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证型。一般说来,三阳证是指人体反应性增强或亢盛而出现的证候;三阴证是指人体反应性减弱或衰弱而出现的证候。

太阳证,是指热病初起,病位在表,主要在肺和足太阳膀胱经。临床症状属于表证。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又可分为表虚和表实两类。表虚,症见恶风发热,头痛身体酸楚,颈项强,出汗,舌苔薄白,脉浮数;治用桂枝汤为主方。表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酸痛,颈项强,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用麻黄汤为主方。

阳明证,是指病邪入里,病位主要在胃肠,是邪热亢盛所出现的证候。临床上可分为经证和腑证两种。阳明经证,症状为高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舌苔黄燥,治以清热生津,用白虎汤加味主之。阳明腑证,症状为日晡发热,甚则谵语,腹胀痛拒按,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干,脉沉实。治以泻下热结,方用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经证和腑证,皆属里实热证;可由太阳证由表入里传变而来,也可在疾病初期随即出现;病势比太阳证为重,常是太阳证的进一步发展。

少阳证,病在半表里,病位主要在肝胆经络,是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所出现的证候。症状为寒热往来,口苦,胸闷,干呕,头眩,胁痛,不思饮食,舌苔白或黄白相兼,脉弦等。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或蒿芩清胆汤加减。

少阳证可由太阳证向里传变而来,也可由阳明证出表传变而来。

太阴证,主要是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为腹满而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四肢乏力,泄泻、纳呆,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而滑润,脉缓弱。治宜温中祛寒,以理中汤为主方。

少阴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阶段。病入少阴,人体生理功能明显衰退,病势较重。在临床上常见的有阳虚与阴虚两种证候。少阴阳虚主要病变是肾阳衰微,症见怕冷、四肢厥冷、蜷卧、腹满腹泻、食而不化、舌淡苔润、脉微细。治宜回阳祛寒,方用四逆汤主之。少阴阴虚,是由邪热耗伤脏腑津液而成,其中以心肾阴液亏损为主,症见心烦、失眠、咽痛、口燥、胸闷、舌红、脉沉细。治宜育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主之。

厥阴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一般说来,这是邪正交争的终末阶段。这时人体正气很弱,致使体内阴阳失于正常的调节功能;同时病邪亦已衰退,所以正气有开始恢复的趋势。因而厥阴证多见于疾病的晚期或恢复期。其临床症状为寒热交错,常见手足发冷与身热交替出现,并有心中烦热,不思饮食,气往上冲,或有呕吐,或呕吐蛔虫,或伴腹泻,舌质红,脉弦细。治宜调理寒热,佐以和胃,常用方为乌梅丸。

三阳证多发生在疾病的初期、中期和极期,三阴证多发生在疾病的极期、晚期和恢复期,三阴证多由三阳证传变而来。一般传变的规律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发展。若正气渐渐恢复,病邪不断衰退,最后发展到厥阴证,可向痊愈转化。但是,六经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也不是绝对地按照顺序传变的,有时寒邪可以直中少阴而出现少阴阳虚证。因此,我们必须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仔细的观察,加以分析、综合、比较,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