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现实主义:争论与批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文版序言

特朗普政府颠覆性地改变了拜登政府的对外战略,这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构成重大冲击,使得这些理论无法解释当下的客观现实。自由主义无法解释,为何冷战后美国建立的国际制度无法约束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方向。建构主义无法解释,为何特朗普政府的行为不遵循现有国际规范。结构现实主义更是无法解释,为何在相同国际格局里,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采取完全不同的对外政策。

与上述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境遇不同,此次美国对外政策重大改变却在证明着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有效性。道义现实主义将大国领导的类型作为自变量,解释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秩序的变化。《道义现实主义:争论与批判》中文版在此时出版,恰好为读者深入理解当下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对于我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学界同人有一个共识,即缺乏学术批评和争论是妨碍这一学科在我国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人相轻不利于学术上相互取长补短,但相互不进行学术批评同样也不利于改进提高学术水平。在欧美等国,国际关系学者批评同行学术观点是常态,这在目前已成为学术发表的规范要求。例如,学术文章要求从文献回顾开始,其核心是批评现有研究成果的缺陷。这种批评通常是点名道姓的,目的是确保所批评的错误认知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作者无中生有竖起的稻草人。目前,我国国际关系学界不多的学术批评也主要是针对外国学者的,国内学者相互批评和展开争论的现象很少。以往十年,我国国际关系期刊文章的标题里已经罕见“商榷”一词了。因此,推动国内同行相互进行学术批评,刺激学术进步的活力,已成为我国国际关系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道义现实主义:争论与批判》的英文版The Essence of Interstate Leadership: Debating Moral Realism于2023年出版,参与本书撰写的作者都在国外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习惯于对他人进行学术批评。他们从多个方面对我的理论进行了评论,点名道姓,直言不讳。至今,我国还没有一本以相互批评为主的国际关系学术著作。现将该书译成中文有两个目的。一是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术批评,通过批评认识缺陷,从而改进和提高,争取和自然科学一样,形成一些共识性的知识。积累共识性知识,才能提高后人的学术起点。二是争取国内学界同人对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给予更多的批评,为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提供思路和启示。鉴于中国是个崛起大国,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学者对中国外交行为的理解会与外国学者有所不同,国内学者对我的理论批评应更有利于该理论的改进。

自2018年起,我国大批国际关系学者转向了智库建设,学界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热情下降了。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区域国别学列为一级学科,这使得作为二级学科的国际关系专业的规模进一步萎缩,我国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兴趣也进一步弱化。在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形成后,世界各地对其关注程度的差别也反映出这一趋势。根据我所看到的有关道义现实主义的评论和引用情况,关注度由高到低的地区排序是:欧洲、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显然,发达国家学界对该理论的关注度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个现象比较好理解,因为发达国家从事国际关系专业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多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国际关系专业杂志的主编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他们对国际关系理论有较大的学术偏好。与全球视角观察到的情况不同,从亚洲地区来看,发展中国家学界对该理论的关注度高于发达国家学界。例如,印度和中国学界的关注度高于日本和韩国。这个现象似乎反映出实力上升国家的学者比实力下降国家的学者更关注该理论,其原因可能与该理论研究的问题相关,即为何有的弱国能赶超强国,而其他弱国却不能。

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将领导作为核心自变量,这恰巧与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学界重新重视领导作用的潮流一致。自古以来,无论在何种文明里,人们都认为领导对于社会发展是重要的。在古代汉语中,“领”字具有“率领”的含义,“导”字具有“引导”的含义,皆为表达行为的动词。[1]两者合成为现代汉语的“领导”一词首先是指行为,其次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的人。领导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体系里其行为规律必有所不同。国际体系是无序体系,而国家是上下等级体系,许多学者忽视了两者的性质差别,以致很多文献将国际领导与国家领导混为一谈。本书着重讨论了这两种领导的性质区别,特别是两种领导的道义差别。希望读者能从我们的争论中体会到区分这两种领导的性质差别的重要性。

由于道义现实主义将道义作为国际领导类型的分类标准,因此国际同人对该理论从工具理性角度定义国际道义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与哲学的道德实在论相反,国际关系的道义现实主义从外部性角度判断国际道义,即以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是否认为领导国的行为符合道义为判断标准。只有从外部性角度判断国际道义,才能对其做客观衡量,而从内生性角度判断,则无法进行客观衡量。道义现实主义还认为国际道义是判断强国行为的依据,而不能用于所有国家,特别是不能用于评价弱国的行为。“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义标准,是指上对下和强对弱所应采取的行为原则。受此观念影响,道义现实主义认为,国际道义是适用于强对弱的行为原则,不可与国内等级体系的忠诚原则混为一谈,后者是下对上原则。故此,道义现实主义认为,道义只适用于盟主而非跟随它的盟友。

除了国际领导类型及其道义,本书讨论的另一个理论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层次问题。许多学者接受了肯尼思·华尔兹关于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分析层次不可贯通的观点,因此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只能建立在具体某一个分析层次之上。然而,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通过将大国决策者视为国家的代表者和国际领导的构成者的方法,以一个自变量贯通了三个分析层次。本书作者们对此进行了学理讨论,各抒己见。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当今世界,就能看到,大国的民粹主义决策者(个人层次),通过制定去全球化的国家政策(国家层次),阻碍全球治理(体系层次)。这三者不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具有一体性特征。这个观察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将个人、国家和体系三个分析层次结合起来,有可能是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的新途径。

作者们认为中文版的内容应比英文版完善,且应适于中文读者理解。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在校对译文的过程中,作者们分别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修订。最后,我要感谢中信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使本书能在2025年付梓。

阎学通

清华园

2025年2月

[1]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94页,第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