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整体发展视阈中的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科社创立后至二战结束前的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了。在创立之初,科学社会主义只是诸多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中的一种,力量和作用都比较有限,接受它的只有“共产主义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其前身是1836年由德国政治流亡者创建的一个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按照恩格斯的倡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了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无阶级、无私有制的新社会。这一当时仅有四五百人的欧洲性组织。恩格斯曾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初的状况做了如下生动描述:“同盟在1847年到1852年所代表的学说,那时曾被聪明的庸人带着嘲笑的神情看做狂人呓语,看做几个孤单的宗派分子的秘密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成立之后,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如魏特林的“粗陋的平均共产主义”、格律恩等人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等等)在各国工人运动中依然具有很大影响。这些流派和思潮尽管不同程度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缺陷,并提出了诸多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方案,但同时它们也以不同方式削弱并抵制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对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造成了很大危害。为此,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同这些不利于工人运动健康发展的思潮流派进行了不懈斗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由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时代转换的时期。面对这一时期世界发生的诸多新变化,科学社会主义内部也发生了原则性分歧,分化出了左、中、右三大派别。列宁等人在对各种修正主义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特点,深刻阐释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科学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趋势。在此基础上,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有学者所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的现代机会主义、第四国际以及‘左’的和右的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武装着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苏]查戈洛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然而,即便如此,依然还有一些流派借口社会主义革命只在俄国获得了胜利而未在其他欧洲国家取得成功,来否认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和价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一系列民族国家的解放斗争获得成功后,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才得以确立。依据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共产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外社会主义流派自身发展的特点,本章将这一时期近百年间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发展状况,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以1899年伯恩施坦在其1899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责难和修正,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改良主义理论体系即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该体系成了以后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为界,分两大阶段进行考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