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坞电影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以实证经验为工具的产业经济取向

电影产业研究区别于传统以文本为中心的电影研究对象,其话题涵盖了经济、法律、技术、政策、创意等众多领域,涉及的学科也远远超越了电影研究本身。自1994年电影市场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在过去20余年间取得的巨大商业化进步有力推动了产业研究。具体而言,华莱坞电影产业经济分析又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其一,如何通过借鉴外界模式以及内部结构转型,建构具有创新力的电影产业制度。尽管颇多学者反思华莱坞不应当视好莱坞为主要参照对象,但亦有研究者承认,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与苏联效仿好莱坞式创意集群的失败案例,当前中国电影已“具备可匹敌好莱坞的市场规模、变革的工业结构、不断储备和发展的人才与技术,以及市场化、制度化运作电影的能力”曹怡平.华莱坞的觉醒——以英国好莱坞、苏联好莱坞的失败为参照[J].电影艺术,2016(4):5—12.,因而华莱坞电影可从新的逻辑起点思考自身命运。

其二,如何通过新时期的社会文化与媒介科技变化生产新的电影资源,同时弥补既有市场缺陷。虽然21世纪以来国内电影市场的产业规模与票房总量均获得了较为引人注目的经济效益,但这并不能掩盖电影产业结构存在的种种问题。张英进便谈到,在中国电影市场,大部分专题片都未能进入院线,而超过三分之二的电影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因而,中国电影工业实际上存在一种不平衡性,建立在并不稳固的基础之上。Zhang Y.-J, Gries P, Gui M.-C, et al.Chinese cinema in the new century:Prospects and problems[J].World Literature Today,2007,81(4):36-41.另外,新近的华莱坞论述中,针对市场环境出现的新业态也有各种讨论。譬如,王昀便针对近来兴起的“互联网电影”概念,提出需要谨慎看待新技术语境下的电影模式变化,具体观察电影工业系统如何通过一贯的生产运作逻辑,将互联网纳入自身体系。王昀.真实或是虚空:互联网时代电影市场的转型与解构[J].东南传播,2015(3):31—36.

其三,从传统的个案经验研究向系统化的实证数据分析过渡。由于传统电影研究者多为人文学科背景,再加上研究成本高昂、资料难以获取等客观因素,国内电影研究长期缺乏有效的产业数据分析。纳入更多实证数据工具进行电影票房预测与品牌、版权评估正逐渐为华莱坞研究者所重视。如王锦慧等人即通过总结现有票房预测模型,选取50部有代表性的华莱坞电影作为数据来源,提出相关模型的修正方法。王锦慧,卜彦芳,李念.华莱坞电影票房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2016(1):9—14.通过不断引入其他社会科学方法,华莱坞电影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试图突破既有的学科边界,进而以不同研究风格促进现有电影研究社群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在文化政治与传媒科技的社会流变之下,电影研究已不能再定于一尊。华莱坞研究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典范视为自身发展的中介,而如何在复杂的中华性脉络中实现民族电影工业的本位建构,无疑是华莱坞探讨的核心命题。既有的华莱坞论述虽研究旨趣各异,但总体而言,仍存在批判性政治经济学、历史维度分析、跨国分析以及产业经济分析这四种研究取向之共识值得关注。在此基础上,华莱坞的理论观照或可面向文化杂糅的电影史观、融合媒介的内容商品、软实力形态的全球符号以及公共空间化的观念生产,实现自身体系转向,从而推动华莱坞概念作为当代电影研究可供进一步讨论、提炼与实践的知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