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坞电影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电影体制的产业化改革

1979年,对华语电影来说,是一个令全球瞩目的历史性转折。为摆脱“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影响,突破僵化陈旧的电影创作模式,电影工作的重点转向改革电影体制,使电影发行放映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调整,被破坏了的电影发行放映网得以恢复,大量影片解禁而重回银幕,曾经清冷的影院重现生机,电影生产重新焕发了活力。据资料记载,1978—1988年的十年间,我国一共生产了故事片2500多部,美术片822部,科教片5765部,新闻纪录片5606部。除了纪录片有所减少,其他类型题材的影片数量几乎都是“文革”前十七年时期的三至四倍。

1993年,我国开始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市场调节功能,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片、发行、放映模式。电影事业单位开始企业化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主体逐步向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转变。经过多年探索,华语电影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从分割垄断到开放竞争、从统一计划到自主经营、从单一的影院放映到多元化市场营销的转变。同时,电影企业集团化改革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始走上集团化、集约化的改革发展之路。以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西部电影集团、长春电影集团为代表的国营电影企业,以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世纪英雄传媒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电影企业,通过合资、贴牌生产、特许经营、战略外包等方式,与海外电影企业结成联盟,基本形成了制片业务、院线经营、影院建设、电影制作、传播营销、衍生产品开发等一体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长春、西安、成都、长沙和广州7个电影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