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造纸术
陆川刚与李大牙敲定收集贾胖子罪证的计划,律师事务所的构想已在心中生根。
身旁,张二瘦、赵三墩围坐,个个满脸兴奋,畅想告倒贾胖子的场景。
街市上,夜市摊贩的吆喝声渐弱。
陆川忽然放下折扇,眼中闪过一抹狡黠,拍案道:“二瘦,我还有一事需你去办!”
张二瘦一愣,忙凑上前:“先生,您说!是要找更多受害者告贾胖子?”
陆川摇头,笑道:“不是,你去城里找几个手艺好的木匠,还要打听松树、杉树、桦树、白杨树,尤其是桑树皮的价钱!”
张二瘦瞪大眼,疑惑道:“先生,这是要修缮房屋?房屋修缮自有专业的人去做,先生何必亲自过问!”
陆川摆手,神秘一笑:“不是修房子,我自有妙用!”
他心中暗道:“与其说妙用,不如说是发财大计!这唐朝的纸张,贵得离谱,书籍还用竹简,我若改良造纸术,开一家出版社,卖纸卖书,书更是金矿!”
“先生,您不会是想做桑皮纸吧?那东西可金贵!”
陆川哈哈一笑,负手而立:“二瘦,别问那么多,照我说的办!木匠要手艺精湛,桑树皮的价格要问清楚,同时了解一下破衣服,烂渔网,稻草麦杆子是什么价格,回来报我!”
张二瘦虽疑惑,仍点头:“得嘞!先生,俺这就去!”
唐代的纸张,虽已取代部分竹简和绢帛,成为文人书写的主要载体,但产量低、价格高昂,远未普及。
造纸术始于汉代蔡伦,原料多为麻、藤、桑树皮等,至唐代有所改进,但工艺仍繁琐。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纸张生产集中于蜀地、江南等地,洪州也有小型作坊,以桑皮纸、黄麻纸为主。
造纸流程包括浸泡、捣浆、抄纸、烘干等,耗时数日,且需大量人工。
一张桑皮纸(约合后世A4大小)成本约10文,市价20-30文,优质纸如“薛涛笺”甚至高达50文。
唐朝人口约五千万,识字率不足一成,纸张主要供士大夫、官府和寺院使用。
普通百姓鲜有接触,商贾文书多用竹简或绢帛。
《唐会要》记载,长安一户富商年耗纸不过百刀,寻常书生抄书常借纸或用竹简。
书籍制作更显繁琐:唐代书籍分纸质书和竹简书,纸质书需人工抄写,成本高昂,一部《论语》手抄本约500文,需士人抄写数月。
竹简书则更费工,需削竹、煮竹、雕刻、串联,一卷《诗经》约需竹片数百,耗时半年,价格动辄千文。
竹简的局限性尤为突出:笨重(一卷重达数斤)、易霉蛀、字数有限(每片仅刻20-30字),且制作耗时,传播效率极低。
《旧唐书》记载,贞观年间,朝廷命太学生抄书,千人抄写一年,仅成书千卷,足见效率之低。
纸张虽轻便,但产量不足,全国年产纸估计不足百万刀(一刀一百张),远不能满足需求。陆川深知此点,暗道:“这唐朝的造纸术,比后世手工纸还落后!若我改良工艺,降低成本,批量产纸,光卖纸就能富甲一方!更别说开出版社,印书卖版权,那才是金矿!”
陆川的计划分三步:改良造纸术、开设出版社、建立版权体系。
他回忆后世造纸术:原料可优化为桑树皮(纤维长、韧性好)、竹子(成本低、产量高),加入石灰水漂白,提高白度;
工艺上,改手工捣浆为水力捣浆,建水碓驱动木槌,效率翻倍;
抄纸环节,优化竹帘网眼,加快成型速度。
这些改进,唐代技术完全可行,只需木匠打造水碓和抄纸工具。
桑树皮是关键,洪州桑蚕业发达,桑树皮价格低廉,市价每斤约5文,批量收购可压至3文。
更别说破衣服,烂渔网,稻草麦杆子,这些做出来的纸张用于每日小报,只卖一文钱,不得卷死那些造纸商和书肆。
出版社的构想更为大胆。
唐代书籍靠手抄,传播范围小,陆川计划发明活字印刷术,唐朝末年才有雕版印刷,整整领先几百年。
他可先雇佣工匠雕刻书版,印刷《论语》《诗经》等畅销书,每本成本降至50文,售价200文,利润翻四倍。
更重要的是版权:
后世出版靠版权赚钱,唐代无此概念,陆川可率先注册书目于官府,仿后世“版权页”,标明“王子安书肆独家刊行”,防止盗版,再以高价卖出版权给长安、洛阳的书商,坐收授权费,一旦捆绑进世家,自然没有人敢得罪。
陆川暗笑:“一部《三国演义》,我脑海里记得清清楚楚,印出来就是爆款!版权卖给长安书商,少说十万文!再印些唐诗选集,卖给士子,财源滚滚!”
他计划在洪州开设“新华书肆”,兼营造纸与印刷,纸张批发给官府、寺院,书籍零售给士子、商贾,版权授权给外地书商,形成产业链。
赵三墩却坐在一旁,粗大的手搓着衣角,憨厚的脸上露出几分落差。
他瓮声瓮气道:“先生,李大哥和二瘦都有差事,可有啥活儿也交予俺呗?俺力气大,干啥都行!”
他挠挠头,眼神巴巴地望着陆川,活像个被冷落的大狗。
陆川上下打量赵三墩,憨厚壮实的身板,满脸真诚,不由得笑了笑:“三墩啊,你这急性子,差事当然有!”
回头一想,来这唐朝有几天了,前几日自己实在是饿的不行,自然吃什么都觉得香。
可几天下来,他发现唐朝的美食是真的匮乏,不是胡饼就是羊肉。
而且味道极其寡淡。
他顿了顿,目光一转,笑道:“你定能知道洪州哪儿能买到新鲜的猪肉吧?明日去市集,挑最好的猪肉,肥瘦相间,五斤,回来交给我!”
赵三墩一愣,瞪大眼:“猪肉?以先生的地位,怎可吃那种东西?先生,您是滕王阁的大才,咋不吃羊肉、鱼脍?猪肉……那可是贱肉啊!”
陆川哈哈一笑,暗道:“这唐朝的饮食观念,果然跟后世差得远!猪肉被嫌弃,倒是给了我施展的机会!”
他摆手,神秘道:“三墩,那是你没吃过东坡肉!这猪肉,经我一烹,保管你吃得舌头都吞下去!”
赵三墩挠头,满脸疑惑:“东坡肉?啥玩意儿?东坡是个厨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