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在“价值落点”上坚持深入掘进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热门新鲜的网络文艺形式精彩纷呈,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富和活跃的娱乐生活场景。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足不出户,在手机等移动终端接收和发送信息,乐享文化娱乐生活,成为许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伴随着社交平台、直播平台、音乐平台、视频平台等泛娱乐营销平台的活跃,如何盯紧“核心创意”,找准“价值落点”,用更为快速而灵活的注入方式增加网络文艺的文化含量、智力挑战和深度爽感,是“业界”不容回避的问题。

毋庸讳言,在网络文艺发展进程中,虽然“流量至上”风行,但内容一直处于风口位置。网络文艺内容创新多姿多彩,内容创业方兴未艾。为增加“流量”,一些内容供应商对低俗需求的刻意迎合,使色情、暴力的擦边球频频得分,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而言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人生困局,害莫大焉;而各平台的流量争夺,更使这些内容的盛行如虎添翼。须知网络只是一种令传播更为迅捷的电子媒介,凝结在信息流之上的观念、思想、价值才更具社会价值属性。弘扬正能量,不负新时代,是网络文艺健步走向未来发展的“王道”。

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媒”,网络文艺生态的清朗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下好创意创新的“先手棋”,跳出小利益小格局小情愫的窠臼,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题材选择与时尚表达的关系,更加注重多元价值的呈现和理解,用适应市场化环境、适应新技术应用、利于网络文艺发展的时尚因素描绘时代的精神影像,生产出有温度、有态度、接地气的文化产品,提供给受众更具人性温暖的心灵滋养,让自有平台持续释放历久弥新的文化芬芳,是做大做强网络文艺平台的不二选择。

新时代意味着传统发展逻辑的终结,需要更多创新与探索,需要更多专业智慧。网络文艺既是文化的凝结,也是生活的沉淀。要达到艺术的高度,登高望远的价值利益和文化走向、与现实对接的创意和文化价值观在其生产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网络文艺要达到优质内容和好的传播方式的统一,同样要立足广阔丰厚的现实生活图景,在生活的丰富表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效透视其本质,才能提炼出分贝高、声音靓、有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力军。

当今时代,网络原创文艺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策源地。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便携性、无门槛等媒介特性,给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制作、传播、互动等带来更多契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新变化,文艺创作只有深入契合网络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受众。面对不断变化的文艺创作对象,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应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使文艺创作始终紧追时代,有的放矢,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贡献力量。面对不断变化的文艺创作方式,正能量创作不但要“有网感”“能进场”,而且要“扛大旗”“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创作更多使人欣悦,在感情、美、想象的并行中能带人飞翔的网络文艺精品。

在“价值落点”问题上,行业内的警醒和努力是网络文艺不断增强“核心动力”的内在保障。就拿互联网视听平台来说,作为优质视听内容的重要策源地,视频网站呈现何种内容、持有何种内容价值观就显得愈发重要。在网络文艺如何形塑“价值观”问题上,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视CEO孙忠怀提出了“高品质、正能量、创新性、年轻化”的思考方向,他指出:“网络视听内容正从追求量的发展转变为寻求质的提升。过去那些以大尺度、打擦边球来吸引眼球的低劣内容已渐渐淡出大众的审美视线,与之相对应的是,注重品质、格调积极、制作精良的内容,获得了市场、平台的一致肯定。”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79亿。不断壮大的用户规模,在为视频平台贡献高速上涨的播放量和用户时长之时,也对网络视频平台的内容、产品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源于这样的高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更应明晰。暨南大学郑焕钊先生在其雄文“网络文艺2017:走向文化治理和全面规范”中的论断,或许可以作为网络文艺行业内部自我约束的注脚:2017年,是网络文艺从“野蛮生长”向“文化治理”转换的历史拐点。围绕《王者荣耀》的网络文艺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讨论,推动网络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文艺治理话语推动网络文艺批评与研究的范式转型;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相继出台,奠定了网络文艺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可以说,治理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倒逼行业自身的规范和提升,政策规范倒逼内容自身的质量提升,付费和独播等新的产业模式的形成推动内容生产的精品化趋向,网络文艺类型的多样化促进网络文艺生态的发展。

陈定家先生在《文艺报》发表“网络文学价值观与创造力漫议”指出:尽管网络文艺成绩突出、进步巨大,其辉煌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当下网络文艺创作,统计数量令人惊叹,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却并不太多。不仅如此,在一些监管缺失的网络文艺空间仍然存在着诸多乱象,诸如价值迷失、恶俗流行、情色泛滥、拜金主义、消费至上等,可谓乱象丛生,快餐文化、娱乐至死、抄袭模仿、克隆山寨等,可谓无所不有,这类纷繁复杂的不良现象,无疑给网络文艺健康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挑战面前,趋于美的良性传播的潜力挖掘十分重要。陈定家说:“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淡薄,艺术生产的品牌战略失效,这也是艺术工作者颇感焦虑的话题。就网络文学创作而言,产量巨大、精品歉收的尖锐对比尤为引人注目。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巨大反差,说明体量庞大的写手群体在价值观、创造力、使命感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承认,在当前大批被市场主导的网络写手中,确实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倾向,网络写手的创造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与大力拓展。”

网络文艺的“价值落点”与网络文艺从业者所秉持的价值观紧紧相连。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直接影响每个人处理问题的尺度。对网络文艺创作者而言,其内心的“价值落点”与其作品格局息息相关,各种网络文艺作品及其衍生品的打造,无疑也是一个在各环节以人品锻造作品的过程,而人品的核心内容,非价值观莫属。网络文艺“价值落点”的形成,基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摸索的过程,殊非易事。虽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风向标的文艺创作理念在传统文艺创作领域早已不成问题,但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生态下,却不可能一蹴而就。

以强调“网感”、追求鲜明个性和年轻化的网络综艺为例,把握好娱乐炫酷与文化内涵挖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行并重之间的平衡与价值落点,仅靠迎合“90后”“00后”等新生代受众的某些心态和语态,显然力量过于单薄。缺乏深入生活把握大众话题的积累与准备,以各种无厘头碎片话题的浅层次堆砌,简单直观的视听刺激制造“娱乐”效果,博眼球、赚流量,即便颇费心思地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等强力打造一场场“网络娱乐狂欢秀”,也终究不免沦为缺乏文化与价值含量的非理性狂欢,价值标准沦陷,在主流价值观塑造和大众审美品位提升上少有建树。更多指向娱乐化和经济效益的所谓“网感”,没有成为连接网络综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的“红线”,反而与“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等市场话语一起构成对责任意识的挤压。其结果是节目数量快速增长,能够悦人耳目的清新之气少见,因创新不足引发跟风模仿、同质化竞争严重,既缺少文化布局上的鲜明疏朗,又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秉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制播理念,网络综艺方能不断走向发展繁荣。那些热衷于靠标新立异的激烈言辞制造轰动效应,为追求点击率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网站和个人,价值观错位、创造力缺位、使命感移位,以低级趣味的作品损害网络文艺的声誉,触犯广大读者的道德底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高扬主旋律,既是现实社会,也是网络虚拟空间别无选择的文明诉求与价值追求。破解时下网络综艺乱象,从迎合受众到引领受众,回归主流价值、主流审美,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是媒体和文艺创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之所在。作为更加年轻化、与观众联系更加紧密的文艺形式,网络综艺更须坚守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网感”和“美感”并重,用有质量、有追求、有意思、有意义的节目影响、引导年轻观众走向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轨道,生机勃勃地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一脉相承,指出了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众生喧哗的网络生态中振聋发聩。

互联网与文艺的融合,降低了文艺爱好者成为创作者的门槛,客观上拉近了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间的距离,推动着网络文艺不断向群体化、纵深方向发展。随着新的艺术样态不断出现,网络文艺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强。然而无论创作群体、创作媒介和创作方式如何改变,文艺创作的核心要素却一脉相承:尊重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深入思考触及人类精神世界的社会问题,忠实记录时代变迁,深刻反映、艺术呈现时代发展;努力提升创作能力,挖掘文化富矿,坚定不移走精品化创作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文艺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浊扬清,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勇敢地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展现出自身的视野与担当。

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网络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在趋于成熟和良性发展,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但网络文艺对本应更好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还存在利用和开发不足的短缺,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必要监管和政策扶持尚不完善,与网络文艺相关的评论和研究,与传统文艺相比还较为滞后;在对外推广传播上,相当数量的网络文艺作品“中国味”不足,导致国内热门的网络文艺形态海外传播亮点不足。有些网络文艺作品即便在海外取得了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因为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产品的文化含量成色不足,难以有效转化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总的来说,原创能力的相对薄弱与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的不足,使网络文艺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满足某些低层次文化需求的水平上。

“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传承和创新都需要站稳脚跟的定力。让我们从一篇网文、一部电影、一部网剧开始,从每一个人、每一天开始,与时代同向同行,用定力守护文化生命,增强网络文艺作品的内容赋值与原创保护,在时代风口上把好网络文艺影响力这一关,做有意义的“爆款”,在收获尖叫和围观之外,用丰富多样、积极健康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