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店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很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差不多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半掩着,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随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响,“如果能到那家的门里去歇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便走不多远,你便会发见一个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朝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作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会遇到一对很朴质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不觉得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它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每个客人这样说。
在这样地方,你是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空闲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有人这样大声笑着喊。“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子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在却做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子。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招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才先有这样的一夕呢。如果是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人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话家常了。
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也并非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了,或是某个县城里正在轰传着一件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这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儿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来呢。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全新,也许已是多少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又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了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而且逃出了这许多年了。“我呢……”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逃走了的老婆,为了她,我便作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谈得很久,谈个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了,水桶的声音,轳辘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到了赶路的时候了。
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旅人又各自拾起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儿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在这样野店的土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村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也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缘里,陌路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更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咏的:
君乘车,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这样的歌儿,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
(一)本篇依据旅行的经验,写关于野店的各方面的情形。
(二)为什么篇中多用“也许”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