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绪稳,孩子有底气:唤醒孩子的自驱内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出于爱,为何却让孩子受伤?

爱不光需要能力,还需要毅力;被爱不是怀疑,是相信。爱求不得,换不来,爱不是等价交换,而是能量,是一种状态。

在亲子关系的长河中,我曾是一位迷失方向的舵手,更是一位曾经深感困惑与自责的妈妈。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很主观,教育理念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认为孩子必须时刻乖乖听话,否则一定严加管教。我的教育手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强度也在不断升级,从孩子三四岁时用严厉的表情和眼神控制,到六七岁时对她大声吼叫,直至动手。在这个过程中,负面情绪长期压抑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她开始抵抗,甚至变得麻木。同时,这些手段也严重损害了她的自尊心和对我的信任感,母女心理的距离渐行渐远。

当我和孩子的“最后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后,巨大的打击感和挫败感甚至让我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但是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却生生把我从悬崖边缘拉回到现实,那时的我只剩下最后一个念头:“女儿还需要我,我没有死的权利。”

我开始学习心理学。通过学习成长,我终于看见了自己的自以为是如何酿成了母女之间的对立,看见了那些所谓爱的表达方式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看见了女儿渴望妈妈的陪伴却得不到时的失落和伤心。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居然是一个如此不负责任、如此糊涂的妈妈!

回想自己曾经的教育方式,那些看似为了孩子好的严格要求、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注,在不经意间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我开始明白,真正的爱,绝不是占有和控制,而是理解、尊重与放手。

于是,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参加了各种讲座与研讨会,试图从他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前行,对女儿进行倒叙式的家庭教育,从放下身段真诚地道歉到对女儿全方位的接纳和包容,我们的亲子关系逐渐缓和,我也发现了隐藏在我们母女之间十几年的误解,最后清晰地看到:原来我们一直都彼此相爱,而这份爱,却一直在智慧之外。

时至今日,我和女儿的关系已经远超寻常母女的亲密无间,我们无话不谈,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关爱与支持。在这段亲子关系的修补过程中,我逐渐看到了当下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许多父母像我一样,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亲子陪伴;出于对孩子的爱,却往往因为方法不当,给孩子带来了深深的伤害;无视孩子的个性与需求,试图用一套标准去衡量与塑造他们,结果却适得其反。

在这本书中我将分享如何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帮助孩子自驱成长、快乐长大。希望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需要觉醒。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提升与孩子的成长是紧密相连的。这种觉醒不仅仅要认识到孩子是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的联结,更要深刻理解,作为父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爱,懂得爱与被爱的智慧,这种爱不是占有、比较或控制,而是真正地接纳与理解。

第二,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安全感和被尊重。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或指责。父母可以通过嘉许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第三,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理解并接纳他们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方式,父母不应追求完美或期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去探索,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第四,面对孩子的叛逆和“躺平”,父母需要耐心和智慧。通过延迟性满足和建立规则感,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在与孩子沟通时,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要被孩子的表面语言所蒙蔽,而要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感受。

第五,父母需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自主自立中成长。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机会。通过让孩子自己管理财务、做出关键选择并承担后果,孩子可以逐渐建立起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负责感。

这本书分享了我和女儿的成长经历,以及我从事家庭教育多年的感悟,希望它能给更多像我一样在亲子关系中曾迷失方向的父母带去一些启示与帮助。让我们一起在爱的迷雾中寻找光明,共同塑造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在陪伴中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