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为了对方好而否定”的心理机制
你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否定某人
很多人会“为了对方好而否定”。
本书将在第一章谈谈这种心理机制。
大多数人原本就知道“最好不要一味否定他人”“在不否定他人的前提下让人接受,这很重要”。
那么,为什么我们明明懂这个道理,还是会不小心“否定”他人呢?
让我们一起试着想象一下。
如果你有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儿子,他对你说“我将来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你会如何回答呢?
“那怎么可能呀?不可能的。”
“你知道那要花多少钱吗?我们家可没有那么多钱。”
“你这脑袋瓜也没有那么聪明吧!”
我想应该会有不少父母说出上面那样冷酷无情的话吧。话虽这么说,不管是怎样的父母,应该都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尽力支持孩子的梦想。
可另一方面,父母在想要支持孩子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希望孩子拥有更现实的梦想或目标”的想法。“最好能让孩子尽早从不现实的梦中清醒过来”,这种无意识的“父母心”正在悄悄发挥作用。
即使父母没有当场直接否定,也会在无意识中陷入否定孩子的心理状态,这种深层次的心理会通过以下言行表现出来。
● 无视孩子“想要成为宇航员”的话。
● 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 把孩子往家长希望的出路上引导。
这些言行都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好意”。也就是说,陷入了“为了对方好而否定对方”的模式,说白了就是“爱的反例”。这就是“为了对方好而否定”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