的形态学机制主要为此类型。根据其生长发育类型,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图2-1-5)

(1)水平生长型:下颌平面角为低角,上颌前牙代偿性直立或舌倾。此类患者通常面下1/3高度不足,颏部发育较好,颏唇沟较深。虽然面型前突,但唇形态良好(图2-1-5A)

(2)平均生长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上颌前牙正常或唇倾,下颌前牙唇倾度偏大。鼻唇角正常或偏小,颏部后缩(图2-1-5B)

(3)垂直生长型:下颌平面角为高角,下颌骨顺时针旋转,下颌平面陡,上颌前牙正常或唇倾,下颌前牙唇倾度较大。严重者可能出现开倾向。由于颏部位置向“后下”移位,侧貌软组织颏部突显度较差(图2-1-5C)

图2-1-5 上颌骨相较颅底突度正常,下颌骨相对后缩

A.水平生长型;B.平均生长型;C.垂直生长型

4.上颌骨相较颅底前突,下颌骨后缩。上颌前牙代偿性直立或内倾,下颌前牙唇倾度增大。上颌前突,颏部后缩(图2-1-6)

5.上颌骨相较颅底突度不足,下颌骨更为后缩,上下颌前牙唇倾,磨牙为远中关系。鼻唇角正常或偏小,颏部后缩(图2-1-7)

6.上颌骨相较颅底前突,下颌骨发育正常。上颌前牙直立,下颌前牙唇倾度正常。上颌骨前突,颏部位置正常(图2-1-8)

图2-1-6 上颌骨相较颅底前突,下颌骨后缩

图2-1-7 上颌骨相较颅底突度不足,下颌骨更为后缩

图2-1-8 上颌骨相较颅底前突,下颌骨发育正常

随着对突面畸形的概念与形态学机制的进一步理解,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制订矫治计划,口腔正畸医师都必须多维度考虑软硬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改善面下1/3侧貌美学只是整个计划和治疗目标的一部分,还必须与健康美学、整体平衡及长期稳定等其他目标相协调。由于突面畸形致病因素多、临床表现复杂,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口腔正畸医师应综合考量,明确诊断及主要形态学机制,针对性阻断及干预。在此要特别强调关注牙-牙槽-软组织复合体、颏部形态,以及气道对突面畸形的影响。通过全方位、多维度评价,正确分析突面畸形的发病机制,有利于口腔正畸医师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正畸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