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孙殿英东陵盗宝背后的军饷困局
孙殿英,这个在民国时期被钉在耻辱柱上,却又因一系列荒诞行径而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一生波折起伏,充满了争议。他出生于河南永城的一个贫寒之家,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底层百姓。在孙殿英幼年时,父亲因一次偶然与旗人发生冲突,被强行下入大狱。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父亲孤立无援,最终含冤惨死。这一事件如同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年幼的孙殿英心底。从那时起,他对这个不公的世道便充满了愤懑与反抗之心。
因为家庭变故,孙殿英早早辍学,被迫投身于市井之中。在那鱼龙混杂的环境里,他像野草一般顽强生长,却也沾染了不少不良习性。赌博、偷盗之事,他无一不精。在赌场里,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狡猾的头脑,常常赢个盆满钵满,渐渐在当地混混圈子里闯出了一些名堂,身边也聚集了一群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这群人整日在街头巷尾游荡,干着一些偷鸡摸狗、敲诈勒索的勾当,孙殿英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变得愈发狠辣与狡黠。
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军阀混战的泥沼之中,局势一片混沌。各地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大打出手。孙殿英敏锐地察觉到,这乱世之中,或许藏着改变命运的机遇。于是,他带着身边那群兄弟,毅然投身绿林,开始了打家劫舍的土匪生涯。他们活动于豫西一带,所到之处,富户人家无不胆战心惊。有时,他们会趁着夜色,突袭那些高墙深院的大户,抢走金银财宝;有时,又会与其他土匪团伙为了争夺地盘而火并。在一次次的争斗中,孙殿英的势力逐渐壮大,队伍也越来越多人。
但孙殿英心里清楚,单纯的土匪生活终究难成大器,想要长久立足,必须另寻出路。恰好,当时各路军阀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对于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土匪武装,常常采取招安的手段。孙殿英的队伍引起了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丁香玲的注意,在一番权衡之后,丁香玲将孙殿英的队伍收编。就这样,孙殿英摇身一变,从一个人人喊打的土匪,成了正规军的军官。
进入军队体系后,孙殿英充分发挥了自己圆滑世故、善于钻营的本事。他对上级阿谀奉承,送礼行贿毫不手软,很快便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先后投靠了张宗昌、蒋介石等势力。每一次投靠,他都能巧妙地为自己谋得利益,部队也在不断地改换门庭中逐渐扩充。
时间来到1928年,孙殿英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部队驻扎在河北遵化一带。表面上,中国此时已在名义上实现了统一,可实际上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各路军阀貌合神离。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非嫡系部队采取了极为苛刻的手段,克扣军饷、限制发展是常有的事。孙殿英的第十二军作为杂牌军,自然深受其害。军饷长时间被拖欠,士兵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军中怨言四起,甚至出现了哗变的苗头。孙殿英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求情,试图解决军饷问题。他频繁出入上级军官的府邸,送上各种珍贵礼物,言辞恳切地诉说部队的艰难处境,可每次得到的都是敷衍的答复,军饷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就在孙殿英为军饷愁得焦头烂额之时,一个消息如同在黑暗中燃起的一丝“希望”,传进了他的耳中。位于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埋葬着清朝的多位帝王和后妃,其中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陪葬品极其丰厚。这些陪葬品历经数百年的积累,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对于急需军饷来稳定部队的孙殿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清东陵自建成之日起,便设有专门的护陵人员。在清朝统治时期,这些护陵人员待遇优厚,对陵寝的守护也极为用心。然而,进入民国后,局势动荡不安,政府财政吃紧,对清东陵的管理逐渐松懈。护陵人员的薪饷常常被拖欠,生活陷入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护陵人员对本职工作不再上心,有的甚至监守自盗,将陵寝中的一些小件文物偷出去变卖。与此同时,当地的一些土匪和不法之徒,早就对东陵的陪葬品垂涎三尺,他们时常在周边窥探,寻找机会下手。
孙殿英起初听到东陵陪葬品丰富的消息时,虽心动不已,但并未立刻下定决心盗宝。他深知此事一旦败露,必将身败名裂。于是,他先派了几个心腹手下,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前往清东陵周边打听情况。这些手下乔装成商贩、流民,在陵区附近一住就是好几个月。他们仔细观察陵寝的布局,发现清东陵规模宏大,分为多个区域,每个陵寝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但整体防护设施在历经岁月和战乱后,已经破败不堪。他们还摸清楚了看守人员的配置,发现护陵人员数量稀少,且大多年老体弱,士气低落。就连周边的地形,他们也绘制得清清楚楚,包括哪里有隐蔽的小路可以进入陵区,哪里便于隐藏人马等。
经过长时间的侦察,孙殿英发现清东陵的防护极为薄弱,几乎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而此时,他部队的军饷问题愈发严重,士兵们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在利益的诱惑和军饷困局的双重逼迫下,孙殿英最终咬咬牙,决定铤而走险,对清东陵下手。
为了掩人耳目,孙殿英精心策划了一场“军事演习”。他对外宣称,部队将在清东陵周边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要求附近百姓回避,并派兵封锁了周边地区的各个出入口。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先是派出一个工兵营,对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展开挖掘行动。
定东陵的地宫入口隐藏得十分巧妙,工兵们在陵区内四处寻找,花费了好几天时间,才在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一丝线索。他们顺着线索,小心翼翼地挖掘,却遇到了坚固的岩石层。工兵们尝试了各种方法,用锄头挖、用铁锹铲,可进展缓慢。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动用炸药。随着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岩石被炸碎,通道逐渐显现出来。但这仅仅是第一步,通往地宫的石门更是异常坚固。石门由巨大的整块石材制成,重达数吨,门后还设有复杂的机关。工兵们想尽办法,先是用粗木杠子试图撞开石门,可石门纹丝不动。后来,他们又在石门缝隙中塞进炸药,进行小剂量爆破。经过一番折腾,石门终于被炸开,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伴随着阵阵腐臭,让人作呕。
当石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景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地宫中堆积如山的陪葬品,金银珠宝、玉器古玩琳琅满目。孙殿英的士兵们像是饿狼见到了猎物,顿时红了眼,纷纷冲进地宫,开始疯狂地抢夺。他们全然不顾什么秩序,相互推搡、争抢,有的人为了一件珠宝大打出手。据后来参与盗宝的士兵回忆,慈禧太后的棺椁放置在地宫中央,棺椁由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打开棺椁,只见慈禧太后的尸体上覆盖着一层金丝织成的锦被,锦被上镶嵌着无数珍珠宝石,每一颗都圆润饱满,散发着迷人的光泽。她的口中含有一颗巨大的夜明珠,这颗夜明珠能分开两半,合拢时晶莹剔透,夜间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照得整个地宫如同白昼。为了抢夺这颗夜明珠,士兵们不顾忌讳,将慈禧太后的尸体从棺椁中粗暴地拖出,随意扔在一旁,尸体的手臂和腿部在拉扯中甚至出现了断裂。
在盗掘定东陵的同时,孙殿英并未忘记乾隆皇帝的裕陵。裕陵的地宫构造比定东陵更为复杂,传言中其内部机关重重。但此时的孙殿英和他的士兵们,已经被贪婪蒙蔽了双眼。他们依葫芦画瓢,用同样的方法炸开了裕陵的石门。进入地宫后,他们发现这里的陪葬文物同样珍贵无比。许多书画、瓷器、青铜器等被士兵们疯狂抢夺,一些瓷器在争抢过程中被摔碎,精美的书画被肆意践踏。乾隆皇帝的棺椁被打开,里面的陪葬品被抢夺殆尽,乾隆皇帝的尸骨也被扔出棺椁,散落一地,场面一片狼藉。
孙殿英东陵盗宝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全国,举国上下一片震惊。清朝皇室后裔们得知这一噩耗,悲痛欲绝,纷纷表示强烈抗议。他们联名上书国民政府,要求严惩孙殿英,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末代皇帝溥仪更是在居所内放声大哭,对孙殿英恨之入骨,发誓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各界人士也纷纷站出来,对孙殿英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学者们痛心疾首,称他破坏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罪人;普通民众也义愤填膺,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给大家一个交代。
然而,孙殿英此时却并不慌张。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众怒,想要逃过一劫,必须得想办法打点关系。于是,他挑选了一部分盗来的珍贵财宝,开始四处行贿。他先是找到了蒋介石的亲信戴笠,送上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古玩字画。戴笠收到贿赂后,对孙殿英的盗宝行为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在蒋介石面前为孙殿英说好话。之后,孙殿英又贿赂了其他一些国民党高官,这些人在收受贿赂后,也纷纷为孙殿英开脱罪责。在这些高官的庇护下,孙殿英暂时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对于孙殿英来说,东陵盗宝虽然解决了他眼前的军饷问题,部队暂时稳定了下来,但他也因此成为了众矢之的。他的名声彻底臭了,走到哪里都被人唾弃。此后,在军阀混战的浪潮中,孙殿英继续辗转于各个势力之间。他每一次投靠新的势力,都并非出于忠诚,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今天投靠这个军阀,明天又倒向那个军阀,反复无常的行为让许多人对他嗤之以鼻。
在抗日战争时期,孙殿英也曾率部与日军作战。起初,他为了保存实力,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随着战局逐渐不利,他心中的那点爱国之心被自私和贪婪所吞噬,开始暗中与日军勾结。他与日军达成秘密协议,企图借助日军的力量,保存自己的部队,继续在乱世中称霸一方。这种叛国投敌的行为,让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对孙殿英的部队进行了收编。但孙殿英的部队早已失去了战斗力,在与解放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1947年,孙殿英在一次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被俘虏后,孙殿英身患重病,在俘虏营中,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充满了悔恨。曾经的风光无限、肆意妄为,如今都化作了泡影。不久后,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孙殿英东陵盗宝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他个人贪婪和不择手段的体现,更是当时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军饷无着、生存艰难的时代背景下,孙殿英为了保住自己的部队和地位,不惜铤而走险,做出了这等令人发指的行为。而他最终的结局,也正是他一生作恶的必然结果。清东陵被盗掘,大量珍贵文物遭到破坏和流失,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也成为了民国历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这段历史时刻警示着后人,在利益面前,要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切不可为了一时之利,做出遗臭万年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