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章 孝庄皇后棺材被放了37年
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那时33岁的康熙皇帝头一回尝到了啥叫真正的心慌意乱。
想当初,康熙八岁就登基了,随后渐渐亲政,一步一步成长为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一路走来,他遭遇过数不清的危机,像除鳌拜、平定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那一桩桩一件件,个顶个儿的棘手。可他啥时候慌过?为啥呢?因为他心里头清楚,有个人一直在幕后给他出谋划策,那就是他无比坚强的后盾。
可如今,这个人,似乎就要离他而去。这时候,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早在两年前的八月份,孝庄太后突然中风,右侧身子麻得厉害,舌头僵直,说话都不利索了,从那以后就一直躺在病榻上。打那儿起,康熙能做的,就是守在病榻前尽孝,陪着祖母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孝庄太后病重的时候,康熙精心照料,一天到晚不离身,一口一口亲自喂药,整宿整宿地坐在祖母床边守着。只要听闻祖母有一丝动静,他马上就快步走到床榻前,祖母要是有个啥需求,他立刻就办妥。
为了留住祖母,康熙帝也是拼了。十二月天寒地冻的,他亲自带着王公大臣从乾清宫出发,一路步行到天坛,向上天祈告,下令减刑,只盼着能增延祖母的寿数。
康熙帝读祈祷文的时候,那眼泪,止都止不住。他说自己“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康熙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法报答祖母的深恩,33岁的他,竟然向上天祈求:“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这可看出他对祖母的感情有多深,有多依恋。在场的臣子们,见了这一幕,无不落泪。
可惜,康熙的心意终究还是没能留住祖母。这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后进入了弥留之际,她拉着康熙的手,留下了最后的话:“太宗埋在盛京昭陵这么多年了,我不忍心去打扰他。再说了,我舍不得你父亲和你,就把我葬在你父亲孝陵的边上吧……”说完,孝庄太后就薨逝了,享年75岁。孝庄太后临终前,康熙含着泪答应了她的遗愿。
据《孝庄后传》记载:“后自于大渐之日,命圣祖以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孝庄不想回沈阳跟皇太极合葬,也不想单独建陵寝,还惦记着子孙,想在顺治陵寝附近安葬。
为啥孝庄太后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呢?这里头,可能有她自己的考量。在她心里头,自己的姑姑孝端皇后才是皇太极的正妻,姑姑早在几十年前就合葬在皇太极旁边了。就算她和皇太极合葬,也不能占了正妻的位置。
要是合葬,还得把皇太极那封闭了几十年的坟墓再打开,这多折腾。而且满族入关前是火葬,皇太极坟墓里放的是骨灰盒;入关后受汉族文化影响改成土葬了,可孝庄太后的棺椁里是完整尸身,和皇太极的棺椁根本不配套。再说了,“卑不动尊”,这对皇太极也不恭敬,这么折腾,不仅劳民伤财还没半点意义。
还有,皇太极去世得早,孝庄太后和皇太极夫妻间的事,到后来也多少有些模糊了。可孝庄太后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城度过,顺治和康熙对她来说,那可比啥都重要。就算是死了,她也想离子孙近些。
这么一寻思,孝庄太后的这决定,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她看来,再合理不过了。
孝庄太后薨逝后,康熙悲痛得厉害,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哭个不停。御门听政的时候,站都站不稳,得在侍卫的搀扶下才能坐下。
可清醒过来之后,康熙就得面对怎么安葬祖母这个头疼的问题。按清代的丧葬制度,妻子死了本该跟丈夫合葬一块儿,这道理,民间百姓也都认同。
孝庄太后按规矩死后得把棺椁运出关去沈阳,在皇太极的昭陵旁边下葬。毕竟她是皇太极的庄妃,可孝庄自己明确表示不合葬。不运回沈阳合葬,单独下葬又没先例,不符合礼制;想运回去和皇太极合葬,又违背了祖母遗愿。
而且孝庄指定要葬在顺治的孝陵附近,这可把康熙给难住了。顺治帝的孝陵占了东陵最好的位置,毕竟他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去世的皇帝,当初也没考虑孝庄太后身后的事,东陵也没留个好地方给老太太。再说了,当时也没母子合葬的先例。而且按照规矩,以母陵陪子陵,不管葬哪儿,孝庄的陵墓都得比顺治的低,既不符合满族礼制,也不符合汉族礼制。
就因为这样,康熙帝那是左右为难,迟迟下不了决心。可孝庄太后的棺椁在慈宁宫一直停灵,总不能就这么一直耗着啊,王公大臣们劝了好几次,说不能再拖了,康熙没办法,只能绞尽脑汁想办法。
就在满朝议论纷纷的时候,康熙帝突然下旨:“拆了慈宁宫东五间,一砖一瓦都运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
大臣们都觉得惊掉了下巴,毕竟孝庄太后在慈宁宫生活的时间最长,和这儿感情深,感觉整个慈宁宫都有她的气息。慈宁宫东侧的东王殿五间可是孝庄太后最喜欢的寝宫,她生前还在这儿吃斋念佛呢。
为啥康熙这么做呢?他实在是没辙了,只能把慈宁宫东五间的砖瓦、梁柱拆下来,运到昌瑞山下,重新修了个“暂安奉殿”,也就是临时放孝庄太后遗体的地方。孝庄太后的棺椁就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用土掩埋后又关上殿门,接着给孝庄办了场简朴的葬礼。
打那以后,每年清明,昌瑞山下的五间大殿都会有康熙和他的百官来祭拜。三十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孝庄太后的棺椁就这么在那儿放着,一直到康熙死前都没挪地方。康熙也是,一边是皇室规矩,一边是祖母的心愿,他实在是两难啊,不是不想给祖母下葬,是不敢违背遗愿,只能先这么放着。孝庄太后去世几十年后,康熙皇帝每次经过慈宁宫附近,还是会忍不住放声大哭。
就因为康熙不忍心把祖母草草下葬,不顾大臣们反对,坚持打破丧事不逾年的祖制,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他自己去世。
这一放,就放了37年。康熙在位的时候,一直没能解决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直到雍正即位才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1722年,康熙病逝在畅春园,雍正继承皇位。
康熙的梓宫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葬进了景陵。安葬完康熙帝后,都察院御史陈允恭就向雍正帝提了个棘手的问题:给孝庄太后建陵,赶紧让孝庄太后的梓宫入土为安。孝庄太后的棺椁在暂安奉殿都放了三十七年了,这问题一直没解决,这下子可就落到雍正头上了。
雍正这位以严峻冷漠著称的新君,一开始真不理解先帝的做法,也不明白去世多年的太祖母为啥这么做。不过他觉得孝庄太后下葬这事不能再拖了,朝野早就在议论这个问题了。他就决定马上着手解决陵寝的事。
问题的关键,还得是陵寝建在哪。建在关外皇太极的昭陵附近,还是建在清东陵顺治的孝陵附近呢?
雍正帝琢磨了几天后,心里就有数了。
雍正二年的二月初五,他把诸位王公大臣召进宫,专门讲了给孝庄建陵的事。雍正还说了孝庄临终前想葬在孝陵附近,和子孙长相伴的遗嘱。
雍正帝觉得孝庄太后在“暂安奉殿”这么多年,国运昌盛,康熙帝儿孙满堂,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多亏了孝庄太后的庇佑,所以他认为孝庄太后放灵柩的这块地是大清的福地,挺吉利的。
就这么着,雍正下令在“暂安奉殿”的基础上修建陵园。因为大殿、东西配殿、宫门、围墙这些现成的都有,不用再建,就添些宝城、方城、明楼、地宫还有小碑楼啥的。所以改建工程当年年底就完工了。
要是重新选址,没个五年根本建不好,还得花老多钱了。这么干,既解决了多年没定下来的葬地问题,又省了好多经费,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亲自到陵园参加告祭礼,十二月初十,正式把孝庄太后的梓宫葬进了地宫,取名为“昭西陵”。
孝庄停灵三十七年,总算入土为安了。康熙帝三十多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到雍正这,轻轻松松就解决了。
孝庄太后的丈夫皇太极在沈阳的陵墓叫“昭陵”,虽说夫妻二人没合葬在一起,但这孝庄太后的昭西陵,在名义上属于远在沈阳皇太极昭陵的体系。
雍正还在昭西陵和孝陵之间修了一道风水墙,这么一来,昭西陵和清东陵隔开了,虽说和孝陵近得很,却独自成体系。这也表明了昭西陵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太极昭陵是同一个体系,这可是孝庄子孙认可她身份地位的最好证据。
这么干呢,既遵循了祖宗的规矩,又满足了孝庄太后的遗愿,让她没和亲手养大、辅佐的两代君王离得太远。
而且,按照清皇室祭祀皇陵的规定,不管是皇帝还是王公大臣来谒陵,都得从辈分高的开始。昭西陵在清东陵大门口风水墙外面,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昭西陵在清东陵最左边,红墙有点斑驳,古墓透着股沧桑,从雍正到宣统,每次皇室祭拜都先到昭西陵,这就看得出孝庄子孙对她的敬重,也能看出雍正皇帝的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