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0章 我们要缴税
扬州北郊的松园内,王万春坐在宽敞的书房内,手中捧着一份令旨抄件,眉头紧锁。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几片黄叶飘落在窗棂上。这位扬州徽帮盐商四大总商之首,平日里最爱去醉春楼听韦春花吟诗作赋,今日却连那等雅事都提不起兴致。
“废止盐法、裁撤盐政...”王万春喃喃自语。
纪坤站在一旁,手中的纸扇轻轻摇动,带起一阵微风。书房内还坐着十几位王家门客,都是些饱读诗书的秀才。他们个个神情凝重,时不时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大人,这令旨也下得太突然了。”一位身着青衫的门客小心翼翼地开口。
王万春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突然?”他冷笑一声,“岂止是突然,这分明是要我的命啊!”
话音未落,他将令旨重重拍在案桌上,茶盏随之轻颤。“你们可知道,这盐业利润看似丰厚,实则牵扯太广。上有朝廷官员,下有地方豪强,哪一个不要分一杯羹?”
说到这里,王万春站起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我这个总商,不过是个替人数钱的罢了。每年的账目,光是打点各路人马就要耗去大半。”
纪坤收起扇子,沉声道:“王总商,事到如今,与其在这里叹息,不如想想对策。”
“对策?”王万春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纪坤,“你既然带来消息,想必也有些门路?”
纪坤向前走了几步,压低声音:“太子殿下此举,无非是看中了盐业利润。两淮盐业每年收入至少一千五百万两,朝廷拿到手的却不足十分之一。”
“你的意思是...”王万春眯起眼睛。
“六百万两,这是太子殿下的底线。”纪坤直视着王万春的眼睛,“若是王总商愿意配合,或许还能保住盐商的地位。”
王万春猛地一拍桌子:“荒谬!这简直是要我等的命!”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发颤,“你可知每年我们盐商要打点多少的地方?再交六百万两,手下的人还要不要养活了?”
“王总商,”纪坤不为所动,“现在的关键不在于给不给,而在于押谁的宝。太子麾下有六万精锐新军,气势如虹,又有郑家的火器支持...”
话未说完,急促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打断了纪坤的话。
“父亲!金陵府来信!”
王万春的儿子王德明匆匆推门而入。他快步走到父亲面前,递上一封火漆未破的信件。
王万春接过信件,手指微微发抖。看完信,他的表情由凝重变成震惊,满脸不可置信:“竟然...竟然是这样...”
“到底是什么事?”纪坤忍不住问道。
“鞑子...鞑子摄政王要和亲,要将独生女儿嫁给太子为妃!”王万春的声音都在发颤,信纸在他手中微微颤抖。
书房内顿时一片哗然。
“这怎么可能?”
“难道大沽口之战,真的打死了三千鞑子?”
“太子殿下的实力...”
门客们议论纷纷,有人惊讶,有人疑惑,更多的是不敢相信。
王万春的目光逐渐变得深邃。能让鞑子主动求和,这说明太子的军事实力远超所有人的想象。若是连鞑子都不敢轻举妄动,南京那些勋贵又算得了什么?
“来人!”王万春突然高声喊道,声音中带着一种决然,“备下整整五万两金银,我要立刻去拜见太子千岁!”
纪坤看着王万春雷厉风行的样子,嘴角微微上扬。这位扬州盐商果然是个明白人,知道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与其在南京勋贵和东林党人之间曲意逢迎,不如干脆投靠太子。毕竟,连鞑子都要和亲的太子,未来必定是大明的顶梁柱。若是能早早抱上这根粗腿,区区六百万两银子,又算得了什么?
在这乱世之中,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找对靠山。
而现在,还有比太子更可靠的靠山吗?
王万春带着装满黄金的马车赶到大明寺的时候,却见徽帮另外三位盐商早已在此等候,各自带着满载金银的马车,跪在寺外请罪。他本以为自己动作够快,却不想还是来晚了一步。
“这可如何是好...”王万春喃喃自语。两淮盐业每年收入千万两,却只给朝廷上缴几十万两。这罪过,确实不小。太子能轻饶吗?自己带的这点钱够不够?
大明寺内,黄小宝快步走进大殿,脸上挂着谄媚的笑容:“千岁爷,徽帮四大盐总都跪在外面,带了不少金银,想求见千岁爷。”
朱慈烺放下手中的奏章,笑着道:“好!带他们去平山堂,再喊上我师兄和沈廷扬。”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西侧,是北宋欧阳修任知扬州时所建。堂前花木葱郁,曲径通幽,远眺江南群山,处处透着文人雅士的气息。
四位盐商跟着黄小宝战战兢兢地走进平山堂。朱慈烺正与郑森、沈廷扬相谈甚欢,茶香袅袅,氛围显得格外祥和。沈廷扬如今已是总督北洋通商军务大臣,统领东海水师,一身官服气度不凡。四位盐商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见了太子,还不跪下?”黄小宝冷声提醒。
四人这才如梦初醒,慌忙跪地叩首。
朱慈烺放下茶盏,目光如刀般扫过众人:“你们这帮人分明是在和朱国弼、黄澍里应外合,图谋不轨?来人!”
“冤枉啊!”四人吓得面如土色,额头抵地,身子不住颤抖。
纪坤见状,连忙上前解释:“千岁爷,这几个家伙都是徽商盐业的大佬,与河洛盐总不是一路的。这些年来,徽帮一直本分经营,从未参与任何不法勾当。”
“哦?”朱慈烺眉头微挑,“那他们来此作甚?”
“回禀千岁爷,他们是来交盐税的。”纪坤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小心翼翼地回答。
“盐税?”朱慈烺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本宫不缺这点钱,都回去吧。”
四位盐商闻言,如遭雷击。沈涵双第一个反应过来,连连叩首:“千岁爷开恩,咱们得乖乖把税缴了!我等愿意加倍上缴!”
“以后再也不敢偷税漏税了!”王万春也急忙表态,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地上。
“一定多交税!”李三宝和孙永河异口同声地喊道。
堂内一时间充满了求饶声,四人的额头都磕得通红。朱慈烺却只是淡淡地摇头:“旨意已下,岂能收回?”
郑森看着这一幕,适时开口:“师弟殿下,朝廷正值用钱之际,干脆就收下算了。”
沈廷扬也附和道:“盐税历来是商税大头,北宋那会儿财政收入达到了惊人的一两千万贯。如今朝廷要募兵北伐,还需盐税支持。况且,这些盐商既然主动来缴税,想必也是知错就改。”
“求千岁爷开恩,给我们一个改错的机会!”四位盐商急忙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