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革新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经济多元化,城市发展

咸阳城的春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以往的蓬勃气息。北境烽火暂歇,军政革新如新磨的利剑,寒光内蕴。然而,麒麟殿内,林深与嬴政的目光,已穿透了金戈铁马的硝烟,落在了更为深厚、却也更为复杂的根基之上——大秦的国本:经济与民生。

“陛下,”林深的声音沉稳,带着对未来的清晰洞察,“强军固政,如虎添翼。然猛虎之威,终需血肉供养。今我大秦,农桑为本,仓廪尚实,然此根基虽厚,枝叶却显单薄。商贾流通不畅,百工技艺难精,奇货异产难聚,此乃无形之失,积年之弊。且观咸阳及诸大城,人烟渐稠,然街巷拥塞,居所逼仄,污秽时有,此非煌煌大国气象。欲使国力如江河奔涌,生生不息,非行经济多元化之策,并重塑城邑筋骨不可!”

嬴政端坐御案之后,指尖轻轻敲击着冰冷的青铜镇纸。他深知林深所言切中要害。连弩再利,需精铁锻造;玄鳞甲再坚,需良工巧制;雄兵百万,更需粮秣如山、财货如流。都城与郡县,更是帝国的颜面与心脏。

“林卿目光如炬。农桑为本,此乃根基,不可动摇。然枝叶如何繁茂?城邑如何新生?朕,愿闻其详。”嬴政的声音带着期待。

林深胸中早有沟壑,此刻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陛下,经济之策,首在通血脉,活经络:

其一,重商惠贾,聚天下货殖!现有商税,十取其三,关卡林立,手续繁苛,商贾裹足,货殖难通。臣请颁行《惠商令》!大幅降低市税、关税,尤其对贩运粮米、盐铁、布帛等民生必需及新奇器物者,予以特惠!简化通关符节,于各要津设立‘通关署’,统一验核,一日办结!更于咸阳、栎阳、雍城、巴郡等通衢大邑,择地兴建‘万方市’!其内,按货类分区:东市专营丝绸漆器、金玉珠翠;西市汇聚南北山货、海味奇珍;北市则为车马舟船、牲畜木材;南市乃铁器陶俑、日用百工。市设‘市令署’,统一管理,公平交易,严禁欺行霸市。更设‘远商驿馆’,为异国巨贾提供通译、护卫、仓储之便!商道通,则货殖流;货殖流,则财源广;财源广,则府库盈,民力舒!

其二,精工强技,铸大秦匠魂!百工之技,乃富国之髓。然民间工坊,多因循守旧,技艺参差,难成大器。臣请设立‘大匠作府’,统筹天下百工!其一,于各郡遴选技艺精湛之工坊,授予‘官准匠作’牌匾,由府库拨付专款,助其改良工具(如推广脚踏纺车、改良织机梭子、引入水碓粉碎陶土)、精研工艺(如瓷器釉料配方、青铜失蜡铸造、精铁渗碳法)。其二,由‘工学馆’派出‘技导博士’,常驻重点工坊(如宜阳陶坊、蜀郡锦坊、宛城铁坊),传授秘法,订立《匠作规式》,统一器形、尺寸、品质!其三,设立‘天工大赏’,每岁评定最优之瓷、锦、漆器、铁具,赐金匾,免赋税,使其名扬列国,成我大秦之‘金字招牌’!其四,大兴矿冶,锻强国之基!详勘国内铜、铁、锡、丹砂(汞)、玉石诸矿。于矿脉丰饶处(如临邛铁山、丹阳铜矿),设‘官矿监’,招募矿徒,改进开采之法(如坑道支护、通风排水)。就近兴建大型‘冶炉坊’,引入水力鼓风(水排),精炼铜铁,所出之‘镔铁’、‘精铜’,优先供给军械与官准匠作!

其三,城邑新生,塑盛世之容!咸阳为都,当为天下范。旧城格局杂乱,宫室、民居、工坊、市集犬牙交错。臣请依《周礼·考工记》王城之制,参以实用,重新规划咸阳城郭!以渭水为轴,北岸为‘宫城禁苑’,乃陛下居所与中枢官署;南岸为‘廓城’,乃万民所居。廓城内,明确划分:

‘里坊’(居民区):棋盘格局,坊墙围合,坊内道路纵横,植以槐柳。鼓励建造两层‘重屋’,以纳更多人口。每坊设‘坊正’,管治安、卫生。

‘市肆’(商业区):即‘万方市’所在,严管开闭市时间。

‘工聚’(手工业区):置于下风下水之位(如城西南),集中陶窑、染坊、冶炉等,便于管理排污。

‘仓廪区’:临近渭水码头,建高大仓窖,储粮备荒。

‘学宫区’、‘医坊区’:环境清幽处,兴建官学与‘太医院’分院。

更需夯实城邑筋骨:

‘通衢大道’:拓宽主干道,可容驷马并驰,以碎石夯实,旁设排水明沟或暗渠。

‘地龙’(地下排水系统):以陶管或砖石砌筑大型地下排水网络,引污水入渭,根治内涝污秽!

‘公廨’与‘善堂’:于各里坊适中处,建官署分支、公共粮仓(义仓)、‘慈济院’(收容孤寡)及‘疾馆’(简易公共医疗点)。

此非仅为咸阳,更为天下郡县树一范式!”

嬴政听得目光灼灼,仿佛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盛景。他霍然起身:“善!大善!此三策,乃固本培元,泽被苍生之举!农为根,商为脉,工为骨,城为体!林深,朕将此千秋基业托付于你!即颁诏令,昭告天下!所需钱粮、匠役、权限,尽付于卿!唯望早日得见,货殖通衢,百工精进,城郭巍然,黎庶安居!”

“臣,定当竭心尽力,不负圣望!”林深领命,深知这是一场比军械革新更为宏大、触及更深层利益的变革。

《惠商令》的诏书如同春雷,震动了沉寂已久的商道。咸阳城外,渭水之滨,一片巨大的空地迅速被征用。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民夫役卒汇聚于此。“万方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巨大的木架结构拔地而起,青石板铺就的宽阔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清晰的功能区域。各区皆建起整齐的砖木结构铺面,招牌旗幡迎风招展。市中央,更建起一座高大的“市楼”,供市令署官吏瞭望指挥、鸣钟启闭。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向列国。最先抵达的是一支庞大的赵国马队,载着上党的优质石炭(煤)和邯郸的精美铜器;接着是魏国的盐商车队,雪白的河东盐堆积如山;楚国的漆器、犀角、象牙紧随其后;更有来自遥远西域的胡商,带着光怪陆离的玻璃器皿、毛毯和香料,好奇地打量着这座正在崛起的巨市。

“哈哈,秦地商税如此之低,通关如此便捷!这‘万方市’规模,前所未见!此乃天赐商机!”一位来自齐国临淄的大丝绸商抚掌大笑,立刻盘下了东市最好的几间铺面。林深安排的“远商执事”精通各国语言,殷勤地引导、协助办理文书、租赁仓库,令外商宾至如归。

开市之日,钟鼓齐鸣,万头攒动。东市的锦绣罗缎流光溢彩,西域的香料气息醉人心脾,西市的山珍野味令人垂涎,北市的骏马嘶鸣,南市的铁器寒光闪闪……叫卖声、议价声、赞叹声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昔日略显冷清的咸阳城,仿佛注入了沸腾的血液,瞬间变得喧嚣而充满活力。市令署的税吏们忙得脚不沾地,但看着流水般涌入府库的铜钱和布帛,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商业的血脉,开始强劲地搏动。

当“万方市”的喧嚣震撼着商界时,“大匠作府”的成立则在工坊林立的“工聚”区掀起了一场静默的革命。

宜阳,大秦著名的陶都。官派“技导博士”张工的到来,让几家被授予“官准匠作”的老窑坊既兴奋又忐忑。张工一头扎进窑场,仔细观察着选土、制坯、上釉、装窑、烧制的每一个环节。

“陶土杂质仍多,需经水碓反复淘洗、沉淀,取其最细腻之浆!”张工指着浑浊的泥浆池。

“釉色单一且易剥落?可试以铜粉、铁粉、石灰石按新方配比,控制窑内火候与气氛,或可得青瓷、褐釉、甚至…黑瓷!”他带来的新釉料配方让老匠人眼睛发亮。

在蜀郡锦官城,女工们围着一架新式的“多综多蹑提花机”,在工学馆女匠师的指导下,学习着更复杂的操作。经纬交织间,前所未见的繁复花纹——云气、瑞兽、几何纹样——开始在锦缎上流淌,色彩也更加鲜艳牢固。“有此新机新法,我蜀锦定能冠绝天下!”锦坊主事信心倍增。

宛城铁坊,炉火日夜不息。官矿监运来了新炼出的优质“宛铁”(一种高碳钢坯料)。技导博士指导匠人尝试“炒钢法”和“灌钢法”,并严格规定刀剑、农具的淬火温度与时间。一批批刃口泛着幽幽蓝光、坚韧锋利的铁制农具和兵刃胚体被生产出来,引得负责验收的军械官连连点头。

“天工大赏”的设立更是点燃了百工的激情。各地官准匠作坊纷纷将最得意的作品送往咸阳大匠作府参评。当第一批“天工”牌匾颁给宜阳的青瓷双耳壶、蜀郡的云气瑞兽锦、宛城的精铁环首刀时,整个手工业界为之沸腾。这些带着“天工”印记和“大秦匠作”铭文的产品,一经投放“万方市”,立刻被嗅觉敏锐的各国商人高价抢购,成为身份与品质的象征。大秦的匠魂,在淬炼中绽放光芒。

在临邛(今四川邛崃)的铁山脚下,巨大的改变也在发生。以往杂乱无章、危险的小煤窑和土法炼炉被整合。官矿监组织矿徒,以粗大的圆木支撑起更深的坑道,用竹管和风箱努力改善着通风。开采出的优质铁矿和伴生的石炭,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山脚新建的“临邛冶炉坊”。

数座高达两丈的竖炉巍然矗立,炉膛内烈火熊熊。更引人注目的是炉旁巨大的木制水轮,利用山涧溪流的冲击力,带动着坚韧的牛皮囊(水排),将强劲的风力持续鼓入炉中!炉温因此大幅提升,铁矿石熔炼得更加充分。赤红的铁水从炉底流出,注入陶范,冷凝成质地均匀、含碳量可控的“镔铁”锭。这标志着大秦的冶铁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优质的铁料,被装上漕船,沿江而下,成为支撑军工与百工发展的坚实骨骼。

与此同时,咸阳城的改造工程,堪称一场浩大的土木交响。依据林深审定的规划图,旧有的杂乱棚户被有序拆除(给予补偿或安置新坊)。宽阔的“朱雀大街”、“玄武大道”被开辟出来,碎石为基,黄土夯实,两旁开挖深阔的排水明沟,上覆青石板。工役们喊着号子,将巨大的陶制管道埋入地下深处,构建着纵横交错的“地龙”网络。

渭水南岸,新的“里坊”如同棋盘般整齐排列。坊墙高筑,坊门晨启昏闭。坊内,既有传统的单层院落,也出现了官方鼓励建造的两层“重屋”,白墙灰瓦,井然有序。城西南的“工聚”区,烟囱林立,但与居民区保持着足够距离和下风位。高大的仓窖区临近码头,太医院分院和官学新址也在清幽处破土动工。

一座融合了秩序、活力与便利性的新型都城,在古老的秦地上,日渐显露出它宏大的轮廓和勃勃的生机。

然而,繁荣的浪潮之下,必然涌动着暗礁与逆流。

人潮之困:“万方市”的繁荣和“工聚”区的兴起,如同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四方八野的流民、小贩、寻求生计的手艺人如潮水般涌入咸阳。规划中的新“里坊”虽在建设,却远水难解近渴。旧城区的“里坊”人满为患,租金飞涨,一些贫民甚至在城墙根下搭起了简陋的窝棚。卫生状况堪忧,盗窃小案频发。一位负责治安的尉官向林深诉苦:“林大人,东三坊昨日又因争抢住处打斗伤人!污水沟旁新搭的棚子,臭气熏天,恐生疫病!”

利欲之蚀: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并非所有工坊都能恪守《匠作规式》。一家位于咸阳“工聚”区边缘的私营陶坊,坊主见“天工”青瓷供不应求,为赶工牟利,偷偷降低陶土淘洗标准,缩短烧制时间。结果一批运往魏国的青瓷酒具,在途中就因胎质疏松、冷热不均而碎裂大半。魏国大商震怒,在“万方市”当众砸毁残品,怒斥“秦货劣质,欺世盗名!”此事迅速传开,对刚刚树立的“大秦匠作”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浊流之忧:临邛冶炉坊的炉火映红天际,产量喜人。然而,日夜不息的浓烟,随风飘散,落在附近的桑田和民居上,形成一层灰黑的粉尘。更令人忧心的是,炼铁产生的矿渣和含有毒素的废水,未经妥善处理,就近堆弃或排入山涧溪流,导致下游水流浑浊,鱼虾绝迹,灌溉的农田也出现减产迹象。附近乡老联名上书,字字泣血:“青天大人!炉烟蔽日,田禾蒙尘!浊流所至,鱼死苗枯!求大人垂怜生民啊!”

林深坐镇大匠作府兼领营造司,案头堆满了各地反映问题的文书。他没有丝毫犹豫,雷厉风行地出手整治:

1.应对人潮:

加速营建:立即增调工匠役夫,优先完成规划中临近“工聚”区和“万方市”的几个大型新里坊建设,以成本价租赁给涌入的工匠、小贩。

严管棚户:勒令拆除城墙根等要地的违章窝棚,将人员统一安置至临时搭建、但具备基本排水和防火条件的“安置营”,并派兵维持秩序卫生。

疏导分流:发布政令,鼓励部分涌入人口前往正在兴起的栎阳、雍城等卫星城定居,给予落户和初期经营优惠。

强化里坊管理:增派“坊正”及辅吏,严格执行坊门启闭、卫生清扫、纠纷调解制度。

2.惩治劣质:

铁腕稽查:命大匠作府“监造御史”带领精干吏员,携带《匠作规式》,对官准匠作坊及私营大坊进行突击抽查,重点查验原料、工艺流程和成品质量。

严惩首恶:那家偷工减料的陶坊被查实,坊主下狱,罚没家产,永久剥夺经营资格,其劣迹张榜公布于“万方市”及各工坊区,以儆效尤。

重建信任:责令相关行业(如陶瓷、铁器)的官准匠作坊联合发表“质保书”,承诺假一罚十,并允许大客商派员驻场监造。同时,在“万方市”设立“验货亭”,供客商交易前查验。

3.治理污染:

技术改良:急召工学馆精通矿冶与营造的博士赶赴临邛。一方面,试验在冶炉烟道末端加设简单的“沉降室”(利用重力使粗颗粒粉尘落下),减少黑烟排放;另一方面,指导修建专用的矿渣堆放场和废水沉淀池(加入石灰中和酸性),严禁直排溪流。

迁移与补偿:评估污染严重区域,对无法改善的临近桑田和少量民居,由官府出资征购或置换土地,迁移农户。

立法预防:林深深感环保之重,着手制定《工聚规条》,明确规定新设工坊必须远离水源农田、下风布置,并预留排污处理用地,否则不予批准。此为后世“环境评估”之雏形。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林深强有力的措施,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除了繁荣肌体上的痈疽。

咸阳的新里坊陆续入住,秩序渐复。安置营虽然简陋,但比之窝棚已是天壤之别。涌入的人潮在疏导下,逐渐成为建设新城的生力军。劣质陶坊的严惩,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工匠坊主,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大秦匠作”的金字招牌在风波后反而擦得更亮。临邛的粉尘有所减少,废水沉淀池开始发挥作用,迁移的农户得到了妥善安置,怨气渐平。虽然污染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彻底解决,但重视与治理的态度,让民众看到了希望。

经济多元化的种子,已在秦地深深扎根,并开始绽放出绚丽的繁花:

“万方市”已成为东方最耀眼的商业明珠,每日吞吐着海量的财富与信息。

“天工”品牌的名瓷、美锦、利刃,远销列国,成为大秦无形的使节。

优质的“宛铁”、“临邛镔铁”支撑着军工与百工的持续升级。

焕然一新的咸阳城,以其宏大的格局、便利的设施、分明的秩序,吸引着四方艳羡的目光,成为帝国强盛的最佳注脚。

渭水之上,千帆竞发,满载着秦地的物产驶向远方;官道之上,驼铃声声,异国的珍宝源源而来。帝国的血脉,前所未有的畅通与澎湃。

站在咸阳新筑的“望楼”之上,俯瞰着这座在阵痛中涅槃的新城和城外繁忙的码头市集,林深的心中却无丝毫懈怠。经济的洪流已经启动,如何引导这洪流灌溉更广阔的田野?如何让这繁荣的成果惠及更偏远的郡县?如何利用这日益紧密的商路,不仅输送货物,更传播大秦的律法、度量、文字……乃至,无声地编织一张经济与文化交织的罗网?

他的目光掠过码头上堆积如山的异域货物,落在一艘刚刚靠岸、悬挂着奇特旗帜的海船上。船上走下的商人,肤色黝黑,卷发深目,携带着从未见过的种子和奇异的植物。一个新的念头,如同春芽般在林深心中萌发:农业的革新与域外作物的引入……大秦的根基,需要扎得更深,枝叶,需要伸向更远的地方。他转身,步履坚定地走下望楼,新的蓝图已在胸中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