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扬异域之饮马天竺:王玄策演义(评话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回 尊圣命三藏著奇书得御旨玄策再出使

李世民和玄奘法师做了交易。李世民呢,下令,让玄奘法师入住弘福寺,把带回来的佛经、舍利、佛像等等,全安放在那儿,加以供奉。然后敕令弘福寺开办译场,组织帮手,帮助玄奘法师译经。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还特意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把玄奘法师奉为了佛教的一代宗师,这给了多大的面子啊!而玄奘法师呢,也投桃报李,一边翻译佛经,一边口述,让弟子辩机和尚记录,把自己在西域、中亚、天竺各国的所见所闻全都记录下来,历时一年,到了贞观二十年,此书完成。这部书现在非常有名,叫作《大唐西域记》。

但咱们还得说一句,《大唐西域记》现在非常有名,上网就可以搜到,但在当时,可不是谁想看都能看的,这属于皇帝以及极少数重臣才能看的内部刊物,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即便是到了今天,这部《大唐西域记》仍然有不少的借鉴价值,至少从此,“印度”一词,就成了指代南亚那个大国的称呼。所以此部书一出,唐太宗李世民是如获至宝啊!

而就在《大唐西域记》刚刚完成的时候,巧了!李义表和王玄策的使团也完成任务,返回长安。唐太宗大喜过望,马上召见了李义表和王玄策,让他们详细汇报了出使西域、中亚以及印度等国的状况。李义表和王玄策,那都是带着考察任务出使的,所以心中很有数,给唐太宗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唐太宗再把他们的报告,跟《大唐西域记》之中的内容两相一对照,哎,唐太宗心里就有谱了,这就是西域、中亚以及印度诸国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第一手资料,我们大唐就能很好地治理西域,还能拓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您还别说,拿到这第一手的资料之后,唐朝前期,尤其是唐太宗到唐玄宗前期,对于西域的治理还有跟中亚的联系,都还是比较理想的。

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文。唐太宗得到了西域、中亚,乃至于印度的资料;玄奘法师得到了弘扬佛法的大好条件,这是两全其美的买卖。可事情呢,总有个但是,一年以后,到了贞观二十一年,玄奘法师又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陛下,贫僧以为,咱们要想办法培养会梵文的人。”

唐太宗就问了:“法师,那怎么培养呢?”

“贫僧以为,咱们得从印度引进一批梵语的大师,以后咱们也就可以借用这些引进的人,培养自己的人才了。”

有人问了,这是为什么呢?咱们说,玄奘法师带回来的佛经,全都是梵文,也就是当时的印度语书写的。玄奘法师呢,的确是大师,精通佛法和梵文,可他带回来的经文,浩如烟海,太多了!玄奘法师手大捂不过天来,一个人根本翻译不完。那怎么办呢?就得找别人帮忙。刚开始,玄奘法师想办法联系西域来的胡僧。但是呢,这帮胡僧有的懂梵文,但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翻译过来词不达意;有的呢,在中国的时间长,对中国文化挺了解,但对梵文知道的不太多,翻译起来挺费劲。这就没可心的人了!玄奘法师万般无奈,只能再找唐太宗提要求。

唐太宗李世民呢,听了这个想法,挺高兴。为什么呢?其实最近,他也想再派个使团去印度。这倒不是为了翻译佛经。咱们说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到了晚年,为了益寿延年,所以常吃丹药。可丹药这东西,咱们现在知道,有好多的重金属,可能吃下去能精神亢奋一下,但吃多了肯定中毒。而当时的太医呢,为了给皇上将养身体,就让皇上多吃补品,而且补品之中,最难找的有一味,那就是石蜜。

有人问了,这石蜜是什么东西呢?这告诉您,石蜜其实就是粗制的冰糖或者白砂糖,这玩意合中益肺,舒缓肝气,这肝就是解毒的啊!所以这石蜜对于老吃丹药的唐太宗而言,挺有好处。可咱们说,冰糖和白砂糖这东西,现在挺常见,但唐朝时期,咱们就没这技术,造不出来!那皇上还得用!怎么办呢?就只能从出没在西域和中亚的胡商手里买。可无商不奸啊!尤其是当时出没在西域和中亚的那些胡商,这些大多是粟特人,那是有名的商业民族,特别会赚钱!这石蜜在原产地不值什么钱,但让他们三倒手两倒手,等到了李世民手中,价格不菲啊!李世民为这个事,一直挺苦恼。哎,这天他恰巧在看《大唐西域记》,里面写得挺清楚,印度就产石蜜!李世民脑筋一动,哎,我要是派个使团过去,学学石蜜的制作技术,再带回来,这不是挺好吗?我们也不用花那么多钱去买了。

白砂糖。古称“石蜜”,其制作方法于唐代传入中国,一种说法认为,就是王玄策从印度带回

但是呢,这只是想法,没法说啊!为了石蜜的制作技术,就派一个使团,不远万里的去印度,估计大臣们也不会同意。这怎么办呢?哎,正好这时候,玄奘法师提出来,要培养会梵文的人。怎么培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印度雇一些梵文的大师回来,再用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的胡僧当拐棍,教给自己的人。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等到第二天早朝,就跟大臣们说:“众位卿家,朕答应过玄奘法师,要弘扬佛法。可近日,玄奘法师提出,缺少懂梵语的人才。朕有意再派一个使团,出使印度,见见戒日王,让他派一些梵语方面的高人来咱们大唐。众卿以为如何啊?”

大臣听了这些,面面相觑,有的就说了:“启奏陛下,弘扬佛法,乃是好事。但印度和咱们相隔万里,为了这点小事出使,有点劳民伤财啊!请陛下三思!”

“对对对,此举十分地不合算,请陛下三思!”

唐太宗一听,心里有点不高兴。不过李世民脑袋也快,马上一转个,又说了:“众卿家,朕之所以想再派使团出使印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印度是个大国,我们必须全方位了解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军事状况。现在他们对西域没有非分之想,但难保以后没有!所以我们要派使团,和印度进行很好的沟通,也显露我大唐的国风,知己知彼,以备不时之需,诸卿家以为如何啊?”

这回众大臣一听,还真没法反对,所以赶紧往上回答:“皇上圣明!”

“皇上所言极是!”

这就算拍了板。可派谁去呢?唐太宗李世民琢磨了半天,把在长安的所有官员的花名册看了好几遍,最后朱笔一点,谁啊?王玄策!

有人问了,为什么又选王玄策呢?很简单,王玄策是第一次出使印度的副使,在印度有过详细的考察,对于印度的情况挺了解,还被戒日王尸罗逸多接见过,人地两熟。而且在之前,王玄策还当过融州黄水县的县令,这地方在现在的广西,少数民族挺多,所以王玄策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方面,也挺有经验。而最主要的一点,因为之前出使的正使李义表,他的官职是朝散大夫、卫尉寺丞,有实际的职位,所以出使回来之后,有一大堆的公事要处理。可皇上那边还急着要报告,这怎么办呢?李义表没辙,就把王玄策拖住了,让他待在长安,给皇上写报告,到现在,报告刚写完,王玄策还没离开长安。当时唐代的交通还不太发达,如果走了再追,挺费劲,这回可方便,人家没走!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他最近老看王玄策的报告,对王玄策这个人也有点印象,所以就钦点他出使印度。为了这个,唐太宗特别封王玄策为右卫率府长史,这个职位呢,相当于皇太子卫队的幕僚长,也是正七品上的官职。别看王玄策之前当县令,也是正七品上,品级似乎没动,但现在这个七品,怎么说也是中央的官,能代表中央!

在走之前呢,李世民还给王玄策下了密旨,告诉他:你这次出使,第一,得给朕把石蜜的制法带回来。第二,要好好地再考察一下印度,尤其是军事方面,他们以后会不会威胁咱们大唐?都给我弄清楚了!第三,想办法带回一些梵语方面的高手,帮助玄奘法师翻译佛经。当然朕也知道,这一路之上,千难万险,所以我给你便宜行事之权。有什么大事,不必在万里之外请示我,你就便宜行事吧!

就这样,王玄策带着唐太宗的国书,立刻启程,奔了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也都在那边交代好了,准备了礼物,什么金银玉石、绫罗绸缎等等等等,整整三大车!另外呢,王玄策开始挑选这次出使的随从。

要说呢,随从方面,你带少了不行,万一遇上点什么事,人少了不够用。可你带多了也不行,带个五百、上千人,你是出使去,还是打仗去啊?所以王玄策考虑再三,是选了又选、拔了又拔,选了三十个精锐,这就算够用了。

这是一般随从,此外,王玄策还得选一个武官,作为自己的副手。王玄策选来选去,就选中了西域军中的骁将——蒋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